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句话说不清为什么我对SUV那么关注,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时它可以开上轿车所不能的马路牙子?是不是道路堵塞时它可以义无反顾地冲过道坡摆脱困境,或者宽大的空间带来安全感?比轿车高的车身对不那么健硕的身体给予了一种心理补偿,甚或有凌驾轿车之上的优越?也许都有。总之,SUV这个词的本意是最好的解释。
在冰岛见到一位老外开着改装的四驱面包车在冰川前小憩,看我们欣赏他的车时他掩饰不住那种得意,真是羡慕极了,心想这样一个惬意的旅行再好不过了。四驱面包兼有SUV的通过性和视野、宿营车的休息空间,虽然速度不够快但有差不多的公路行驶舒适性,这就可以了。早前中国555拉力赛的保障车很多是四驱面包,没记错的话三菱L300就有一款四驱的,现在这类车都不见踪影了,是不是那时SUV很少的缘故。
现在的SUV越来越轿车化了,以致跨界车也来了,汽车难道也像农作物一样杂交出良种?人称混血儿漂亮,如此种种也许有道理,至少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吧。像牧马人这类纯粹越野车越来越小众了,而且在美国两驱版的牧马人同样有很大市场,那不是徒有其表吗?现在的人多追求车辆表面的强大,没见拥有强大四驱功能的卡宴、揽胜去戈壁,仅表示我能。
日产的楼兰马上要投放,又一辆比奇骏大的城市SUV进入到我的视野。前几年在美国洛杉矶滚滚车流中看到此车,流畅的造型让我不由多看几眼,今天终于落户中国了。还有多少SUV没有进来?听说三菱帕杰罗Sport也快了,等于是重返中国,这也是我期待试的车。帕杰罗Sport曾经在北京吉普生产过,油耗水平表现不错,但销量平平,现在还经常能看到,军牌的比例不少。有一个问题我还是要找机会问明白,我在国外车展上拿的资料,明明显示帕杰罗Sport的后悬是多连杆的,怎么国产后变成板簧了?难道一适应本地化,就要简化?可怜有些中国消费者直到今天还简单得只要表面上的花哨配置,没的选择,还要加价。当然加价的顾客不外是那帮销售商背后所说的“傻有钱的”。
人们总是抱怨进口车价格为什么比外国市场高那么多,毫无疑问,税费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有人计算大约占终端售价的40%多,政府吗,还不想咋的就咋的,不过厂商更不是吃素的,应了那句“有钱大家一起赚”,双赢。我和同事查了一下美国市场同类车型与国内的价格差别。国产的还凑合,如汉兰达。进口的实在没法比,如丰田FJ,国内卖到53万,而之前投放时是45万,一年多后,市场全部停止进口。按经验,我一猜就没好事,因为牧马人进来了,四门SAHARA 43万。美国入门级的牧马人SAHARA双门2.7万多美元, FJ四驱自动款价格几乎一样,是不是在中国FJ市场表现太好了,丰田自认高吉普一等,觉得亏了?果然过半年多后再次进口,其实只是几项小的技术和配置升级,就一下变成53万一台了。有时候真不能怪消费者没出息,什么上帝呀,实际上是最弱的群体,你无从选择,最终只能愿打愿挨,为国家和厂商做奉献。
任何人都能查到同类车型的海外价格,与国内进口车价格相差之大令人吃惊,越是高级车差别越大,像美国卖武器一样是掠夺性价格,因无可替代,想要还未必给呢。为什么美国市场的东西最便宜,除了关税,它的市场最开放是原因之一。我们没法比,所以进口商就拿进口税费说事。我们参照的是基数很高的海外市场价,但税费计算基础是到岸价,实际车辆的到岸价是多少谁知道。
非常高兴楼兰和奔驰GLK即将国产,将为我们提供更大和更合理的选择,希望加价之美不再由Q5专享,进而消灭加价购车。
在冰岛见到一位老外开着改装的四驱面包车在冰川前小憩,看我们欣赏他的车时他掩饰不住那种得意,真是羡慕极了,心想这样一个惬意的旅行再好不过了。四驱面包兼有SUV的通过性和视野、宿营车的休息空间,虽然速度不够快但有差不多的公路行驶舒适性,这就可以了。早前中国555拉力赛的保障车很多是四驱面包,没记错的话三菱L300就有一款四驱的,现在这类车都不见踪影了,是不是那时SUV很少的缘故。
现在的SUV越来越轿车化了,以致跨界车也来了,汽车难道也像农作物一样杂交出良种?人称混血儿漂亮,如此种种也许有道理,至少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吧。像牧马人这类纯粹越野车越来越小众了,而且在美国两驱版的牧马人同样有很大市场,那不是徒有其表吗?现在的人多追求车辆表面的强大,没见拥有强大四驱功能的卡宴、揽胜去戈壁,仅表示我能。
日产的楼兰马上要投放,又一辆比奇骏大的城市SUV进入到我的视野。前几年在美国洛杉矶滚滚车流中看到此车,流畅的造型让我不由多看几眼,今天终于落户中国了。还有多少SUV没有进来?听说三菱帕杰罗Sport也快了,等于是重返中国,这也是我期待试的车。帕杰罗Sport曾经在北京吉普生产过,油耗水平表现不错,但销量平平,现在还经常能看到,军牌的比例不少。有一个问题我还是要找机会问明白,我在国外车展上拿的资料,明明显示帕杰罗Sport的后悬是多连杆的,怎么国产后变成板簧了?难道一适应本地化,就要简化?可怜有些中国消费者直到今天还简单得只要表面上的花哨配置,没的选择,还要加价。当然加价的顾客不外是那帮销售商背后所说的“傻有钱的”。
人们总是抱怨进口车价格为什么比外国市场高那么多,毫无疑问,税费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有人计算大约占终端售价的40%多,政府吗,还不想咋的就咋的,不过厂商更不是吃素的,应了那句“有钱大家一起赚”,双赢。我和同事查了一下美国市场同类车型与国内的价格差别。国产的还凑合,如汉兰达。进口的实在没法比,如丰田FJ,国内卖到53万,而之前投放时是45万,一年多后,市场全部停止进口。按经验,我一猜就没好事,因为牧马人进来了,四门SAHARA 43万。美国入门级的牧马人SAHARA双门2.7万多美元, FJ四驱自动款价格几乎一样,是不是在中国FJ市场表现太好了,丰田自认高吉普一等,觉得亏了?果然过半年多后再次进口,其实只是几项小的技术和配置升级,就一下变成53万一台了。有时候真不能怪消费者没出息,什么上帝呀,实际上是最弱的群体,你无从选择,最终只能愿打愿挨,为国家和厂商做奉献。
任何人都能查到同类车型的海外价格,与国内进口车价格相差之大令人吃惊,越是高级车差别越大,像美国卖武器一样是掠夺性价格,因无可替代,想要还未必给呢。为什么美国市场的东西最便宜,除了关税,它的市场最开放是原因之一。我们没法比,所以进口商就拿进口税费说事。我们参照的是基数很高的海外市场价,但税费计算基础是到岸价,实际车辆的到岸价是多少谁知道。
非常高兴楼兰和奔驰GLK即将国产,将为我们提供更大和更合理的选择,希望加价之美不再由Q5专享,进而消灭加价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