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与自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中秘密这一主题是其中心线索,在小说中主人公汉娜为掩盖自己是文盲这一秘密甚至不惜承受更长时间的监禁。本论文从小说中秘密这一主题着手,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探究主人公汉娜的心路历程,解析其为了尊严与自由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朗读者》;存在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朗读者》是本哈德·施林克最轰动的作品,讲述了叙述者“我”——15岁的米夏在一次突发疾病中受到了36岁女人汉娜的帮助,从此“我”和汉娜开始交往,而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在几年后的纳粹审判法庭上“我”与她再次重逢。汉娜为掩藏自己的秘密,维护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自由,被迫承认了法庭及其他人对她的指控,而被判终身监禁。十八年后,汉娜的赦免申请被批准,在米夏去接她处于的清晨她自杀了。
  秘密这一主题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汉娜有两个秘密:第一个秘密是她不愿意向他人透露她的过去,即她的纳粹经历的过去,这一点在米夏的叙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事我想了解得确切点儿,她却回答不上来。她也弄不明白我为什么对她父母亲是什么人感兴趣……以及她在当兵时都干了些什么。[1]”另一个就是她是文盲这个秘密。在小说中,汉娜用各种方法对自己是文盲这一秘密进行掩盖,在二人郊游时,汉娜对“我委以重任,我不仅要选择旅行方向和决定路线,找过夜住的旅馆也是我一个人的事[2]”,因为汉娜不识字,所以这些事情只有米夏去负责,而汉娜只需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而这一切在米夏的眼里是汉娜对他的信任。在米夏留下字条去买早点时,汉娜发脾气怪米夏突然失踪,而不明所以的米夏只能自问“难道,刮来了一阵风,把字条吹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难道刚才的一切都是一场误会?她发的脾气,我破的嘴唇,她那受伤的脸,我这无助的情,这一切都只是一场阴差阳错吗?[3]”汉娜发脾气的原因表面上来看,是字条不见了,她担心米夏不告而别,而这一误会完全可以在解释清楚后得以释怀,而汉娜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用皮带朝米夏的脸上抽过去,导致米夏“嘴唇马上破裂了,满口血腥[4]”,在她发脾气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的怨恨,无法与人言说,只有诉诸怒吼和暴躁来发泄心中的郁结。再到后来,法庭审判汉娜时,为了避免核对笔记,汉娜承认报告出自她手,而将罪名揽到自己的身上,“你们不用请什么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5]”对于汉娜供人报告出自她手而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一秘密,叙述者米夏在心中无数次提出疑问“难道,作文盲比当罪犯更加丢脸吗?泄露自己是文盲比坦白自己是罪犯更加可怕吗?[6]”
  米夏对于这一问题的困惑始终不能释怀,于是到哲学家父亲那里寻求答案,“我绝对看不出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我们现在并不谈幸福,我们乃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7]”萨特的存在主义匠人看作是世界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8]”,汉娜有权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自由选择,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她的意识里,维护自己自由和尊严的价值远远胜过多年的牢狱生活束缚,也就是说,即使身在牢獄,心也是自由的。“人,不仅就是她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9]”
  文末汉娜自杀的悲剧也是由于作为人的她尊严和自由的丧失造成的。在监狱长写给米夏的信中,她表示希望米夏“能够为她(汉娜)找到一份工作和一个住所,……并能使其了解诸如教会、业余大学及家庭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种机会……如有人陪伴,则会容易得多。[10]”而米夏对于此事的感觉是“我所不喜欢的是降临到我头上的事情[11]”,他在本能的选择逃避,而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想要逃避的意愿无法从他的言行中抹掉,当他看到充满期待的汉娜时,一定会让她感到她的陌生和难以接近,汉娜的眼光里“饱含着搜索、疑问、游移和伤痛,最后她脸上的光彩消失了[12]”,多年后的重逢,期待的那个人并没有像她一样饱含爱恋,而是让人心痛的陌生,对汉娜来说,无疑是重重的打击。之后米夏又向她渗透了,“我已经为她找好了房子和工作,又给她讲我们那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还说到市图书馆的情况等等。[13]”二人的关系不再如之前那样,汉娜始终是主导,而现在的情况是米夏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将关爱如施舍一般给了汉娜,这一切都让汉娜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种负担,需要人去照顾,米夏和监狱长的安排无疑将汉娜物化,没有顾忌她作为人的尊严,固执坚强的汉娜无法面对这一切,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让她心灰意冷。而最致命的一击则是米夏赤裸的坦露了汉娜竭力想掩盖的秘密,“你学会了看书,我是多么为你高兴,对你多么佩服。还有,你的信写得多好。[14]”对于汉娜最想保守秘密的人,她的秘密已不是秘密。
  每个人都要求绝对的自由,对于汉娜来说,没人理解她,所有的人都在妨碍她追寻自由,因此“他人就是地狱。[15]”汉娜终其一生想要掩盖秘密,而最后又被人将秘密无情揭露,人被赤裸地曝光于社会中,并受着大众怜悯和同情,汉娜是无力的,最终还是丧失了尊严和自由只有死亡才能摆脱这些,死亡才是最充分的自由。
  注释:
  [1]朗读者,第43页。
  [2]朗读者,第57页。
  [3]朗读者,第59页。
  [4]朗读者,第58页。
  [5]朗读者,第131页。
  [6]朗读者,第135页。
  [7]朗读者,第143页。
  [8]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2页
  [9]朗读者,第337页。
  [10]朗读者,第194页。
  [11]朗读者,第194页。
  [12]朗读者,第197页。
  [13]朗读者,第199页。
  [14]同上。
  [15]萨特著作的名。
  参考文献:
  [1]本哈德·施林克(钱定平译):《朗读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2]中国哲学院哲学所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
  [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其他文献
摘 要:民国时期,许多学者、政要以及旅行者爱游中国各地,留下了众多的旅行记,成为我们了解民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薛绍铭所著《黔滇川旅行记》记录了黔、滇、川三省的社会、民俗、教育、经济等诸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薛绍铭先生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来描写成都,形成了特有的样态。本文拟从《黔滇川旅行记》中作者对成都的印象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黔滇川旅行记》;成都;印象  作者简介:李娜(1
摘 要:作为李金发的代表诗作之一,《弃妇》不仅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弃妇”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绝望无依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在《微雨》中,李金发曾多次抒发自己张皇而绝望的“弃妇”情绪,而这主要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建构得以实现的。本文主要立足于文本细读,从《弃妇》出发,继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解读流露在《微雨》中的“弃妇”情绪。  关键词
画画被认为是一种关乎天份和技巧的艺术,但凡画者需极具天赋并从小接受美术训练。生活中很多的画会让我们觉得敬仰羡慕,而自由绘本作家虫虫的画却会让人生出一种提笔跟着画的冲动。  虫虫所画的香港圣安德烈堂,她说“画画就是我的信仰”  画画被认为是一种关乎天份和技巧的艺术,但凡画者需极具天赋并从小接受美术训练。生活中很多的画会让我们觉得敬仰羡慕,而自由绘本作家虫虫的画却会让人生出一种提笔跟着画的冲动。她用简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以便更好地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语言学习则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西班牙语语音学入手,简要分析语音学在西班牙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语音学;西班牙语;语言学习;意义  作者简介:孔媛(199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摘 要: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迟子建以其温暖的笔触,向世人传达着她对“和谐”的渴求。她的文学创作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她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化解两性矛盾与冲突,她描写朴实而深沉的爱情,宣扬人性的善与美。在男女两性的问题上,她所坚持的“两性和谐”,既不同于男权主义笔下的“男强女弱”,也不同于女权主义者笔下的“女强男弱”,而是不偏不倚,执着地探索着一条以两性和谐通往和谐世界的道路。  关键词: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XF306)。  摘 要:通过对三秦文化的内涵及特性的分析,观照它们对出生、成长于陕北、关中、陕南三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探讨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创作的异同,从而认识到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为当代陕西作家讲好“陕西故事”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游牧文化;农业文化;游耕文化;陕西故事  作者简介:王亚惠(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
摘 要:从弗莱的圣经原型批评与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视角出发,解析《一粒麦种》中水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水意象的继承性、矛盾性、反抗性。小说中的水继承《圣经》里力量、重生和惩罚的含义,同时也体现和《圣经》水意象之间差异性。差异的重复性书写进而揭示受殖者在矛盾状态中颠覆的可能性,即受殖者在矛盾含混的混杂文化中实现对殖民权威的抵抗。  关键词:水意象;继承性;矛盾性;反抗性  作者简介:袁刘芳(19
摘 要:本文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故事背景,借助电影中对“亡灵节”的介绍,把墨西哥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简单的对比。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墨西哥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讲述了墨西哥的一
摘 要:《卡门》是一部观众喜爱的歌剧,至今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誉,歌剧院观看的观众总是络绎不绝,其强烈的剧情沖击和个性特别的人物形象塑造激发起观众的满腔热情和感知向往。本文将从创作特点、剧情分析和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卡门;剧情特点;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卡门》作为一部经典
摘 要:自古坠入烟花柳巷的青楼女子多是世人所不齿的对象,应该是人人避之的,可与口碑相反的事实却是无数的名士官僚流连其中,夜夜笙歌。她们因身份低贱,“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片朱唇万人尝”无奈的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下,不能替自己辩解。不仅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生活颠倒也是那个时候世俗男人们的附庸,凡人口中的胭脂俗粉,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无数名妓拥有姣好面貌和与其相称的文艺素养。这些都是在经历了管教和磨砺之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