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复仇”的心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于1921年发表的自叙传小说。本稿的目的是探讨《沉沦》中主人公“复仇”的心态。《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多次喊出“复仇”两个字,本稿通过分析主人公对日本学生的“复仇”心态,对长兄的“复仇”心态,以及对侍女的“复仇”心态,结果表明:作为20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的主人公,内心中充满着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青年人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以及青春期对性的苦闷,在这三重压力下,造成了自己的沉沦,最终走向死亡。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主人公;“复仇”心态
  作者简介:曹嘉伟(1996-),男,山西晋中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引言:
  郁達夫(1896-1945)是中国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自叙传小说《沉沦》于1921年出版。这篇小说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备受欺侮,精神上异常苦闷、深受压抑的情形,表现了主人公反抗虚伪的封建礼教以及期待祖国富强的赤子之心。
  关于小说《沉沦》,前期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例如,杨庆鹏(2007),王兆胜(2007),孟松(2011)这几位学者分别对《沉沦》的创作动机,思想意义,主人公性格分析和心理分析这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着眼于郁达夫及主人公性的苦闷与弱国子民的悲哀。
  但是,笔者在研读这部小说时,发现主人公“他”多次喊出“复仇”两个字。那么,主人公“他”为什么会产生“复仇”心态?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本稿以小说《沉沦》以及电影《郁达夫传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复仇”心态。
  本稿首先考察主人公对日本学生的“复仇”心态,其次分析主人公对长兄的“复仇”心态,最后探讨主人公对侍女的“复仇”心态。
  一、对日本学生的“复仇”心态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第二部分写道:“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这是主人公第一次喊出“复仇”。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呢?小说中提到,下课后,日本学生们互相说笑着,却不与主人公讲话。而他内心非常渴望与日本学生进行交往,但是由于自卑的情绪作怪,使其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这种孤僻的举动以及满面的愁容也使想与之交往的日本学生敬而远之。这样一来,主人公内心的自卑情绪变为了对日本学生的仇恨。
  “复仇”难道仅因为此吗?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力衰微,内忧外患,而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国家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主人公作为一个从弱国到强国求学的留学生,自然会产生极度的自卑感。况且1895年中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将其视作日本的领土,对百姓实行奴化政策。日本人从心底里看不起中国人,对中国人使用极其卑贱的称呼——“支那人”。在电影《郁达夫传奇》中,青年郁达夫在户外背书时,被醉酒的浪人叫做“支那人”。《沉沦》是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自然,日本人歧视郁达夫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主人公的身上。
  主人公这里说的“复仇”,是指不仅要复自己的私仇,更要复国仇。
  二、对长兄的“复仇”心态
  主人公与长兄的矛盾,小说中并未过多提及。只是说:“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所以就把所学的医科丢弃了,改入文科里去。”
  主人公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长兄如父,他的长兄便成为了一家之主。在旧中国,一家之主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他是被他的长兄带到日本的,他的生活费是长兄给的,他必须听从长兄的话。小说中写道“他考入预科的时候,本来填的是文科,后来将在预科卒业的时候,他的长兄定要他改到医科去,他当时亦没有什么主见,就听了他长兄的话把文科改了。”在封建家长制下,他不能有一点自己的主见。所以一旦他长大了,想要突破这一制度的时候,他和他的长兄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这里的“复仇”,也绝不单指主人公对长兄的仇恨。而是作为留学生的主人公在开眼看世界之后,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和仇视。
  三、对侍女的“复仇”心态
  《沉沦》的第七部分写道:“狗才!俗物!你们都敢来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世间哪里有真心的女子!那侍女的负心东西,你竟敢把我丢了么?……”这是主人公最后一次喊出“复仇”。
  这一次,主人公来到了风月场所,因为自己的侍女去招待隔壁的客人,他受到了冷遇。他当时正值青春期,对异性的倾慕以及性的渴望,让他苦闷不已。在此之前,主人公靠着自慰来缓解内心的苦闷,但经过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他最终走向沉沦。
  这一次的“复仇”,是他在心灵极度脆弱的时候喊出的,连风月场所的女子对他都不屑一顾,这严重地伤害到了他。这次的“复仇”,不仅是对侍女的复仇,更是对沉沦之后的自己的复仇。于是,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选择了投海自杀。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复仇”心态是非常复杂的。正处于风华正茂时期的他,理应积极地与人交往,但由于国家的衰弱,封建的束缚,使其无法正常地与同学及异性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他内心极度渴望国家能够富强,民族能够独立,让他可以在异国挺起腰板,堂堂正正地与人交往。但是,这在当时困难的。
  主人公的内心中充满着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青年人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以及青春期对性的苦闷,在这三重压力下,造成了自己的沉沦,最终走向死亡。
  参考文献:
  [1]杨庆鹏.郁达夫《沉沦》主人公悲剧心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 2007年11月上半月.
  [2]孟松.论郁达夫“性的苦闷”与《沉沦》的创作[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31卷第5期 .103-106.
其他文献
1.病历资料rn患者,26岁,生育史:0-0-2-0.(末次妊娠2012早孕人工流产).L M P2015年6月10日,E D C2016年3月17日.孕17周5天建卡产检,共产检5次,孕期多次B超示胎盘低置,余各项检
期刊
摘 要: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诗歌创作历久弥新。本文从诗词照亮现实着墨,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去钩沉和梳理一段诗词的记忆,讲一段关于诗词的当代故事。  关键词:诗歌;创作;实践  [中图分類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浩瀚的文学大观园里可谓一枝独秀,千古品评,耐人寻味。在当今“文化自信”思想的感召下,诗歌这
【摘要】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教育的动力,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才能吸引孩子,游戏法教英语是最有趣,也是最有效地英语学习法。通过游戏学英语,学生在快乐中学会语言,掌握语言,从而开发智力,在游戏中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本文首先分析英语游戏教学的内涵,进而来探讨英语游戏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原则,最后对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游戏教学 小学 原则  一、英语游戏
脑卒中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超过7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症状,脑卒中昏迷更是值得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注意的严重问题,脑卒中患者昏迷时间越久,并发症越多越严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与杨宪益的人生经历,分析其翻译生涯。杨宪益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翻译生涯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止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本文根据杨先生不同时期不同的翻译状况,将其长达半世纪的翻译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业余译者阶段、职业译者阶段、译作高产阶段、功成名就阶段。本文以期向读者展示杨宪益的翻译生涯,为将来的学者研究翻译家杨宪益打下基础。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生涯  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