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多陪伴 孩子更聪明等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w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多陪伴 孩子更聪明
  
  英国近日发布的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报告指出,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多的儿童,日后会较为聪明,而且较有机会攀上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
  “太忙了,没时间陪孩子。”“孩子还小,主要由妈妈照顾,爸爸没有要做的。”在陪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父亲都有这样的感慨。
   据北京多家早教中心介绍,目前父亲参与亲子活动的比率不足20%。而《新京报》联合搜狐母婴频道所做的调查也显示,50%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1小时,超过60%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超过20%的父亲并未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专家表示,从孩子一出生,父亲的陪伴就很重要,除了让孩子感受到宽广的父爱、坚毅的品格外,父亲的许多特质会格外影响孩子的智商与情商。
  加拿大早教专家、Kindermusik中国区导师代表Sarah Peel Li说,与父亲有较强的感情连接,有助于孩子在认知能力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这种影响从孩子出生一直能延续到他们长大成人。另外,父亲和孩子的互动行为与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学习是有直接的关联。“在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家庭中,爸爸对2~3岁大的孩子语言方面的发展和学习有着比妈妈更明显的作用。”
  “孩子经常会以爸爸为目标,一位好爸爸会是孩子一生的偶像与榜样。这也是为何爸爸陪伴多的孩子更容易跻身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的原因。”宝宝树多元智能研发专家董鑫炎炎这样解释英国的研究结果。
  (豆豆摘自《新京报》)
  
  有感于钱学森家教就是“不教育”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在《南方日报》“读者月”科学讲座上透露了关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及钱氏“科学家族”的许多故事。钱永刚说:“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家教就是“不教育”,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却充满了哲理。从钱永刚的介绍中足以体现这种“不教而教”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认真反思。
  要说家长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委实有点儿冤枉,可家长们常常忘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忽略对孩子做人品德上的培养,总是围着一个“补”字打转。一家攀一家将孩子领进各类培训班、补习班、辅导班、才艺班。如此“恶补”,对家长来说,“牛扣桩上也是老”;对学生来说,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有的家长干脆做起了“甩手掌柜”——将父母的义务、家长的责任、长者的榜样全都“移位”给了老师,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好的“培训班”。再看看某些家长的言行,不是身教,简直就是教唆——旁若无人地揿着手机翻看短信并与其他人“交流共赏”,不避讳孩子而津津乐道于那些“黄色段子”,在茶余饭后的一笑之余可曾想到身边孩子的感受?可曾想到孩子们的“灰色童谣”几乎源于黄色短信?
  “钱式家教法”的核心就是一万次言传不及一次身教。因此,家长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榜样影响孩子,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片绿荫。
  (超然摘自“浙江在线”)
  
  “冰箱父母”养出孤独孩子
  
  大量的研究者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但有专家提出:孤独,是因为有“冰箱父母”。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这种“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王芳摘自“新华网”)
其他文献
儿子4岁,平时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最近他迷上了《黑猫警长》,天天想着当白猫侦探。作为最亲密的玩伴,他邀请我这个老妈扮“黑猫警长”,与他一起“假戏真做”。  儿子很投入,拿着一把玩具手枪东奔西跑,时不时来汇报侦察到的情况:一会儿是发现狐狸偷窃,一会儿又是小黄狗花粉中毒,有人破坏电脑系统,等等。我就指示他要抓住坏人,保护森林公民。就连年迈的奶奶也当上了“群众演员”,根据角色需要,一会儿演“猴医生”帮
3~4岁 孩子的问题    孩子喜欢摆弄生殖器怎么办  豆豆妈妈问:我家宝宝今年3岁零3个月,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可是最近我却发现他常常会摆弄自己的生殖器,有时是无意间碰一下,有时则反复拨弄,我看了很着急,就会严厉地责骂他,可他好像玩得更起劲了。宝宝的这种行为正常吗?我该怎么办呢?    答:豆豆妈妈不必紧张,小男孩玩生殖器官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也是较为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能就此认为孩子有问题。我们
男孩成长,爸爸是他的楷模,各种待人处事的方式都会深深印刻在儿子心中。打个比方,爸爸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尊重还是轻蔑,是常说“妈妈不容易”还是“女人真麻烦”,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对配偶的态度。  男人要“砖头门”  我常提醒儿子,对女性要懂得尊重、关怀和照顾。哪怕他才刚上小学,我都会要求:走在马路上时,如果与你同行的是女生,要让女生走里侧,你在外面保护她;进出电梯时,和爸爸一起让女士先行;搭公车地铁时,尽
虽然只是家里小小的一角,门厅的内容却很丰富。那里有鞋子、雨伞、帽子、手套、围巾、提包,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物品。  每天早上出门,总是像风一样匆匆扫过这里;每天回家,也只是在这里稍稍停留而已。那里只是家和外界的过渡,没有人会对它太上心,更不用说拿它和教育联系在一起。不过现在我可不这么想。  我当上幼儿家教老师,对象是一个3岁的男生。孩子年龄小,又顽皮,每次去他们家都是劳心劳力。那天,活动结束后我正准
1.“自己来做决定吧。”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
  
对孩子讲道理没效果怎么办    贝贝妈妈问:教育孩子真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都说父母要给孩子讲道理,可是这条原则在贝贝这里行不通,让我们感到很吃力。贝贝现在3岁,到晚上该睡觉了,贝贝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床:“妈妈,为什么要睡觉啊?”“因为到晚上了人必须要睡觉啊。”“为什么人必需啊?”“睡觉是人的生理规律啊。”“什么是生理规律啊?”“就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地工作啊。”“可是我就是不
教育孩子只允许一种声音  城市中,隔代养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祖辈参与孙辈养育的比率高达88.9%。  祖辈养育孙辈有时间和经验上的优势,但如果在隔代养育中越位、错位,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专家建议,祖辈在对第三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应做好称职的配角,而不要越俎代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允许有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
米滋滋3岁了,带她去诊所进行常规检查,她都很配合,打预防针也不怕。对比那些一看到针就哭的孩子,我还是有些欣慰的。不过若要说她的配合,倒也并非天生或偶然,而是我在平时下了工夫。  看绘本,事前了解  一开始,我也担心米滋滋对看医生会反应强烈,不肯配合,于是心想:如果能通过图画的形式,给她讲讲体检和看病的流程,让她在去之前就对“看医生”这件事有初步的了解,是不是就能消除她内心对看病的恐惧呢?  答案是
儿童台阶、水龙头延伸器等工具,让孩子在身高不高、力气不大的时候,能够做和父母一样的事情。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在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却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够利用一些造型可爱,使用起来妙趣无穷的辅助工具,让他更多地产生“原来妈妈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的骄傲感,那么独立性的培养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儿童台阶  当孩子看到大人的洗手池而望而生畏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脚凳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