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层面论述了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打造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来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魅力;活力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的老师曾经做过一次调查,80%的学生喜欢历史,但是80%的人却不喜欢历史课。这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尴尬,也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但是事实上那波澜壮阔的政史风云、深邃哲理的社会变革、变幻莫测的时局动态、悠久灿烂的故国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应该是有魅力的,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老师应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穿越时空的隧道,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以下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及体会:
一、发挥学科特征,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景法、借助图画(或影视资料)再现情景法、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法、扮演角色体会情景法、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法、语言描绘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情景可交叉运用。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比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作了这样生动的描述:“麦哲伦率船队横渡茫茫的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直抵美洲南端,穿过一个无人航行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一个新的大洋。恰好这一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使麦哲伦惊叹不已,他想了想,就给它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只见天连天,水连水,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忍受着断粮缺水的折磨……险恶的处境使他们九死一生,但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最后经印度洋,绕好望角到了西班牙。”听完这一段生动形象的描述,配合使用电脑制作的《麦哲伦航海路线图》,通过电脑动态显示航海路线、地点,伴有“嘟嘟”声并不断出现闪光点,同时显示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等,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加强了时空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过程就像电影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中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被世代传诵,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歌曲正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师可以用这些精彩的故事、美妙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凝聚起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课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神入历史
著名历史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历史作为一种艺术》的演讲中指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它忠实于事实,并且揭示其中的必然联系和规律。作为艺术,它运用丰满的形象把历史再现,并使人们从中产生各种丰富的情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更需要我们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现”过去的历史,从中感受、体验历史。如,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领略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师生共同创设了“生活在宋代的一天”的教学情境,学生“坐”上时间老人的快车,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宋朝:有的成了打鱼为生的渔翁,有的成了京城里劫富济贫的大侠,有的成了腰缠万贯的富商,有的成了养家糊口的小商贩,有的成了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有的成了开商铺招揽生意的店家,更有一名学生扮演宋代的皇帝,正微服私访,走在京城繁华的大街上……人间百态,经过学生们的精心设计,浓缩在了历史课堂当中,而宋代的风俗民情也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在上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堂课时,假设了许多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雅典时期不同的阶层(奴隶主贵族、平民、奴隶、妇女、外邦人等)角色,分析自己和其他人能够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分享,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突显课堂教学魅力、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课堂教学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魅力不仅是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自身具有的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宽容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这是学生追索和效仿的精神标尺。历史本来是极富煽情的一门学科,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丰富情感的历史教师才会带着学生走进情感,讲出的课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感,吸引学生。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可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知识结构,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二)是教学语言,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当前历史课学生兴趣偏低的现状,必须要求教师按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将历史课堂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朱筱新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章年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历史作为一种艺术》,[英]伯特兰·罗素
【关键词】历史课堂;魅力;活力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的老师曾经做过一次调查,80%的学生喜欢历史,但是80%的人却不喜欢历史课。这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尴尬,也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但是事实上那波澜壮阔的政史风云、深邃哲理的社会变革、变幻莫测的时局动态、悠久灿烂的故国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应该是有魅力的,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老师应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穿越时空的隧道,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以下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及体会:
一、发挥学科特征,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注意,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多种多样。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景法、借助图画(或影视资料)再现情景法、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法、扮演角色体会情景法、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法、语言描绘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情景可交叉运用。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的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比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作了这样生动的描述:“麦哲伦率船队横渡茫茫的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直抵美洲南端,穿过一个无人航行的海峡(后来叫麦哲伦海峡),进入一个新的大洋。恰好这一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使麦哲伦惊叹不已,他想了想,就给它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只见天连天,水连水,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忍受着断粮缺水的折磨……险恶的处境使他们九死一生,但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最后经印度洋,绕好望角到了西班牙。”听完这一段生动形象的描述,配合使用电脑制作的《麦哲伦航海路线图》,通过电脑动态显示航海路线、地点,伴有“嘟嘟”声并不断出现闪光点,同时显示一些有关的动画及声音等,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加强了时空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过程就像电影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中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被世代传诵,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妙的歌曲正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师可以用这些精彩的故事、美妙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凝聚起来,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课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神入历史
著名历史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历史作为一种艺术》的演讲中指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它忠实于事实,并且揭示其中的必然联系和规律。作为艺术,它运用丰满的形象把历史再现,并使人们从中产生各种丰富的情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更需要我们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现”过去的历史,从中感受、体验历史。如,有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领略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师生共同创设了“生活在宋代的一天”的教学情境,学生“坐”上时间老人的快车,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宋朝:有的成了打鱼为生的渔翁,有的成了京城里劫富济贫的大侠,有的成了腰缠万贯的富商,有的成了养家糊口的小商贩,有的成了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有的成了开商铺招揽生意的店家,更有一名学生扮演宋代的皇帝,正微服私访,走在京城繁华的大街上……人间百态,经过学生们的精心设计,浓缩在了历史课堂当中,而宋代的风俗民情也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在上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堂课时,假设了许多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雅典时期不同的阶层(奴隶主贵族、平民、奴隶、妇女、外邦人等)角色,分析自己和其他人能够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分享,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突显课堂教学魅力、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课堂教学魅力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魅力不仅是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自身具有的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宽容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这是学生追索和效仿的精神标尺。历史本来是极富煽情的一门学科,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丰富情感的历史教师才会带着学生走进情感,讲出的课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感,吸引学生。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可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知识结构,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二)是教学语言,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当前历史课学生兴趣偏低的现状,必须要求教师按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将历史课堂教学演绎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朱筱新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章年海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历史作为一种艺术》,[英]伯特兰·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