不要“习以为常”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中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感知能力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在学校你能够感觉到读书的快乐,在单位能够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回家后能够感觉到家的温馨,那就说明你还保留着对于幸福和快乐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感知能力正在慢慢消失,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习以为常”中。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日复一日的相同经历会使人产生审美上的厌倦和疲劳,大脑无法再保持兴奋感。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必然结果,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美好生活,却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到麻木甚至厌倦状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状态,重新感知到幸福和快乐呢?
  答案是:不要让美好的东西太容易得到。越难得到的东西越会被珍惜,从中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越长久。现在许多孩子的幸福感远远没有我们小时候强烈,尽管他们在物质方面要富裕得多。他们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太容易了:想要玩具就有玩具,想看电影就能看电影,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结果,孩子很快就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厌倦感。我们小时候就不同了,那时候有一把玩具手枪或看一场电影,都是极为奢侈的事情。记得小时候,一个上海亲戚下乡来,送了我一把玩具手枪,结果这把枪成了我的贴身宝贝,一直陪了我十年,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能体会到它曾带给我的那种幸福和满足感。小时候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而且常常要摸黑走十里地,但那时看电影所感受到的快乐和幸福,现在进一百次电影院都比不上。
  我非常庆幸从小生活在农村,在点着煤油灯的日子里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学习时光,因为它让我对今天的生活无比珍惜。小时候,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找到一本书来读,能让我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所以,今天我一看到身旁触手可及的书,内心就会泛起由衷的喜悦和满足。小时候,我从没见过电灯,每次读书都要在黑暗中摸索着把煤油灯点上;所以,现在一摁开关就看到明亮的灯光,我的内心也会在一瞬间溢满温馨和感动。
  有人跟我说:我从小什么都不缺,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过着餍足的生活,但却渐渐失去了感知美好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不能对美好的事物太习以为常,否则,生命中留下的只能是越来越多的痛苦。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习以为常,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而一颗被痛苦和怨恨充满的心,就再也没有空间去容纳快乐和幸福了。
  所以,让我们消除“习以为常”的恶习,重新擦拭心灵和眼睛,认真感受平凡日子中的点滴幸福,让每一天都在充实、快乐和感恩中度过。
  (摘自俞敏洪的新浪博客,有删改)
其他文献
摘要:“孝”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孔子的“孝”思想较之前人更有着独树一帜的高度和内涵,并处处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对孔子的孝思想进行分析,以争取挖掘到“孝”在孔子学说中更真实、更深层的意蕴。  关键词:孔子;论语;孝  “孝”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于孝的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无论是在
我家房间的窗户边上,挂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千纸鹤风铃。有风吹来时,它就发出清脆的响声。  那天晚上,妈妈对我说:“我来教你做千纸鹤风铃吧!”我高兴地回答:“好啊!”  我们找出了邻居姐姐送我的千纸鹤。这些千纸鹤是用彩色的塑料糖果纸做成的,五颜六色、小巧精致,很漂亮。  我和妈妈用橙色的线把它们一个一个串起来。每两只千纸鹤中间打个结隔开,在中间串上几颗漂亮的五角星。  爸爸看我们做得起劲,帮我们剪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