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不必的“反腐”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rob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堂课,是苏教版七年级的《凡尔赛富》。文中有一段“历史轶事”,说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财政总监大臣富盖新建的府第富丽堂皇而以贪污营私之罪将其投入监狱,并判处无期徒刑,嫉妒之心使路易十四作出兴建一座豪华皇宫的计划。这就是凡尔赛宫的由来。其建造者几乎是修建富盖府第的原班人马,因此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文讲到这里的时候,老师提问:文中插入这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一学生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又一学生答:既说明(凡尔赛宫)与富盖府第异曲同工之妙,又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
  再一学生答: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还有嫉妒的心理。
  教师对以上回答均表示肯定。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篇课文,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学到这里的时候,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学生的面前:作者引用这首诗究竟有何用意?
  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种理解:1、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2、为了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3、为了揭露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荒淫腐败,劳民伤财;4、以上说法皆可。那么,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代才俊杜牧,达达的马蹄声在空旷的华清官响起的时候,断壁颓垣,草木萧瑟,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大唐依旧,盛世不再,叫他情何以堪?而贾祖璋先生写这篇文章,其用意是为介绍荔枝这种水果,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无疑。引用杜牧的这首诗。正是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之一:不耐贮藏,保存时间短。至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显然非题中之意。若此处定要“反腐”,则文中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知该作何评论了。
  所以,合理的解释,最佳应是第2种。至于第1种理解,不能说错,但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分析,趣味性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同样,读《凡尔赛宫》,一段“历史轶事”告诉了我们凡尔赛宫的建造起因及其历史底蕴,仅此而已。
  回到本文的开头,法王路易十四对富盖的下手,可以想见,一定是打着“反腐”的旗号:一个财政总监大臣,居然造得起与后来的凡尔赛宫相媲美的府第,身陷囹圄,不亦宜乎?然而这只是一场政治游戏,颇为类似于明太祖朱元璋收拾富可敌国的沈万山,我们不会因此而赞颂路易十四或朱元璋“英明神武”。另外,根据课文介绍,凡尔赛宫始建于1661年,1756年竣工,时间跨度将近百年——这样看来,“奢侈腐败”的路易十四至死都没有看到凡尔赛宫的建成。
  
  (作者单位: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其他文献
光的干涉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双缝干涉实验奠定了光是波的基础,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光的干涉现象。但是,由于实验设施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光的干涉条纹的对比、分析上总不能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很好弥补实验的不足。为此,我们特地设计了《光的干涉》课件,以利于学生对光的波动特征进行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此这就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一个难点,虽然教师花了许多功夫,但是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文
看罢《拼中国地图》课件,再来回味这颇具哲理的名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当中,应当是我们教育界同仁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这个课件,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
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但是课件的开发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其主要表现是重复开发严重,资源不能很好整合。“积件”式课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本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几点理解:信息技术应该让教师的工作更简单,越是简单的技术越具有普遍意义。如果有了信息技术教师感觉工作更累了,信息技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花样繁多的活动以及产品,行业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那么,商业用户到底需要啥样的PC呢?还得从商业用户使用需求来找找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