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堂好的美术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对所在临近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入学前的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只有91%;到小学六年级仅有74%;初中阶段对美术感兴趣的只达到65%;高中阶段,谈不上兴趣,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积极性消失殆尽。为什么呢?
经过走访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下面一些因素:①家庭因素: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文化成绩来衡量孩子,家长们拿孩子的成绩相互攀比,片面地要求孩子成绩优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于是孩子们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②学校因素:在农村学校有的还未配备专业美术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校更多地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为了应付检查而开课设节,素质教育的出现,虽然现在有所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仍然未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只要完成习作就草草了事,课堂气氛沉闷,讲课呆板,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大力提出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老师应该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与思维表现的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保留其兴趣。比如在线造型的人物头像美术课上,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对象,比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同学等,因为这样他们更有信心画象;如果教师一味地固定好对象,同学可能因为不自信,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各校教学条件的不平衡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美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才有可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应该从学生的作品中看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创新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少一些指责。教师观念要转变,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高考不参评,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其实美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美术无处不在。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把握好课堂,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传授美育的目的。
21世纪的美术教师绝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必须改革。要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前提,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熟练运用教学手段与设备,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投影效果不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多想办法,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音乐来刺激学生,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只有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对所在临近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入学前的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只有91%;到小学六年级仅有74%;初中阶段对美术感兴趣的只达到65%;高中阶段,谈不上兴趣,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积极性消失殆尽。为什么呢?
经过走访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下面一些因素:①家庭因素: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文化成绩来衡量孩子,家长们拿孩子的成绩相互攀比,片面地要求孩子成绩优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于是孩子们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②学校因素:在农村学校有的还未配备专业美术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校更多地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为了应付检查而开课设节,素质教育的出现,虽然现在有所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仍然未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只要完成习作就草草了事,课堂气氛沉闷,讲课呆板,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大力提出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老师应该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与思维表现的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保留其兴趣。比如在线造型的人物头像美术课上,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对象,比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同学等,因为这样他们更有信心画象;如果教师一味地固定好对象,同学可能因为不自信,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各校教学条件的不平衡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美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才有可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应该从学生的作品中看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创新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少一些指责。教师观念要转变,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高考不参评,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其实美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美术无处不在。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把握好课堂,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传授美育的目的。
21世纪的美术教师绝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必须改革。要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前提,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熟练运用教学手段与设备,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投影效果不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多想办法,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音乐来刺激学生,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只有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