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盛放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爵士乐,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风格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它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文章分析了爵士乐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探寻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可预探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爵士乐;中国;传播;发展
  爵士乐是20世纪世界流行音乐的重要一支,它于19世纪末在美国新奥尔良悄然诞生。爵士乐是一种既融合了黑人音乐节奏特点和即兴理念,又保留了白人古典音乐严格标准的音乐风格。它曾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分支流派,如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融合爵士、酸爵士等等,如此具有生命力的音乐风格注定会冲破地域的限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语言。所以,爵士乐在20世纪初,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并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呈现出了它独有的发展轨迹。自落地以来,它经历了短暂发光、无声沉寂和逐步复兴几个重要阶段,并逐渐开始有了中国化的爵士音乐类型。
  一、短暂闪耀——爵士乐在中国的萌芽
  (20世纪20-40年代)
  提起爵士乐在中国的萌芽,不得不说的城市便是上海,它是爵士乐在中国的兴起之地,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地处长江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爵士乐传播至此地既是偶然又有必然。1842年《南京条约》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等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上海迅速成为通商口岸,随后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至20世纪20年代它已成为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外来势力不断侵入,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于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及音乐风格在上海悄然播种。
  爵士乐得以在中国上海落地同时也得益于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兴起、广播电台及报纸刊物的宣传报道等。当时爵士乐主要依靠乐队在歌舞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演出进行传播,著名的歌舞厅百乐门、大都会、丽都、仙乐斯等都是爵士乐的孕育场所,而这些场所基本都集中在租界区,洋人爵士乐手占主导,也有部分中国乐手。此时的爵士乐较少以独立音乐出现,通常作为舞蹈背景音乐。另外,广播科技的发展、唱片的兴起刺激了人们对新声音的渴求,据朱争平先生在《老上海的爵士乐》中描述:“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了上海第一家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ECO。”ECO电台的建立为爵士乐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唱片业的发展也为爵士乐的进一步传播及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报纸刊物的宣传为爵士音乐作品的流传及演出内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的《申报》就会经常报道一些乐队演出消息,并刊出一些音乐曲谱,便于音乐爱好者自行学习。
  此时期创作的爵士风格作品也有不少,虽然爵士乐是一种舶来文化,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本土特色,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些作曲家受到爵士乐影响,在新式流行歌曲创作中融入爵士元素,和声、节奏上和传统音乐形成了鲜明对比。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大量爵士风格的中国流行歌曲,流传较广的有《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着你回来》《得不到的爱情》等。
  对中国早期爵士乐发展贡献较大的音乐家有两位,一位是为中国带来西洋乐启蒙的意大利音乐家梅百器先生(Mario Paci),他组建了上海第一支爵士乐队。另一位则是打破了外籍乐师一统天下局面的中国人金怀祖,他组建了上海第一支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爵士乐队并采用了美国爵士乐队编制。
  此时期的爵士乐质量非常高,很多以爵士元素创作的时代曲都接轨国际水平,尽管它的传入可能带有侵入色彩,但不可否认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刚刚起步的爵士乐发展十分迅猛,它逐渐通过各种方式让国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一新兴音乐风格,同时丰富了审美情趣。但此时的爵士乐商业性较强,较少有理论、实践知识的总结,仅仅局限于伴舞音乐消遣,不利于爵士乐向更高层次拓展。
  二、夹缝求生——爵士乐在中国的沉寂
  (20世纪50-70年代)
  此时期爵士乐在内地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但在香港却呈现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香港经济迅速增长,所以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阵地。电视、电影、广播、电台等都为爵士乐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商业电台开播,以播放粤语、国语歌曲及国外流行歌曲为主;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每片必歌”的潮流使歌舞片电影在香港再登高峰,电影业的繁荣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音乐的繁荣。
  与此同时,世界流行音乐舞台上摇滚乐、灵魂乐等开始盛行,大量的爵士音乐人转战开辟新的风格流派,融合爵士就是在此时产生。于是大批在香港的爵士音乐人也开始把爵士乐与摇滚乐、灵魂乐、世界音乐等相融合,并融入地方特色粤语,这些都为爵士乐得以在香港迅速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期对香港爵士乐发展贡献较大的音乐家是姚敏。姚敏出生上海,后移居香港,抵港后为香港流行乐坛贡献巨大,他创作的很多歌曲都运用了爵士风格进行配器,他的曲与陈蝶衣的作词、姚莉的演唱曾并称“铁三角”,为广大乐迷所喜爱。他的爵士风格代表作品有《桃花江》《我要你的爱》《凤凰于飞》等直至现在都流传不衰。
  三、日渐苏醒——爵士乐在中国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爵士乐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多年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思想日益解放,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强,爵士乐再次重回大众的视野,这一时期的爵士乐专业团体、爵士乐作品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流传,内地少有自己的爵士作品創作,由于长时间与流行音乐的隔离,并受到早期“靡靡之音”等论断的影响,人们对爵士乐的评判也是褒贬不一;到了中后期内地爵士乐开始崛起,此时已有一批先锋者开始投身爵士乐。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时期的爵士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潮,相继涌现了一批职业爵士乐队和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专辑有《爵士上海1947》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在北京举办的几次颇具规模的国际爵士音乐节使得中国观众感受到了国际顶尖爵士乐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了让中国爵士乐展示给世界的舞台,为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1世纪后,北京、上海等地的爵士音乐节依旧如期举办,一批独立音乐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运用爵士元素进行创作,如李泉、方大同、胡彦斌、王若琳等等。还有在爵士乐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的,具有代表性的有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用爵士乐创作手法对部分经典戏曲选段进行改编及再创作,包括秦腔《秦川新歌》《麻鞋底》,京剧《苏三起解》《夜深沉》,婺剧《一提孩儿两泪淋》等,以“旧曲新演”的形式打造新作品进行国际化传播。除此之外,爵士音乐教育也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陆续设立了爵士乐相关专业,并邀请国内外优秀爵士乐大师来校讲学。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上海JZ School等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均设有较完备的全日制爵士乐课程,为爵士乐的普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爵士乐是自古典乐之后影响最广的音乐风格之一,自20世纪跨越重洋来到中国至今近百年,从萌芽阶段的短暂闪耀再到三十年的夹缝求生直至现在的逐渐复苏,它虽为舶来品,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国人所接受,已然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新生代中国爵士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之与本国的音乐艺术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音乐。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同时也需要世界了解中国,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爵士音乐,可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易于广泛传播。相信未来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会更加多元化,在不断的实践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尤静波.欧美流行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钱彤.20世纪早期爵士乐在上海的兴起与传播[J].文艺争鸣,2015(5):196-200.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钢琴演奏表演中,观众常常看到,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们在演奏的同时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但观看整个表演,这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非常和谐,然而也有些表演中的肢体动作让人感到非常僵硬或者刻意,而观众对钢琴演奏表演出现何种感受取决于演奏者肢体动作能否正确运用到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想完美呈现音乐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要适当配合相应的肢体语言。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
期刊
摘 要:对于高差异性的钢琴作品而言,演奏者悉心弹奏出的音色同样具有较大差别。经专业人员的不懈探究后得出在大量影响钢琴弹奏音色的客观元素中,钢琴的触键技术对呈现出的音色影响极为显著。文章从触键速度、触键力度、触键高度、触键角度、触键手法五个方面探讨了钢琴触键技术对钢琴音色的影响,提出为保证钢琴演奏的艺术性,吸引受众目光,增强钢琴演奏整体性,钢琴演奏人员应重聚焦该技术对钢琴演奏音色的影响,避免其对音色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因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文章阐述民族音乐中的和声与复调,并从多个角度展开和声与复调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以推动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和声;复调  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彰显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展现鲜明且浓郁的民族风情,并且创作者可以借
期刊
摘 要:从中央美术学院的三个雕塑“专家训练班”——1956年“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1994年“库巴索夫高级研修班”和2019年结束的“理查·迪肯当代雕塑研究班”的开办缘由、培养对象、教学安排出发,论述其各自对中国雕塑的助推作用,映射和剖析中国雕塑在不同时期的风貌。  关键词:雕塑专家训练班;中国雕塑;形态演变  对世界先进知识、文化、科技、实业等各方面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成为了中国近
期刊
摘 要: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传统民歌、地方戏曲等形式发展而来的一种歌唱表演形式,其继承了戏曲等民间艺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色彩和风格,同时也融合了西方的声乐技术。而我国的戏曲是一种结合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的复杂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能和经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演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进行分析,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大数据时代下,艺术教育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目前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知沟”现象。文章通过分析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知沟”现象,探讨了“知沟”理论视域下的艺术教育发展策略,以缩小艺术教育中知识鸿沟。  关键词:艺术教育;“知沟”理论;媒介  注: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思想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研究与实践”(HNJG-20
期刊
摘 要:李白是文学史上极具传奇性的诗人,但鲜有人关注他诗中的知音情结。为了探究知音对李白的人生轨迹及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章对李白所作涉及知音之诗加以研究,从李白诗中的知音情结、知音情结对李白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从中一窥知音对李白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进一步把握李白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李白;诗;知音情结  一、李白诗中的知音情结  李白是位天性豪放浪漫的诗人,入朝之际
期刊
摘 要: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享有“弹拨乐器之王”的称号,它既有类似七弦琴的淡远、含蓄、文雅、深厚的气质,又具有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并与广大人民群众感情相依的品格。琵琶演奏者在学习一首新乐曲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因此快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对学习者至关重要,文章以《秦俑》为例,对学习琵琶演奏新乐曲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琵琶;乐曲;《秦俑》  琵琶弹奏者在学习新乐曲时会
期刊
摘 要:小提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要检验演奏者的专业技术水平,离不开舞台表演实践,而舞台表演必然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小提琴舞台表演会受主观、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会给演奏者带来诸多心理压力。因此,小提琴演奏者面对舞台表演产生紧张心理非常普遍。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小提琴演奏者表演时的紧张心理及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能够帮助小提琴演奏者觉察、了解自身的各项心理活动并积极调
期刊
摘 要:贵州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纹样图案和工艺传承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在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蜡染艺术作品的消费现状也开始出现转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从原有的物用消费观逐渐转变为文化消费观,贵州蜡染的手工艺人和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能够发挥出蜡染文化艺术价值的方法,为贵州蜡染艺术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关键词:贵州蜡染;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