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过程,只有保证信息顺利的传与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将就如何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传达;有效性
教学是教与学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是各部分功能相加的结果,但同时又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经过沟通和合作后的结合,因此教学的整体功能,才大于教与学这两部分的功能。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要让教与学这两部分完美的结合,而这就需要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传达是畅通无阻的。要保证课堂信息传达的顺畅,也就是要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唯此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课堂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基于信息传达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找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习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保证传达过程的趣味性
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理,但绝不是空洞的真理,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原则。教育如果失去乐趣,那教育本身已经失败,何谈教育的质量。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失去了乐趣,现在的教育存在太多功利性,太多的压力,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不利的。而没有乐趣的教与学,自然就无法实现课堂有效的沟通,也就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在课堂中保持充沛的经历和教学的热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应该报以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源头的“活”,也才能保证信息传达的有效,毕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是出于传输的一方,保证源头信息输出的有效,才能保证整个传输过程的有效。而对教师而言,保持自己的教学热情很容易,但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学生是否感兴趣,也是课堂信息传递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保证教学过程教学双方的紧密关系,是解决信息传播成败的重点。那如何实现信息传播的趣味性?自然是保证所传播信息的趣味性。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在保证课堂知识点传达的基础之上,可以从“故事性”的角度进行阐述“气候多样性”的表现,例如把“借东风与季风”作为信息传递的切入点,“火烧赤壁”是学生们都知道的三国时期的故事。“万事俱各,只欠东风”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成语,但是也许很少学生会意识到这其中也涉及到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此故事为背景,然后发问“为什么诸葛亮会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真的这么神,可以借东风?”
其实是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而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这符合气候规律性,所以“只欠东风”。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教师就可以顺利的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而这样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信息传递,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传达过程的直观性
信息传播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经过加工的过程。因此,信息传播过程越长,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信息的本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会造成最后接收者未能接触信息的本源,而可能失去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这正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的减少信息传播的时间和过程,以便让知识的传达更有效。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去进行教学,以最直接的方式去传播信息。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差异”这一章时,教师完全可以把中国地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焦距点,把所有的知识都融入到地图中,让学生从地图的区域划分上,了解中国的地理南北的差异。然后从地图着手,分析自然、气候、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差异,然后再绘制成一个对照表,让学生在分析后,再进行总结,增强记忆。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地理环境与周边省份的环境进行差异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看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信息的传播完全集中在地图这一点,信息的传播更直观,更有效。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是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才能发现教学中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连庆;基于中学地图教学的素质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龚国辉;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覃丽灵;中学地理教师行为及其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传达;有效性
教学是教与学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是各部分功能相加的结果,但同时又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经过沟通和合作后的结合,因此教学的整体功能,才大于教与学这两部分的功能。因此,要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要让教与学这两部分完美的结合,而这就需要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传达是畅通无阻的。要保证课堂信息传达的顺畅,也就是要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唯此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课堂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基于信息传达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教师们应该从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找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习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保证传达过程的趣味性
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真理,但绝不是空洞的真理,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原则。教育如果失去乐趣,那教育本身已经失败,何谈教育的质量。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失去了乐趣,现在的教育存在太多功利性,太多的压力,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不利的。而没有乐趣的教与学,自然就无法实现课堂有效的沟通,也就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在课堂中保持充沛的经历和教学的热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应该报以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源头的“活”,也才能保证信息传达的有效,毕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是出于传输的一方,保证源头信息输出的有效,才能保证整个传输过程的有效。而对教师而言,保持自己的教学热情很容易,但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学生是否感兴趣,也是课堂信息传递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保证教学过程教学双方的紧密关系,是解决信息传播成败的重点。那如何实现信息传播的趣味性?自然是保证所传播信息的趣味性。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在保证课堂知识点传达的基础之上,可以从“故事性”的角度进行阐述“气候多样性”的表现,例如把“借东风与季风”作为信息传递的切入点,“火烧赤壁”是学生们都知道的三国时期的故事。“万事俱各,只欠东风”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成语,但是也许很少学生会意识到这其中也涉及到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此故事为背景,然后发问“为什么诸葛亮会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真的这么神,可以借东风?”
其实是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而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这符合气候规律性,所以“只欠东风”。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教师就可以顺利的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而这样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信息传递,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传达过程的直观性
信息传播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经过加工的过程。因此,信息传播过程越长,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信息的本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会造成最后接收者未能接触信息的本源,而可能失去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这正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的减少信息传播的时间和过程,以便让知识的传达更有效。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去进行教学,以最直接的方式去传播信息。如在学习“中国地理的差异”这一章时,教师完全可以把中国地图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焦距点,把所有的知识都融入到地图中,让学生从地图的区域划分上,了解中国的地理南北的差异。然后从地图着手,分析自然、气候、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差异,然后再绘制成一个对照表,让学生在分析后,再进行总结,增强记忆。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地理环境与周边省份的环境进行差异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看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信息的传播完全集中在地图这一点,信息的传播更直观,更有效。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是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才能发现教学中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连庆;基于中学地图教学的素质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龚国辉;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覃丽灵;中学地理教师行为及其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