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要在高中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原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8-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在高中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把落实课程目标贯穿于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下面就主要从基本原则开始谈谈如何利用地理问题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在设计地理问题并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建立的。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或者设计的地理问题基本都有如下特点:
1、情境或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或者与实际生活有着直接联系,这为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是有一定启发空间的,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可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具有一般意义的思想方法;
3、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使得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情境或者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能够促使学生独立地思考,然后表现出学生独立的见解、判断和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4、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运用多种不同解释来探究相关问题提供条件,并且可以得到多种解释,丰富对问题的探讨;
5、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讨论的深化;
6、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发现新的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
7、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要简单易懂,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事例进行表述,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对问题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鉴于设计的地理问题情境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教师在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或设计地理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此才能进一步学会探究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包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出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悬念,使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延展性原则。必须让学生从目前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地理问题。把要探究的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素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知识的学习以深化问题的探究,是教师必须思考和掌握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该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区。
第三、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方法。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让学生针对同一地理问题,不同学生因为兴趣、关注点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此,积极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并且,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多谈自己的观点,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探究性学习。
第四、联系性原则。设计的地理问题应该具有联系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和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和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发挥联系性才能赋予问题多重的视角,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现实性原则。抓住学生身边即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设计地理问题情境或提出地理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因此,关注现实问题,是创设地理问题的重要原则。
第六、教本性原則。任何问题的创设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服务。
掌握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原则,深化教学方式,活跃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大兴探究学习之风,是当前课程改革留给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从教学的基本任务着手,从教师自身的创造开始,将课堂教学工作推向多层次的发展,情境创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98-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在高中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把落实课程目标贯穿于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下面就主要从基本原则开始谈谈如何利用地理问题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在设计地理问题并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建立的。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或者设计的地理问题基本都有如下特点:
1、情境或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或者与实际生活有着直接联系,这为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是有一定启发空间的,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可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具有一般意义的思想方法;
3、情境或者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使得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情境或者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能够促使学生独立地思考,然后表现出学生独立的见解、判断和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4、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运用多种不同解释来探究相关问题提供条件,并且可以得到多种解释,丰富对问题的探讨;
5、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促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讨论的深化;
6、情境或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发现新的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
7、情境的创设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要简单易懂,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事例进行表述,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对问题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鉴于设计的地理问题情境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教师在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或设计地理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此才能进一步学会探究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包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出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悬念,使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延展性原则。必须让学生从目前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地理问题。把要探究的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素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知识的学习以深化问题的探究,是教师必须思考和掌握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该尽量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区。
第三、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根本方法。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让学生针对同一地理问题,不同学生因为兴趣、关注点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此,积极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并且,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多谈自己的观点,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做到探究性学习。
第四、联系性原则。设计的地理问题应该具有联系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相联系,和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和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发挥联系性才能赋予问题多重的视角,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现实性原则。抓住学生身边即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设计地理问题情境或提出地理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因此,关注现实问题,是创设地理问题的重要原则。
第六、教本性原則。任何问题的创设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服务。
掌握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原则,深化教学方式,活跃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大兴探究学习之风,是当前课程改革留给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从教学的基本任务着手,从教师自身的创造开始,将课堂教学工作推向多层次的发展,情境创设是一个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