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迷茫的时刻,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遵循既定的轨迹按部就班地生活,也许,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停下因为匆忙而略显盲目的脚步,认真看看这个其实大得无边的世界。“我要我的间隔年”,这或许是很多人的心声。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不愿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间隔年”。他们在路上,在欣赏路边风景的同时,更注意倾听自己的内心。
1.“生老病死残”义工旅行
人物:安芯,201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统计系,大三时作为交换生去美国加州交换学习。
“GAPYEAR,这几个字在我脚下清晰可见,恍惚间我看到的似乎是准备间隔年过去一年半所遇到所放弃的所有事。当我把整整六页自荐信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授手里拿回,放弃推荐继续念统计,只因’我想要间隔年’。我告诉所有的朋友暂不打算回到最想去的加州继续念书,面对一个接一个困惑费解的眼神,我也只能无奈地一遍遍解释。”正是这样笃定的信念,安芯的间隔年显得颇为深思熟虑,她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间隔年套餐”。
大四上学期,安芯以“多背一公斤”主持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四川震后的小学。大學接近尾声时,她曾去马来西亚的农场做义工、在广州红丝带协会探访艾滋病人。直到毕业后,安芯才开始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自己的间隔年。关于此次出行,安芯定义为“生老病死残”的义工旅行。8月1日,安芯正儿八经地踏出了第一步。第一站是西藏,幸运的安芯还获得了在阿里神山脚下当义工的机会。现在,她正在尼泊尔的未来儿童之村做为期20天左右的义工。根据她的“间隔年套餐”,未来她还将前往印度、泰国和越南。
2.年轻时做点不顾后果的事
人物:司天骄,2010年毕业于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上海工作一年,6月离职,7月正式开始“间隔年”。
“年轻的时候做点不顾后果的事。”司天骄便是凭着这一句话,瞒着父母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偷偷办好签证订好机票,“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的间隔年。
临行前,司天骄向父母“摊牌”,面对极力反对的父母,她有自己的一套“对策”:“间隔年不是纯玩纯旅行,我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义工。趁着年轻,出去看看世界,磨练自己。我相信通过间隔年可以更明确自己要走的路和方向。”就这样,父母最终同意了女儿的决定,但不提供任何经济支持。
靠着工作一年存下来的钱,司天骄开始朝着东南亚地区出发。目前人在柬埔寨做义工的她,已经去过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是下一个目标。
司天骄介绍说,她的预算大概在1.5万元左右。她有她的三大基本原则:住最便宜的旅馆,吃简单的饭菜,收门票的景点很少去。其实,因为东南亚国家英语的普及度还不高,所以在这几个国家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不过,“微笑是最好的行李”。所以一路上司天骄总是能遇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忙。对司天骄来说,3个月的“间隔季”给她的意义足矣。而现在,她的间隔年还没有结束,她相信,故事还没有完成。
3.“梦想交换计划”募经费
人物:陈文智,201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目前状态:刚刚结束越南北部的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的义工工作。
和许多想要间隔年的年轻人一样,大四的陈文智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人生的价值真的在于按部就班吗?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最终,他选择了“出走”。
陈文智坦言,出国前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家人,“这个计划一开始便遭到家人强烈反对,自己也动摇过,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才让他们渐渐接受。”为了不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陈文智决定自己筹集旅费。他成立团队推行“梦想交换计划”,为此,他做了大量功课,写出内容详尽的计划书,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在计划书的首页,他写道:“今天你支持了我去实现梦想,当某天你想实现某一梦想时,我也会助你一臂之力。”“梦想交换计划”推行以来,陈文智收到的反馈可谓千奇百怪,比如,有人希望在生日时收到来自异国的明信片或小手工品,有人梦想要一小瓶恒河的水,有人期待陈文智可以带上他的小信物到冈仁波齐山转山……
现在,筹够了旅费的陈文智已经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参加日本友好国际工作营在越南北部的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这一路走来,可谓感慨良多,“有人收留我在他家住,有人请我吃饭、喝咖啡,有人会开摩托车载我去找牙医,甚至有人会因为我的离开而流泪。”这些温暖的小细节,无不让陈文智那颗年轻的心变得滚烫不已。
4.迷茫时决定出走
人物:陈宇欣,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作者
2010年夏天,即将大学毕业的陈宇欣像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以后的道路。“我是学财务专业的,但更偏向于做市场。毕业后如果找金融类岗位,可能会有高薪,但自己不喜欢。做市场又怕没经验做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因此我非常纠结。”陈宇欣说,她就是带着这种“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决定到国外不同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这样,大学刚毕业的她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
“其实,在08、09年时我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但国外工作比较难找,毕竟我不想让父母为自己买单。”陈宇欣回忆,她给很多国家的公司都投了简历,当时并不在乎去哪儿,最后芬兰的一家公司给了她一个不是特别正式的职位,她就以芬兰为大本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体验当地的生活,并游历了一些欧洲国家。
5.体验美国农场生活
人物:郑祥军,南开大学毕业生
2010年大学毕业的郑祥军也是通过“间隔年”体验了国外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2010年夏天,郑祥军找到了在美国密尔沃基一家有机农场做志愿者的工作,每天在农场工作两个小时,交换住宿和餐食。
“一次,农场主带我到另一家农场做客,我们就在那家农场的房屋前喝啤酒、聊天。我得知那家农场的男主人有两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儿,她们都可能活不到成年。男主人了解到自己的大女儿特别喜欢骑马后,就辞去了芝加哥投行的工作,举家搬到了这家农场。”郑祥军说,“我觉得如果中国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拼命去挣钱,努力为孩子治病,而不会有多少陪孩子的时间。”间隔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美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经历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6.支教西藏提升幸福指数
人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钟杰
“间隔年”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并不一定要出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钟杰就在研二参加了国家西部计划,休学到西藏林芝支教一年,他很珍惜这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机会。“与国内大城市相比,林芝的生活节奏要慢很多,很悠闲,人们的幸福感也比较高。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事业成功才会幸福,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7.休学一年骑行全国“重走青春”
人物:南京师大文学院大三学生
近日,南师大文学院辅导员在他的人人主页上发布了这样的一条状态:“今天,我们文学院一个大三的男生,办好了休学一年的手续。休学的理由不是生病,也不是贫困,而是……他打算用一年的时间骑车走遍全国,首站就是西藏……虽然在他提出想法时,我担心会影响他的学业而劝阻过,但经过跟他和家长的深入交谈,我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祝福你一路顺风!等你骑车凯旋南师!”这样的一条状态被网友大量转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名男生叫贺崴,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10级学生。贺崴是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骑车游览全国的想法他酝酿已久,13日,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正式办理了一年的休学手续,准备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8.高中生邹天昱的“乡村大学”体验
人物:邹天昱,无锡一所中学2012届高三毕业生。
2011年5月,邹天昱向学校提交了一份“不再上课报告”,准备“洋高考”的同时,开始了一段漫长之旅。这一年的7月,一所名叫“立人”的乡村大学正在招募首期学员,创办宗旨是让参加的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由于当时查不到这所学校的任何注册信息,家人担心会不会是一个人口贩卖的组织。”直到报到前一天,她才买了火车票,坐了10多个小时抵达蕲春青石镇。
让她意外的是,这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硬件设施极其落后,“七月教室热得像蒸笼,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堂课下来都是大汗淋漓。洗澡只能用水意思一下,宿舍里还经常有老鼠出没……”但在“立人”,邹天昱说:收获,超乎感动。除了上课的方式和内容,热爱电影的她,在那里做了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仿照《北京的风很大》,拍摄了一个记录片,见人就问“你现在觉得饿吗”“你觉得自由吗”。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不愿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间隔年”。他们在路上,在欣赏路边风景的同时,更注意倾听自己的内心。
1.“生老病死残”义工旅行
人物:安芯,201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统计系,大三时作为交换生去美国加州交换学习。
“GAPYEAR,这几个字在我脚下清晰可见,恍惚间我看到的似乎是准备间隔年过去一年半所遇到所放弃的所有事。当我把整整六页自荐信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授手里拿回,放弃推荐继续念统计,只因’我想要间隔年’。我告诉所有的朋友暂不打算回到最想去的加州继续念书,面对一个接一个困惑费解的眼神,我也只能无奈地一遍遍解释。”正是这样笃定的信念,安芯的间隔年显得颇为深思熟虑,她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间隔年套餐”。
大四上学期,安芯以“多背一公斤”主持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四川震后的小学。大學接近尾声时,她曾去马来西亚的农场做义工、在广州红丝带协会探访艾滋病人。直到毕业后,安芯才开始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自己的间隔年。关于此次出行,安芯定义为“生老病死残”的义工旅行。8月1日,安芯正儿八经地踏出了第一步。第一站是西藏,幸运的安芯还获得了在阿里神山脚下当义工的机会。现在,她正在尼泊尔的未来儿童之村做为期20天左右的义工。根据她的“间隔年套餐”,未来她还将前往印度、泰国和越南。
2.年轻时做点不顾后果的事
人物:司天骄,2010年毕业于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上海工作一年,6月离职,7月正式开始“间隔年”。
“年轻的时候做点不顾后果的事。”司天骄便是凭着这一句话,瞒着父母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偷偷办好签证订好机票,“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的间隔年。
临行前,司天骄向父母“摊牌”,面对极力反对的父母,她有自己的一套“对策”:“间隔年不是纯玩纯旅行,我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义工。趁着年轻,出去看看世界,磨练自己。我相信通过间隔年可以更明确自己要走的路和方向。”就这样,父母最终同意了女儿的决定,但不提供任何经济支持。
靠着工作一年存下来的钱,司天骄开始朝着东南亚地区出发。目前人在柬埔寨做义工的她,已经去过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是下一个目标。
司天骄介绍说,她的预算大概在1.5万元左右。她有她的三大基本原则:住最便宜的旅馆,吃简单的饭菜,收门票的景点很少去。其实,因为东南亚国家英语的普及度还不高,所以在这几个国家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不过,“微笑是最好的行李”。所以一路上司天骄总是能遇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忙。对司天骄来说,3个月的“间隔季”给她的意义足矣。而现在,她的间隔年还没有结束,她相信,故事还没有完成。
3.“梦想交换计划”募经费
人物:陈文智,201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
目前状态:刚刚结束越南北部的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的义工工作。
和许多想要间隔年的年轻人一样,大四的陈文智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人生的价值真的在于按部就班吗?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最终,他选择了“出走”。
陈文智坦言,出国前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家人,“这个计划一开始便遭到家人强烈反对,自己也动摇过,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才让他们渐渐接受。”为了不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陈文智决定自己筹集旅费。他成立团队推行“梦想交换计划”,为此,他做了大量功课,写出内容详尽的计划书,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在计划书的首页,他写道:“今天你支持了我去实现梦想,当某天你想实现某一梦想时,我也会助你一臂之力。”“梦想交换计划”推行以来,陈文智收到的反馈可谓千奇百怪,比如,有人希望在生日时收到来自异国的明信片或小手工品,有人梦想要一小瓶恒河的水,有人期待陈文智可以带上他的小信物到冈仁波齐山转山……
现在,筹够了旅费的陈文智已经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参加日本友好国际工作营在越南北部的麻风病康复村工作营。这一路走来,可谓感慨良多,“有人收留我在他家住,有人请我吃饭、喝咖啡,有人会开摩托车载我去找牙医,甚至有人会因为我的离开而流泪。”这些温暖的小细节,无不让陈文智那颗年轻的心变得滚烫不已。
4.迷茫时决定出走
人物:陈宇欣,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作者
2010年夏天,即将大学毕业的陈宇欣像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以后的道路。“我是学财务专业的,但更偏向于做市场。毕业后如果找金融类岗位,可能会有高薪,但自己不喜欢。做市场又怕没经验做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因此我非常纠结。”陈宇欣说,她就是带着这种“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决定到国外不同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这样,大学刚毕业的她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
“其实,在08、09年时我就产生了这种想法,但国外工作比较难找,毕竟我不想让父母为自己买单。”陈宇欣回忆,她给很多国家的公司都投了简历,当时并不在乎去哪儿,最后芬兰的一家公司给了她一个不是特别正式的职位,她就以芬兰为大本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体验当地的生活,并游历了一些欧洲国家。
5.体验美国农场生活
人物:郑祥军,南开大学毕业生
2010年大学毕业的郑祥军也是通过“间隔年”体验了国外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2010年夏天,郑祥军找到了在美国密尔沃基一家有机农场做志愿者的工作,每天在农场工作两个小时,交换住宿和餐食。
“一次,农场主带我到另一家农场做客,我们就在那家农场的房屋前喝啤酒、聊天。我得知那家农场的男主人有两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女儿,她们都可能活不到成年。男主人了解到自己的大女儿特别喜欢骑马后,就辞去了芝加哥投行的工作,举家搬到了这家农场。”郑祥军说,“我觉得如果中国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拼命去挣钱,努力为孩子治病,而不会有多少陪孩子的时间。”间隔年“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美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经历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6.支教西藏提升幸福指数
人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钟杰
“间隔年”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并不一定要出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钟杰就在研二参加了国家西部计划,休学到西藏林芝支教一年,他很珍惜这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的机会。“与国内大城市相比,林芝的生活节奏要慢很多,很悠闲,人们的幸福感也比较高。以前我总认为只有事业成功才会幸福,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7.休学一年骑行全国“重走青春”
人物:南京师大文学院大三学生
近日,南师大文学院辅导员在他的人人主页上发布了这样的一条状态:“今天,我们文学院一个大三的男生,办好了休学一年的手续。休学的理由不是生病,也不是贫困,而是……他打算用一年的时间骑车走遍全国,首站就是西藏……虽然在他提出想法时,我担心会影响他的学业而劝阻过,但经过跟他和家长的深入交谈,我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祝福你一路顺风!等你骑车凯旋南师!”这样的一条状态被网友大量转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名男生叫贺崴,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10级学生。贺崴是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骑车游览全国的想法他酝酿已久,13日,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正式办理了一年的休学手续,准备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8.高中生邹天昱的“乡村大学”体验
人物:邹天昱,无锡一所中学2012届高三毕业生。
2011年5月,邹天昱向学校提交了一份“不再上课报告”,准备“洋高考”的同时,开始了一段漫长之旅。这一年的7月,一所名叫“立人”的乡村大学正在招募首期学员,创办宗旨是让参加的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由于当时查不到这所学校的任何注册信息,家人担心会不会是一个人口贩卖的组织。”直到报到前一天,她才买了火车票,坐了10多个小时抵达蕲春青石镇。
让她意外的是,这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硬件设施极其落后,“七月教室热得像蒸笼,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堂课下来都是大汗淋漓。洗澡只能用水意思一下,宿舍里还经常有老鼠出没……”但在“立人”,邹天昱说:收获,超乎感动。除了上课的方式和内容,热爱电影的她,在那里做了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仿照《北京的风很大》,拍摄了一个记录片,见人就问“你现在觉得饿吗”“你觉得自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