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是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当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不少案例令人深思. 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整合、有意义的情境
【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上周末,你们都做什么了?
生:去姥姥家了.
生:爸爸、妈妈领我去商场买东西了.
师:真巧,淘气昨天也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了. 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播放录像3分钟)
师:通过看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去的是联华商场.
生:联华里的东西特别多,人也很多.
生:我看到有很多玩具,还有衣服.
生:我看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牌,它们的价钱都不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看,每件商品下面都有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
(课件将一件商品的标价牌放大)
生:写着康师傅方便面,还写着价钱是2.80元.
师:2.80元你也会读,真厉害. 它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和它来交朋友.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思考】 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引出“小数”这一概念,是否有必要呢?该案例从学生周末的生活入手,在逛商场、看标价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确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而片段中教师却将生活情境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过多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对策】 师:同学们,小小的商店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画面上是几种商品,标价十分醒目)谁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一瓶矿泉水1元5角钱.
生:我看到的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都有一个点.
师:这样的数就是“小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数的引入应该很简单,只需像上面的片段那样,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问题不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情境同样不能等同于生活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较零散、肤浅、不严密、不成体系,因此,我们从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适当的提炼,以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二、创设值得探索、交流的情境
【案例】 圆的周长
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的情境,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 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他们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这样的教学, 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呢?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对策】 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测量几个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 尽管这样做会比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能让每一名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
【案例】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师:同学们,“四通交电”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课件演示鞭炮齐鸣,商场开业的盛况)
师:我们一起进商场看一看.
(课件演示冰箱2150元、彩电1350元、饮水机965元、空调2025元、洗衣机1230元)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些商品的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
【思考】 片段中类似商场购物的情境被很多数学老师所用,不得不引发思考:难道离开购物就上不了数学课了吗?商场购物、春游、秋游、森林运动会、奥运赛场等一个个情境确实能够吸引孩子们的视线,可再好的情境不断反复地出现,也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对策】
师:(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 这座山海拔2000多米,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 你知道是什么山吗?老师给出一个提示,它是我国有名的“五岳”之一,请你们猜测可能是什么山?
(学生议论纷纷,随即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 )
生:我猜可能是华山.
生:也有可能是恒山,不可能是泰山、嵩山、衡山. 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座山有2000多米,而这几座山还不满2000米呢!
师:好,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它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生(异口同声):华山.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五座山的海拔高度,生活中还有许多数也可以拿来作比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从照片入手,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五岳”是否了解;另一方面,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由山的高度,引发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 小小的一张照片,连接的是多彩的生活与丰富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拓宽思路,跳出常规情境的藩篱,带领学生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他们好奇、求新的心理,让孩子们真正入情、入境.
四、创设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境
【案例】 平均数
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向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
师: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 (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调查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 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
(接着,老师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图片及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
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得也很顺利. 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时候,许多学生围上来.
生: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啊?
生: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
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顿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思考】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 此情境的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 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 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对策】 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有些同学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我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对当前的熟悉课堂提出“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的批评,真可谓切中时弊. 我认为,在情境创设中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适度,二是有效.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一、创设整合、有意义的情境
【案例】 小数的初步认识
师:上周末,你们都做什么了?
生:去姥姥家了.
生:爸爸、妈妈领我去商场买东西了.
师:真巧,淘气昨天也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了. 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播放录像3分钟)
师:通过看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去的是联华商场.
生:联华里的东西特别多,人也很多.
生:我看到有很多玩具,还有衣服.
生:我看到每件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牌,它们的价钱都不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看,每件商品下面都有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
(课件将一件商品的标价牌放大)
生:写着康师傅方便面,还写着价钱是2.80元.
师:2.80元你也会读,真厉害. 它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数可不一样,它叫“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和它来交朋友.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思考】 如此煞费苦心,为的是引出“小数”这一概念,是否有必要呢?该案例从学生周末的生活入手,在逛商场、看标价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确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而片段中教师却将生活情境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过多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对策】 师:同学们,小小的商店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画面上是几种商品,标价十分醒目)谁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一瓶矿泉水1元5角钱.
生:我看到的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都有一个点.
师:这样的数就是“小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数的引入应该很简单,只需像上面的片段那样,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问题不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情境同样不能等同于生活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较零散、肤浅、不严密、不成体系,因此,我们从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适当的提炼,以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二、创设值得探索、交流的情境
【案例】 圆的周长
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 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的情境,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 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他们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这样的教学, 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呢?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
【对策】 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测量几个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 尽管这样做会比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能让每一名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
【案例】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师:同学们,“四通交电”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课件演示鞭炮齐鸣,商场开业的盛况)
师:我们一起进商场看一看.
(课件演示冰箱2150元、彩电1350元、饮水机965元、空调2025元、洗衣机1230元)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些商品的价格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
【思考】 片段中类似商场购物的情境被很多数学老师所用,不得不引发思考:难道离开购物就上不了数学课了吗?商场购物、春游、秋游、森林运动会、奥运赛场等一个个情境确实能够吸引孩子们的视线,可再好的情境不断反复地出现,也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对策】
师:(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 这座山海拔2000多米,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 你知道是什么山吗?老师给出一个提示,它是我国有名的“五岳”之一,请你们猜测可能是什么山?
(学生议论纷纷,随即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 )
生:我猜可能是华山.
生:也有可能是恒山,不可能是泰山、嵩山、衡山. 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座山有2000多米,而这几座山还不满2000米呢!
师:好,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它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生(异口同声):华山.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五座山的海拔高度,生活中还有许多数也可以拿来作比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从照片入手,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五岳”是否了解;另一方面,揭示本节课的主题,由山的高度,引发学生对于数的大小比较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 小小的一张照片,连接的是多彩的生活与丰富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拓宽思路,跳出常规情境的藩篱,带领学生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他们好奇、求新的心理,让孩子们真正入情、入境.
四、创设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境
【案例】 平均数
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向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
师: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 (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调查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 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
(接着,老师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图片及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
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得也很顺利. 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时候,许多学生围上来.
生: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啊?
生: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
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顿时,学生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思考】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 此情境的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 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 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对策】 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 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有些同学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我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对当前的熟悉课堂提出“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的批评,真可谓切中时弊. 我认为,在情境创设中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适度,二是有效.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