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设计应该成为高中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可以有效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在教学中,尝试设计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和实践型活动,能让学生借助活动碰撞思维、增强感悟、升华理解。活动形式应具有多样性,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
  关键词:思政课程;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实践型活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上述要求意味着活动设计应该成为高中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就思政学科而言,活动直接指向真实生活,可以“变书本为现实”。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可以有效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设计议辩型活动、体验型活动和实践型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抓手。
  一、在议辩型活动中碰撞思维
  议辩型活动是指围绕教学主题,选择一个具有可辩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问题的多面性,培养学生辩证、理性的思维能力。
  议辩型活动的关键是在疑处“议”,在惑处“辩”,在难处“析”。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节俭消费好还是贷款消费好?政府宏观调控应该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是不是违背民族平等原则?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矛盾吗?等等。对于上述疑问,教师不能简单回避,不宜讳莫如深,更不应对一些看似“怪异”的观点简单棒杀,而是可以开展议辩型活动,通过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引导学生推导出合理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发现学生产生了两种消费价值观倾向,一种认为应提倡贷款消费,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提倡节俭消费。我据此设计了“应提倡贷款消费还是节俭消费?”的议辩问题,借助经济生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的对话素材,让学生展开议辩活动。对话如下:
  美国老太太:“我年轻时通过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贷款。”
  中国老太太:“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
  我根据观点支持情况将学生分为A、B两组,请两组学生各自寻找理论依据支持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议辨过程如下:
  A组选择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提倡贷款消费),主要理由为:
  (1)提高了生活质量,能提前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2)有利于减少几十年中纸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3)有利于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
  B组选择中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提倡节俭消费),主要理由为:
  (1)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节俭消费有利于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宽松心态。
  (2)一旦有好的投资机遇可以及时把握。
  (3)“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目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还不富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等。
  B组反驳A组观点的理由有:
  (1)存在较大还贷心理压力,会时时担心自己的偿还能力。
  (2)降低家庭抗灾能力,如果出现失业、疾病等意外或面对突发灾难时,自己的正常生活会陷于困境。
  (3)贷款消费易引发人们冲动消费的心理,有时会导致新购商品闲置、造成浪费等。
  A组反驳B组观点的理由有:
  (1)如果纸币大幅贬值,辛苦积攒的财富会大量流失。
  (2)个人的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3)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等。
  经过议辩,学生不再片面推崇某种消费行为,而是得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我们要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如果偿还能力较强,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消费方式。这样的结论,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辩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这时,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贷款消费很普遍,而在我国,相当数量的民众还是喜欢过“无债一身轻”的日子,潜意识中对贷款消费有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回避?学生经过再思考、再探究,对传统消费心理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众消费心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加了自己的投资消费知识储备。
  在思政教学中,这种源于生活、发人深省、知识含量足的议辩型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体验型活动中增强感悟
  体验型活动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在思政教学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会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体验型活动教学方案,从中启发诱导,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例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学生很容易把哲学的“矛盾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混为一谈。这是哲学教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知识堵点”。学生通常只会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只有“刀对刀,槍对枪”的针锋相对的对抗才能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其实这是对“矛盾斗争性”哲学概念的曲解。为增强学生的知识感悟和情感体验,我设计了如下体验型活动。教学片段如下:
  师(伸出右手手掌)老师的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是不是“对立”的?有没有斗争性?
其他文献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批判性作品,在閱读中特别需要引导学生思辨。议题选择是设计思辨阅读活动的前提,议题构成思辨的框架,还需母题提供思辨的纲要。思辨性读写任务为议题的讨论提供路径和支架,以求深入作品内部,体会与理解作者的洞见与无奈,也在阅读中观照历史、思考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母题议题  一、读《儒林外史》特别需要强调思辨  读《儒林外史》为什么特别需要强调思辨?出发点有二。 
期刊
摘要:高三生物教学学时紧张、要求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好的复习效果,避免“炒冷饭”。《基因工程》一轮复习课,以一个大问题“如何培育绿色荧光大肠杆菌”引领和若干个子问题驱动,助推学生构建“基因工程”的知识框架。其中,特别注意了问题设计和课堂预设与生成两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驱动一轮复习《基因工程》  高三生物教学学时紧张、要求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好的复习效果,避免“炒冷饭”。对
期刊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八省联考”语文卷的命制依据。这份试卷力求建造审美高地,全力助推思维发展。唯有让新评价体系、新课标精神落地,在课堂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让优秀的学生迈进理想高校的大门。这是“八省联考”语文卷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八省联考;语文卷;审美鉴赏;思维发展  一份高质量的高考语文卷类似于中国园林建筑,语文知识和读写材
期刊
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应避免过多谈论海子的极端做法,配合诗歌单元主题“向青春举杯”,引导学生面对青春期的迷茫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中,设置了“做一日小编辑”的教学情境,通过创作插图,掘诗中意象;通过文学评论,探情感密码;通过附写寄语,  悟青春特点。三个板块辅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鉴赏、去领悟,在探索的过程中,拼贴出海子较为真实完整的“画像”。  关键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意象情感
期刊
摘要:“八省联考”语文卷的题型和考点并没有变,即根本没变。带给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启示是:立足根本。具体而言,不要机械模拟“八省联考”卷;要全面复习,但不可细而偏;训练题可从以往的高考卷中选择;清楚而健康是作文之本。  关键词:八省联考;语文卷;高三复习;根本  2021年的新高考卷会有哪些变化?高三复习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对此,大家都想从“八省联考”的适应性考试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八省联考”语
期刊
摘要: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Task板块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以写作为中心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化,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步步铺垫,促使学生写作进阶。以My hometown教学为例:以教材内容为铺垫,梳理现成素材;以增补句型为铺垫,丰富表达方式;以拓展语篇为铺垫,提升写作技巧。  关键词:写作教学;素材;表达;技巧  在英语听、说、读、写、看五大技能中,写作涉及语法、词汇、文体、谋篇
期刊
摘要:守正、创新、适应、引导,是“八省联考”语文卷的突出特征。守正,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坚守,还体现在对2020年新高考卷命题的继承,保持了试卷内容和结构形式的相对稳定。创新,表现在试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变革发展。适应,是这一次模拟考试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可以理解为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引导,即适应性考试对中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教师要努力从试题中解读出试题背后的指导思想,并将
期刊
摘要:“八省联考”数学卷第20题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符号抽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考查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包括类比转化、抽象建模、整体思考、归纳猜想、演绎证明等。数学探索性思维是左右脑并用的,兼顾直观与抽象、直觉与逻辑、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等思维方式的。在数学教学(尤其是解题教学)中培养探索性思维,要特别注意:既关注证明,又关注猜想;既关注运算,又关注思考;既关注动脑,又关注动手。  关
期刊
摘要:“八省联考”数学卷较好地落实了高考评价体系和数学命题标准的理念,“以新高考Ⅰ卷(山东卷)为基础”,既有所传承,又适度创新,释放出大量信息,值得反复品味。重点比较这两份试卷(适当兼顾这两份试卷与以往江苏卷等的比较),可以发现,试卷结构一致,主体知识板块的考查基本一致,“热点”考查部分一致;情境化(数学文化)试题数量不一致,新题型呈现不完全一致,“冷点”考查不太一致。由此提出的教学建议有:回归数
期刊
摘要:以“八省联考”语文卷两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结合2020年上海、山东等省市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与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新空间。研究发现,可能出现的检测新趋势是:幽微绵渺,关注情感律动;针对多文本设置试题,注重检测运用能力;侧重检测审美能力,也注重考测思维水平。  关键词:八省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审美;运用;思维  文学类文本阅读检测的能力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理解词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