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术后即时放置吉妮环6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妮环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肉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自2003年试用于临床,并对60例人流术的自愿即时放置IUD者进行观察、随访,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受术者平均年龄24~37岁,均为已婚健康妇女,妊娠<10周,术前常规检查及妇科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术前签知情同意书。行负压吸宫术,确认已刮干净,子宫收缩好、出血不多,术后即刻放置吉妮环,并于放器后随访。
  方法:人工流产术后用宫颈钳钳夹宫颈上唇或下唇,拉直子宫轴并测量官腔深度,调整标志杆长度大于或等于子宫腔深度1cm,使放置器穿过子宫颈直到放置管顶端,接触到子宫底,连续向前轻轻推进,放置置入器达全长1cm。使插入针及宫内节育器上的手术线小结进入子宫肌层,术者可感觉到轻度阻力,固定住放置器使其紧密抵住了宫底的同时,从插槽上轻轻松开吉妮环的尾丝,缓缓抽出插入器,退出放置器,轻轻牵拉此器的尾丝,证实已固定,在宫颈管内剪断尾丝,术后给予抗生素,2周内禁止性生活,连续3次月经结束后来院B超检查环位,定期随访了解出血的时间、出血量,有无腹痛及其他不适。
  
  结果
  
  本组60例均1次放置成功,放置前均宫颈注射缩宫素10U,上环后3个月内每月月经干净结束后B超检查,1例脱环,脱环率1.67%,无子宫穿孔和感染病例,无1例因出血过多或感到腰腹部疼痛而取环,无节育器异位或带器妊娠。
  
  讨论
  
  宫内节育器是易为妇女接受的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避孕方法,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方法。流产后及时避孕,将有助于减少无计划妊娠和反复人工流产,但目前常用的节育器存在放环疼痛、出血、腰酸腹胀、节育器移位、脱落、嵌顿或断裂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影响了避孕效果,根本原因在于节育环惰性材料的支架对子宫内膜的机械压迫,子宫收缩引起环移位所致的摩擦,引起机械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支架的面积、弹性、形状也与子宫内膜的损伤有关。吉妮环具有独特的设计,主要由6个高纯度铜套组成,每个铜套长5mm,直径2.2mm,铜套由聚丙稀手术线串起来,最上面和最下面的铜套均固定在手术线上以防脱落。手术线的一端有个小结,在放置时植入子宫底肌层以固定吉妮环,铜套总面积330mm2。吉妮环具有无支架、固定式、可变性3个重要特点,可适用于任何大小和形状的子宫,特别是人流后由于子宫颈松弛。放置器容易达到宫底,没有子宫内膜的影响,使吉妮环牢固可靠,脱环率更低。吉妮环面积小,对子宫内膜的压迫小,且可随意弯曲,对子宫内膜的干扰小,减少了无菌性炎症的发生,因此带环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减少。流产后即刻放置吉妮环是简便、安全、易于接受的方法,值得向人工流产后置器妇女推荐。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28    典型案例    患者,男,57歲,既往身体健康。因胸闷、心前区痛20分钟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差,面色苍白,大汗,呼吸浅快。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卧床、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随即患者发生抽搐,意识丧失,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迟钝,颈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
期刊
摘 要 对小儿烧烫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本组82例,热液烫伤77例(94%);火焰烧伤5例(6%);热液烫伤中,1~4岁48人(62%),4~10岁29例(38%)。从年龄特点,烧烫伤类型及原因、居住环境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的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关键词 儿童烧伤 事故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
期刊
摘 要 2008年2月17日收治1名TIA病人,入院后TIA频繁发作,病人情绪极不稳定,紧张、恐惧、焦虑,又时常忧心重重,思想负担重,存在很大的心理问题。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病人做全面细致的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配合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使病人能够放下心理包袱,解除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机体得以康复出院。  关键词 TIA频繁发作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34    我们总结了2004年3月~2006年7月对57例急性白血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臨床资料  本组57例,男45例,女12例,年龄17~58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贫血、发热。9例并发DIC,死于颅内出血,48例住院60~80天后骨髓象完全缓解,缓解率84.2%。    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48    病历资料    患者,女 ,77岁,入院诊断:左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入院时神清语明,行走时出现下肢疼痛,之后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声喊叫,同时诉左侧肢体麻木似针扎样,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左侧肢体皮温较右侧明显减低,左手及左足皮肤颜色变青紫。血管彩超:左侧颈动脉内膜不光滑,可见小斑块附壁,左侧桡动脉内膜不光滑,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减少术后疲痕及切口感染。方法:首先标记好麦氏点斜切位置,然后将标志线旋转至与皮肤纹理一致形成横切口位置,通过该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后,使用斜切口的投影位置切开逐层入腹,阑尾手术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结果:使用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后。对切口周围组织损伤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凹陷及瘢痕增生。结论:通过使用横切口阑尾切除能够减少切口瘢痕增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菌种结构及其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检测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从住院患者中(1387人)分离出病原菌475株。位居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2%)、白色念珠菌(6.5%)、金黄色葡萄球菌(6.1%)、克雷伯杆菌(5.7%)、铜绿假单胞菌(5.7%)。超广谱B-内酰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4:1.15例均为不同程度发作性双上下肢及躯干软瘫,以下肢瘫痪更为常见,发作时血清钾均低于3.1mmol/L,15例FT3、FT4均升高,TSH均下降。结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补钾后迅速缓解症状,积极有效的控制甲亢是预防周期性麻痹的关键。  关键词 甲状腺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7倒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85%。结论:改良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