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居易的《长恨歌》存在诸多争议之处,自古以来后人就有多种解读,解读的不同在于所用方法的差异。“以意逆志”是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理解和运用“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关键词:长恨歌;以意逆志;解读;诗意
  一、前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重点写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的爱情经历,诗本身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总体上来讲,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诗歌的主要对象李杨爱情而定的爱情主题,二是以诗歌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并联系当时社会事实而定的讽喻主题。
  爱情方面,帝王爱情和普通人的爱情,核心都是纯粹的情感,没有差别。唐明皇能置后宫佳丽三千于不顾而专宠杨玉环,这和普通人在相爱之后对彼此专一是一样的。在失去了杨玉环之后,他也会失魂落魄,睹物思人。
  讽喻方面,诗歌本身有很多议论性诗句,体现了李杨爱情有浓厚的社会影响。唐明皇对她的恩宠过度,使天下人都觉得生男孩不如生女孩。因为对杨玉环的声色沉迷而不上朝处理国家大事,而使得天下大乱,必定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另外,诗人写诗,必定不缺乏爱情类的题材。写李杨爱情,必定会考虑到帝王身份的特殊性,无法不在诗中带有关联国家的因素,而一旦捎带这方面因素,定会引发议论。
  二、《长恨歌》的疑点
  《长恨歌》中的存在诸多疑点,正是这些疑点,引发了后人关于诗歌与作者本意的争论,以下逐一梳理疑点。
  (一)以汉代唐
  汉朝是唐之前的盛世,是唐的榜样,从汉到唐是继承与发展,以汉代唐,其中表现了后人对盛世的追求,对自身传统的尊重,对于优秀文化的浓厚情感。全诗不直言唐明皇和杨玉环等具体人物,有意把人物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这给艺术创造留下了很大空间,也由此引发了争论。如果特指某人某事,就难以有作者自身的创造,作品没有作者表达感情和发生议论的空间。
  (二)杨玉环出身
  关于杨玉环出身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杨玉环是唐明皇的儿媳,然后做了道士,之后再选为妃子;一说否定此,但都恐怕难以有证据,封儿媳为妃子;这实在是千古骂名,唐风气开明,对这关键性的问题愈加谨慎,不会开明就无事不为。如果诗歌开始就写了杨玉环是儿媳,读者肯定难以认同后面写的爱情有多美好,反而会直接认为杨玉环本身不洁,发生不了纯正的爱情。而以“杨家有女初长成”①,这样就有豆蔻年华的味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生丽质”,而且杨自己不“自弃”,目标远大,洁身自好,这样的好女子,谁才能配得上她呢,恐怕只有九五之尊才能配得上,凡夫俗子是不可能的。如果杨玉环是不洁之身而在“君王侧”,这不是对天下的侮辱吗。
  (三)空死处
  杨玉环死后尸骨无存吗?杨玉环使唐明皇沉迷声色而天下大乱,在将士眼中,杨玉环就是罪大恶极。全军将士在战略大转移中要杀杨玉环,战士在战场上杀人很容易,杀了之后暴尸野外也很平常,杨玉环怎么会被好好安葬呢?在全军将士的愤怒中,没有大卸八块就很好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诗写得很简洁也很美。
  (四)“不曾来如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唐明皇白天晚上都在想杨玉环,杨玉环却不入梦,为什么不入梦?梦,除了一方日思夜想,还要另一方投梦。杨玉环不来投梦,是不是说明杨玉环恨唐明皇,或者已经看到唐明皇势衰而避之不及。现实与梦中都无法寻到,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所以必然要寻求道士作法去人之外的天地。
  (五)道士作法与仙山相会
  “升天入地求之遍”,都没有找到,也就是说杨玉环死后去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海上有仙山”,这样的环境是超出了古人的掌控范围的,古代不重视大海,构造这样的环境,使得唐明皇与杨玉环彻底脱离所有束缚。唐明皇来了,太真仅仅是“梦魂惊”“新睡觉”,没有欣喜若狂,而且“衣冠不整”,仙家的能力应当不止于此,完全可以预知和在短时间内打扮一下。如此状态,很难认定太真对唐明皇依然深愛,毕竟是因唐明皇而被杀死,而且没有陪自己死。而后两人盟誓,约定再会。为什么太真不随唐明皇回人间,仙的能力是远大于人的,可以在人间活,这是不是不愿意,或者恨唐明皇,或者见唐明皇势衰而弃之。
  (六)长生殿
  长生即长生不老,不死不灭。人间的长生殿,是否是人与仙相互交通的地方。唐明皇是人,太真是仙,但为什么要在“夜半无人”之时在这里相会?鬼才会半夜出现。但唐明皇是皇帝,想做的事何须忌讳什么,为什么一年只能会一次,成了牛郎织女式的相会。唐明皇入仙境困难,但太真是仙,能力很大,为什么还要约定这样折磨人的期限,是不是说明不愿与唐明皇频繁相会。
  (七)恨
  谁恨谁,恨什么。是杨玉环恨唐明皇杀了自己,还是唐明皇恨杨玉环不来入梦、不回人间、变心,还是他们都恨天地相隔,恩爱不成,还是白居易和天下人恨唐明皇沉溺声色铸成大错。恨无极,悲无极。
  三、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②这一句话,孟子没有作详细解释,后人对其不断阐释,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但在“意”“志”这里出现了分歧,“意”是作者之意,作品之意,还是读者之意,相对应的“志”又是什么意思。赵歧认为“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 ③,意思是用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朱熹认为“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④,意思是用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二位都认为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要最终能逆作者之志,落脚点在于根据作者之志准确理解作品,不能因为文辞影响总体解读。
  (一)辨主题
  作者白居易要突出的或者说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后人便有了很多的“以意逆志”:爱情主题还是讽喻主题?这些都是在文中有所体现的,怎样才是更加正确的“以意逆志”,怎样才能更加正确地“以意逆志”。读者必须全方位去看作品,而且设身处地,有理有据地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想法。   (1)爱情。《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爱情,这无法否认。就全詩来看,作者的确只写了爱情,其他相关事情只是一笔带过,从杨玉环身世、安史之乱、马嵬驿之死、仙山等等,都是几个字,并且没有明写而且还改写或者略写,作者明显有意为之,这是能够看见的。
  (2)讽喻。不可否定作者的深层意蕴是讽喻,诗歌本身就含讽,这从《诗经》已开始,每一个诗人作诗都有指向和情感倾向。唐明皇因宠杨玉环而误国,白居易怎么会不议论。如此长篇幅的诗歌仅仅是陶冶情操,抒发愁闷么?那七言八句就足够了。那么,诗中究竟包含了怎样的讽喻?如何“以意逆志”,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诗中没有明说,而推论猜想就容易偏离甚至错误。略写杨玉环身世是不是作者先抑后扬,先美化最后以悲痛结尾来批判,如何论证这一点。作者对于杨玉环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全篇没有一个字句是诗人关于杨玉环本人的评价。“天生丽质”是大众关于外貌的看法,提到安史之乱也没写杨玉环,杨玉环死也一笔带过,并没有任何评价。仙山相会也没有议论之辞,全诗的通篇叙述,如何能够看到作者的议论,“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在写杨玉环受宠后的富贵荣华的影响力,并不是作者借此表达个人对杨玉环被宠过度所带来的不平之气。
  讽喻主题,隐含在文中,就像河底的水,无法看出是否在流动,无法把握怎样流动。必须从全篇来看,从重点段落的前后联系来看。作为一国君主,不上朝,这是不对的,诗人在诗中写了不上朝,诗人把明显的问题摆出来,体现了他的意图,就是要批评。作者写唐明皇的在蜀地每天想的都是杨玉环,置国家不顾。这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为了爱而忘我,这是作者在痛心,在为唐明皇不管天下安危而痛哭流涕。悲痛的结尾也是在警醒世人,唐明皇贵为九五之尊,死后定能位列仙班。作者却没有进一步写他们在仙界长生,而是直接创造了天地两相隔的不可能长期相守的结局,这意义就十分明显。之前因两人纵情享乐,而国家大乱,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结尾。
  (二)辨细节
  如果说“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逆作品之志,把作品与作者分开,这是不必要的,作品就是作者思想的流动。整篇诗就是白居易所想所感,这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单从“杨家有女初长成”,杨玉环不确定的身世和经历看,诗歌是难以站得住脚的,这便是有以文害辞的倾向了,并且,白居易以一个很可能不洁的人作为描写对象,读者对于诗中的主旨就会难以把握,很容易逆不到志,如果逆不到,那如何认识后面长篇幅的描写。所以,需要读者先跟随诗人的思路,而不去看其他材料,仅仅是眼前的诗,把杨玉环看成天生丽质难自弃有倾城容颜的人,这样才有下文。如果不跟随诗人,而在这里停下了,是不能体味全诗的。诗中其他疑点都可以用“以意逆志”的理论得到合理解释,此处抛砖引玉,不再逐一论述。
  四、结语
  “以意逆志”,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立足于实事求是,并且有原文根据,不是完全的读者之意、断章取义。只有切实地运用“以意逆志”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理解。本文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较为仔细地梳理了作者在诗中留下的疑点,并立足于此,较为深入地观照了作者之志,作出了一些论述。历代对长恨歌的研究已有众多成果,本文或对正确解读作者之志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罗凯(1991—),男,湖北利川人,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本文中《长恨歌》诗句均引自: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3页。
  ②③孟子著,赵歧注:《十三经古注·孟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120页。
  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2页。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中华书局, 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并不只是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将读者引入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与传统的艺术叙事方式有明显的區别,电影与文本的形象必然因受到各种限制而改编。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为对象,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与文本中形象的差异以及展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少女小渔;形象学;文化内涵  自《少女小渔》出版,就有不少针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在张艾嘉导演翻拍之后,关于电影
期刊
1  一遍一遍地  喊着一个名字  九月,总忆不起  桃花的模样  那个喜欢追梦的人呢  分别时  一地的美景  如影随形  2  秋风刮过  丰满的果实  在蝶影里  将甘甜酿成酒香  心房洞开  烟雨濛濛中  远方的风景,正  撩起无声的眼帘  3  一场  折心摧骨的吟唱  在异彩沉沦的梦里  将自己迷失  云绦烟绕的目光  被一部千年前的童话  缠得  再也挪不动步了  4  浮漾的流光 
期刊
疫情的暴发,加上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接连不断,让刘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女儿当年报考本硕连读临床专业,现在正在第二医院进行硕士阶段住院规培。  早上刘平给女儿发了微信,快中午了还没有看到女儿回复。刘平有些坐立不安,她不停地看表,盼着11点40快点到。但她不能给女儿打电话,只能等待!  一  刘平谨守着两年前女儿和她的约定:如果微信没有及时回复,至少要4个小时以后再打电话,因为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查房,不
期刊
岁末感怀  大雪依着冬天的门槛  一年的过往结成细小片段  在火炉以外的空旷里缓慢地飘  零下五度的江南小镇  气温回归正常。水龙头溢出冰挂  的坚硬度,穿透年末心灵骊歌  这是对冬季应有的尊重  光阴不曾断流  几朵梅花碰撞几丁火星,擦亮冰锋犀利  晨光低调向暖,对得起这人间岁末托付  马灯  我的无知,碰落岁月的灯花  烧焦了父亲的眉发  陈年旧事已黒进久远的年代  七零后的阳光照亮牛家岭的早
期刊
一  今夜朔雪。  城外,刀戈声不绝,乌鹊惊飞,长啼南去。  柴门被推开,一位老人走出茅屋,抬头西望,自顾自地摇了摇头,从前总是绰约于云间的明月,今日却不见踪影,恐怕也被这人间的战伐惊吓得藏起来了。说着说着,又不禁吟起苏学士的那首《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未吟完,仿佛听见不远处传来男子的呵斥,隐约还夹杂着些许哭声,大约是开封府又来搜刮金银了。坐在冰
期刊
摘要:中国以小农经济,儒家文化为本,在万志英先生的《左道》中,出现了最初的财神——五通神,财神是中国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至于到了后期的赵公明和三国武将关羽,以及合二仙、福禄寿等等。财神信仰到底从何而来,时至今日中国大部分家庭供桌上的财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的根源。财神从五通神魔的形象缘起到财神善的漫长演变。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
期刊
摘要:《两个家庭》是冰心叩响文学殿堂的敲门砖,也是“五四”问题小说中体现女子教育的一面旗帜,从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家庭的强烈对比,看出女子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女性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敏感而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冰心乃至时人对女子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两个家庭;冰心;女性教育  一、女性教育的内容和演变历程  自人类进入男权社会开始,女性就一直被排除在政治话语权
期刊
等霜来等十里红枫  深秋时节,一群好友,开车前往千祥古镇,开启了车慈岭古道休闲之旅。  车慈岭古道,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与磐安县安文街道交界处,是古代连接天台、仙居、磐安、永康、金华的茶盐古道。如今保存完整的有岭东(千祥镇光周村)至岭西(千祥镇王坑村与马鞍山交界点)清水塘泄洪口地段,全长5公里。车慈岭古道因岭中有76棵百年枫树,一千多步石砌台阶而闻名。红枫树高20米以上,胸径大者约80厘米,树龄
期刊
摘要:通过剖析清末民初时期留学西方的宋春舫所著的三本戏剧评论集《宋春舫论剧》序言,介绍包含于序言中的重要信息,还原其能够坚持行走在戏剧道路上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关键词:宋春舫论剧;序言;戏剧生涯  宋春舫(1892—1938),是中国现代早期戏剧翻译家、戏剧理论家,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世期间,发表多篇作品,后由中华书局、上海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社集结成册,具体有192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奈保尔的身份,分析小说中描绘的在其出生地特立尼达岛上出现的“海岛文化”。特立尼达是一个英属殖民地岛屿,岛上居民长期受到外界阻隔,与世隔绝,在其独特狭小的空间里,又由于特殊意象的渲染,例如海浪、船舶、夜光等大海意象的熏陶,岛上的诗歌文化以及音乐文化多属于其本土的“海岛文化”。据作家回忆,特立尼达岛的“海岛文化”是由一个舞曲组合和钢鼓乐队组成,属于即兴音乐表演模式,是在二战期间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