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晓俐.新课改条件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J].科学咨询:下旬,2012,(6):215-216.
[2]刘羽健.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2,(7):10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晓俐.新课改条件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J].科学咨询:下旬,2012,(6):215-216.
[2]刘羽健.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2,(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