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适度性研究述评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时制度是劳动效率、劳动者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基于“适度性”的视角,对工作时间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劳资双方的博弈贯穿于工时制度演变的漫长过程,工作时间的“过”与“不及”均会对劳动者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适当缩短工作时间有益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他差异性因素如性别、职业差异、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增减等同样会影响适度工作时间的确定。对于过劳问题、缩短工时的程度、灵活工时制度的运用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必须研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供给侧和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讨论的经典命题。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是,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有效的市场和能力无缺的政府,也不存在标准和完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每个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询帧利推进的关键。在需求方面,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协同互补式扩张是保证经济可持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在国际复杂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综合考虑国内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中短期任务的背景下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
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从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定性研究,从经济
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存在着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会逐渐走向趋同还是继续保持多样性是当代劳动关系研究的核心理论争论之一。按照这一主题,相关理论在当代的演进大
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采用单--的司法实施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就业歧视本质上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非个体利益冲突。反就业歧视法客观存在着群体化个体利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内涵到实践路径不断得以明确,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民主治理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振兴实体经济,而产业工人队伍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12家企业以及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