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的休闲—建构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社会,人们唯金钱至上。人的欲望无止境的今天,人们为名忙,为利累,难脱一个“欲”字。人身心疲惫,形体损伤,何谈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林语堂说:“美国人闻名的伟大劳碌着,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悠闲者”。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关心休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人们的需求结构由对物质的追求转向精神家园的回归。
  关键词:休闲;审美;精神家园
  一、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况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家园”的解释不仅是我们的住宅、家庭和家乡,在更为深层意义上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当今物质越来越充足的时代,人们虚无主义的精神使其看不到人生的方向,除了茫然无措就是无聊颓废,再者就是大脑一片空白,跟着感觉走成了一种潮流。人们在这个感性充斥且泛滥成灾的年代里,忙着追逐财富与名利等。我们就好似《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演的那样:成了异化的对象、物的奴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所以说,一个完整的人,自我的实现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休闲才能解放自我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休闲建构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二、休闲与文化的融会贯通
  在文献的记载中“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上指“以文教化”。“人倚木而休”,从休的结构构成看在造这个字时,我们的祖先就为“休”字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意义。再看“闲”字,古体字“閒”中有一个“月亮”寓意“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寄托着人对自然对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闲在古代汉语中通“娴”。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人在对“闲”的理解上是意蕴丰富的。古人说的“闲”不但有余暇时间和愉悦消遣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闲适与惬意。这正说明休闲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是人的精神文化上的探究和追问。陶渊明在《饮酒》诗中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多么悠然淡泊的心境心态。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中国人的休闲情怀是多么惬意舒适!还有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里看似随笔随意写的文字,却处处透露出一种悠闲享受和消遣中闲适的情怀,情深深意蒙蒙,讲究着格调和品味的升华。
  休闲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休闲,从历史的长河看,休闲史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说,休闲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状态,可以给人生理上的恢复体力和精神上的慰藉,悠闲的休闲生活可以把人带进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文化与休闲是相辅相成的,正好比山与水的关系,有水无山单调,有山无水枯燥,有山有水美妙。因此说,没有文化的休闲是在碌碌无为的消磨生命,没有休闲的文化是皓首穷经的。人类的文化离开了休闲,就好似进入了精神上的沙漠逐渐干涸萎缩。
  三、审美状态下的休闲
  潘立勇教授认为“闲”的最高级表现是审美,将“闲”定位于审美人生化,使生活什么化。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休闲本身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上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审美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化的生存;是人在美学指导下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会休闲,正确对待休闲。首先,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这一点尤其重要,是把休闲提升为一种生活境界的根本方式。我们不能把休闲局限在生活的某种方式之内,而是用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去理解休闲。审美方式下的休闲,它有着更高层次上的追求,要我们自由地创造和享受生活,当然不是那种游手好闲的无聊低级生活。
  清朝的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可以看出古人追求的那种闲适生活是潇洒的,因为人只有在休闲的状态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来追逐自由的生活和树立远大的志向,全身心投入到生活,投入到人类这个宏伟大业中。这样,一个全新的人站了起来,一个个汇成了千千万万的全新的人站了起来,于是乎整个国家就和谐美丽了。在这里要特别指出,休闲并不是不工作,而是为了更好工作而休闲,在休闲过程中恢复身体的疲倦,缓解和释放精神的压力。我们再看一下当前娱乐,它只给人带来虚幻的解脱,是精神上的麻醉剂,“娱乐至死”的精神鸦片。然而休闲不同, 休闲在它的学科性质上正逐渐走向自己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们在审美情感和心灵上得到释放,活动休闲和美学的融合,使相互渗透在一起,在美学视野下悠闲是休闲的精髓。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使我们精神上自由,可以体现我们人的尊严和美德。在审美状态下的休闲,人才能对自由、快乐、美德追求向往,可以丰富人的精神面貌,慰藉人的精神灵魂,是人类心灵的港湾。不用审美的眼光和不在审美视野下的休闲,会让人的心灵充满龌龊的欲望,不会拥有平和的心灵,难以创造美的艺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是用审美的态度对生活的理解。当我们用审美的方式去休闲时,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心灵的枷锁不翼而飞。我们在平淡祥和的日常生活中,从容、乐观的扫除疲惫不堪、盲目随波逐流的心灵。休闲是对现在社会中的人的利欲熏心的心理上的社会碎片化的一种积极的挽救。
  【参考文献】
  [1]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世界文化出版社,1941
  [2]于光远,马惠娣.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08
  [3]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新兴木刻,适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以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宣传革命、批判现实、同情关注劳苦大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尖兵利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就了大批优秀版画艺术家,创作出大批经典版画作品,实现了中国版画的“民族化”“大众化”。  关键词:新兴木刻;现实主义;启示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摘要: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复杂演变成就了非凡的卓越。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在学术界备受争议,艺术与科学之思辨从文艺复兴初始显露端倪,一直到今天,许多理论成果对艺术与科学的探讨,指引着艺术与科学向前发展。那么艺术与科学到底是泾渭分明还是在人类一手创造的“规律”中前进?  关键词:艺术哲学;科学思维;自然主义  在西方,艺术哲学这一门学
通过几种启发方法,阐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几个步骤,并根据具体的教学事例进行论证.
摘要:东方和谐理念强调的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祝愿。  人类一直在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这种文化观念使设计的理念和形式发生着变化,也由此产生和谐设计的新理念。和谐设计的理念融合了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情感设计等各种设
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必要性,探讨帮助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步骤,目的是提高护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护生今后实现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专办学与管理权的下放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中等卫校药剂专业的生源素质日趋下降,药物分析化学的学习障碍严重。强化学生对学习药物分析化学和自身发展关系的认识,加强学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中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的1 120例合格痰标本进行常规培养、细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