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文化艺术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开发和利用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作品,形成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多元化的艺术特质。本文从民族化音调、民族化韵味、文化内涵、民族审美等方面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民族风格 多元化 钢琴作品 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647.4 文献标识码:A
在钢琴艺术史上,有许多钢琴家为发展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肖邦等。同样,中国亦经历了几代作曲家的辛勤努力,把西方音乐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越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如《夕阳萧鼓》、《百鸟朝凤》等。这些作品从音乐表现的意境和创作技法上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思路,更注重内涵,注重内心体验,讲究“神、韵”的表达,作品中特殊的和声、音调、音色、音韵等使钢琴技法得到最完美的发挥,充分利用钢琴音乐的多声优势,丰满而又能与中国旋律融为一体的多声化手法,使钢琴焕发出独特的中国民族魅力,更好地表现中化文化的神韵。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所体现的民族性,包含演奏家对我国音乐语言、语法的体会以及对民族思想、感情、气质和新风格的认识和掌握。作品建立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根基上,从实践的角度大胆将民族音乐元素吸纳到钢琴音乐中,逐步形成了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多元化。
一民族化音调
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风格的形成发展得益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乐曲的利用,使它渗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成分。通过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造,是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真正繁荣的表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之中,旋律是主要表现手段,是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出新的主要依据。
民族风格的钢琴旋律无论旋法还是节奏,都具有鲜明东方音乐特色与浓郁的民族音乐韵味。如《花鼓》,这首作品采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和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茉莉花》的音乐素材,全曲贯穿着锣鼓民间小调,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其旋律活泼、节奏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桑桐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同样采用了原民歌的基本旋律,但做了较大的修改,打破西方传统和声模式,充分使用七度、三全音等结合而成的和声形式,使作品具有无调性的西方现代技法特征,这在当时民族钢琴创作中是一种新风格的尝试。再如《湖南花鼓》,作者运用非对称节奏写法,清晰而强烈地感觉到隐含其中的湖南民歌的音调特点,强烈而明亮的声音表现热烈活泼的音乐形象,在协和与不协和和弦切换下,高低位置奏法营造出民族乐器锣鼓音响效果。在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只要与民族音乐有渊源关系,这种音调特性的风格就会比较突出。
二民族化音韵
“韵”的含义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历来我国艺术都擅长于表现一种深远意境和绵长的韵味,“以韵传神”是体现传统音乐精神的内核,其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我国钢琴音乐也不例外。
我国钢琴文化脉象与久远的文化艺术传统一脉相承,如艺术作品讲究气韵与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等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不仅是作曲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更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阐释,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神、气的精通与妙悟,对清淡、真雅之美的追寻,勾画的是人类至情至性的生命气质。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大重视对物质的量的精确研究,而着重于寻求总体的意境与神韵,因而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文学中“诗言志”是精练的说明。我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气韵浓厚且耐人寻味,它吸收借鉴我国乐器的一些奏法,创造具有“民族器乐音乐”的触键方法和音响效果。如《夕阳箫鼓》引子中同音反复,模仿琵琶轮指手法,演奏时手指立起来,放松手腕使其灵活颤动,体现音乐起伏与远近感。《二泉映月》中三度倚音如同二胡中抹弦滑音,弹奏时应圆润缠绵,以手腕引导手指轻柔地弹出。《百鸟朝凤》全曲节奏随意性很强,在92小节起右手的鸟鸣节奏有快、慢、强、弱,仿佛群鸟由一唱一和到百鸟争鸣,场面生动,引人入胜;左手“笙”式的稳定伴奏与右手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当模仿两只鸟儿逗趣时节奏由慢到快,表现欢快喜悦情绪,音乐是无节拍的散板,随意处理。再有《筝箫吟》、《梅花三弄》等,模仿古琴、箫在演奏法上出现“虚音”与“实音”的韵味变化,很好地营造了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意境。
三民族化音色
音色作为听觉艺术要件,反映音乐语言性格,给予听众第一印象。我国传统音乐线条美,反映在它每个单音都可被装饰:如波动、滑奏等手法之丰富。模仿民族乐器演奏手法、音色是探求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重要途径,通过不同演奏法、不同触键、踏板运用以及音区、音量等变化对比,产生不同音色。
模拟音色是指用钢琴琴槌击弦发声的键盘乐器,运用演奏者想象力和恰到好处的触键方法,产生某些民族乐器声音效果和自然界音响,从而引起听众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得钢琴对于音乐作品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一种演奏技法。如《翻身的日子》用右手在钢琴上模仿出板胡独奏的旋律,中段运用双手交叉,右手低音部弹奏旋律,并加入小二度、小三度装饰,模仿管子的风格,增加了诙谐的气氛,音乐充满欣喜之情,地方风味强烈。《二泉映月》采用大量三度与二度的单倚音模拟民族弓弦乐器的滑音奏法。《百鸟朝凤》作者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和不协和音,模仿唢呐发音特点,从不协和到协和,造成唢呐滑音的“错觉”,惟妙惟肖地突出了唢呐演奏的意味。再有以许多单倚音模拟唢呐的“叠音”技巧对箫、琵琶和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进行了大量模仿,创造和发展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特殊技巧,产生了在西方钢琴音乐文化中没有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作曲技法上和演奏技巧上,从而推动了钢琴演奏特色和技法的发展,丰富了钢琴作品 “民族风格”。
四鲜明的民族意识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题材广泛,从远古传说到现代生活,从民俗风情到人生哲理,但它都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性格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我国钢琴作品反映的多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作曲家采用以五声调式为代表的民族调式,不断尝试和发展具有民族性和色彩性的和声。主题旋律常取材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把反映民族思想感情、生活劳动、民俗民风作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发展到今天,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取材自民间音调,它们或摹写原声,或移植改编,或取其精髓。这些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据重要部分的作品,因为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在听觉层次上以及达情表意的过程中都隐含着原素材的个性语言,突出表现在音乐上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具有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东方神韵”。因此,重点在于对各种民族器乐的表演意识相一致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意识的把握和表现上。如学习民歌、民族器乐曲、古典诗词等,对于演绎民族风格钢琴作品非常必要,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原则,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表现作品蕴涵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如《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改编而成,乐曲继承了古曲的精华,在演奏思维上具有连环式的弹性绵延的特点,演奏中渐密的音符是无法精确规划的,全曲乐谱中大量的延长记号,快、慢、慢起、渐快等标记,仅仅是个模糊约定,演奏者的发挥具有相当自由度,随情绪自由衍化的状态。在努力掌握娴熟的演奏技术同时,应注重文化修养和积淀。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作品产生时代的审美意识、音乐思想,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意蕴,进行艺术阐释与表现。
五灿烂的文化内涵
我国钢琴作品是与民族风格、文化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作者的个性、创作习惯等紧密相连的。演奏者要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细致、准确将其以自我情感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传神”、“琴人合一”的境界状态。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心性的提高。要把握民族风格的美,加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涵养与修炼。我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精品浩如烟海,《诗经》、唐诗、宋词,种类繁多、品质高雅的古典文学等等。应不断地学习、钻研、汲取养分,并积极体验生活,寻找有关资料或阅读有关的文字描述、记载等以便获得直接与间接的感受和认识。有了切身体验和感触,民族风格就不会是抽象的,就会转化为内心的东西,消化升华成民族乐感。
文化内涵是演奏者形成“演奏个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仅仅是对乐曲的“忠实再现”,只会是“千人一面”,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加上个人合理的阐释和个性表现,忘掉过去,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对作品做细致分辨,才能助使听众品味出其间的乐趣与真谛。每天少休息一小时,把时间用来研究音乐历史和艺术特征,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有利于帮助和提高对作品的再创作。文化内涵对艺术表现及其风格的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演奏风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并且必须加以重视。
六丰富的民族审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有形有限的艺术音乐达到无形无限的自然音乐的浑然一体的境界。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中注重整体性、含蓄美,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
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源于中国的音乐传统,艺术表现也要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演奏我国民族情感丰富的作品除掌握西方钢琴演奏技法外,必须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民族音乐题材的精神实质,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形附于神”为演奏美学原则,熟练掌握和运用特殊技法,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神韵。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把我国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我国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向世界展示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风采和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无穷魅力。具体演奏时要注重气的贯通和流转,强调在气韵生动基础上的整体感。要把对作品的分析尽量传递给听众,把经过分析的局部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对古老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求。如古琴音乐历来被看作最适宜表达我国人的文化品貌和审美观念,它古朴静雅、幽远深邃、空灵孤高。根据古典乐曲改编的《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便传达了这样的古风遗韵。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因素,体现在音色上追求轻、静、远,即多用指肚部位水平抚抹琴键,意在若有若无之间,用和的审美尺度,探寻意境的唤起,追求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国钢琴作品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传统民族音乐是一脉相承的,是从传统民族艺术的高度明确性脱胎出来的。无论是在萌芽期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还是在蹒跚起步中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以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直至如今成熟而不断发展的赵晓生的《太极》等,钢琴表演艺术的意境与音乐内涵的演绎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作曲家借鉴吸收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音调相结合,运用民族音调和色彩调性,和声织体,追求新音色和民族神韵,体现了民族化特征音响效果。在创作观念上,技法上,民族审美,文化内涵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本土与外来的交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自由与序列的渗透,使风格与形式多姿多彩的特点,为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多元化注入新鲜血液,拉开了独创的先河。我国的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就此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
[2] 匡方:《中国钢琴作品织体的民族风格六议》,《黄钟》,2000年第2期。
作者简介:梁文烈,男,1972—,广西钦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工作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民族风格 多元化 钢琴作品 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J647.4 文献标识码:A
在钢琴艺术史上,有许多钢琴家为发展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肖邦等。同样,中国亦经历了几代作曲家的辛勤努力,把西方音乐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越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如《夕阳萧鼓》、《百鸟朝凤》等。这些作品从音乐表现的意境和创作技法上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思路,更注重内涵,注重内心体验,讲究“神、韵”的表达,作品中特殊的和声、音调、音色、音韵等使钢琴技法得到最完美的发挥,充分利用钢琴音乐的多声优势,丰满而又能与中国旋律融为一体的多声化手法,使钢琴焕发出独特的中国民族魅力,更好地表现中化文化的神韵。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所体现的民族性,包含演奏家对我国音乐语言、语法的体会以及对民族思想、感情、气质和新风格的认识和掌握。作品建立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根基上,从实践的角度大胆将民族音乐元素吸纳到钢琴音乐中,逐步形成了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多元化。
一民族化音调
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风格的形成发展得益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乐曲的利用,使它渗入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成分。通过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造,是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形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钢琴音乐艺术在中国真正繁荣的表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之中,旋律是主要表现手段,是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出新的主要依据。
民族风格的钢琴旋律无论旋法还是节奏,都具有鲜明东方音乐特色与浓郁的民族音乐韵味。如《花鼓》,这首作品采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和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茉莉花》的音乐素材,全曲贯穿着锣鼓民间小调,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其旋律活泼、节奏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桑桐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同样采用了原民歌的基本旋律,但做了较大的修改,打破西方传统和声模式,充分使用七度、三全音等结合而成的和声形式,使作品具有无调性的西方现代技法特征,这在当时民族钢琴创作中是一种新风格的尝试。再如《湖南花鼓》,作者运用非对称节奏写法,清晰而强烈地感觉到隐含其中的湖南民歌的音调特点,强烈而明亮的声音表现热烈活泼的音乐形象,在协和与不协和和弦切换下,高低位置奏法营造出民族乐器锣鼓音响效果。在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只要与民族音乐有渊源关系,这种音调特性的风格就会比较突出。
二民族化音韵
“韵”的含义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历来我国艺术都擅长于表现一种深远意境和绵长的韵味,“以韵传神”是体现传统音乐精神的内核,其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我国钢琴音乐也不例外。
我国钢琴文化脉象与久远的文化艺术传统一脉相承,如艺术作品讲究气韵与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等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不仅是作曲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更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阐释,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神、气的精通与妙悟,对清淡、真雅之美的追寻,勾画的是人类至情至性的生命气质。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大重视对物质的量的精确研究,而着重于寻求总体的意境与神韵,因而艺术倾向于重表现、重象征,文学中“诗言志”是精练的说明。我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气韵浓厚且耐人寻味,它吸收借鉴我国乐器的一些奏法,创造具有“民族器乐音乐”的触键方法和音响效果。如《夕阳箫鼓》引子中同音反复,模仿琵琶轮指手法,演奏时手指立起来,放松手腕使其灵活颤动,体现音乐起伏与远近感。《二泉映月》中三度倚音如同二胡中抹弦滑音,弹奏时应圆润缠绵,以手腕引导手指轻柔地弹出。《百鸟朝凤》全曲节奏随意性很强,在92小节起右手的鸟鸣节奏有快、慢、强、弱,仿佛群鸟由一唱一和到百鸟争鸣,场面生动,引人入胜;左手“笙”式的稳定伴奏与右手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当模仿两只鸟儿逗趣时节奏由慢到快,表现欢快喜悦情绪,音乐是无节拍的散板,随意处理。再有《筝箫吟》、《梅花三弄》等,模仿古琴、箫在演奏法上出现“虚音”与“实音”的韵味变化,很好地营造了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意境。
三民族化音色
音色作为听觉艺术要件,反映音乐语言性格,给予听众第一印象。我国传统音乐线条美,反映在它每个单音都可被装饰:如波动、滑奏等手法之丰富。模仿民族乐器演奏手法、音色是探求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重要途径,通过不同演奏法、不同触键、踏板运用以及音区、音量等变化对比,产生不同音色。
模拟音色是指用钢琴琴槌击弦发声的键盘乐器,运用演奏者想象力和恰到好处的触键方法,产生某些民族乐器声音效果和自然界音响,从而引起听众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得钢琴对于音乐作品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一种演奏技法。如《翻身的日子》用右手在钢琴上模仿出板胡独奏的旋律,中段运用双手交叉,右手低音部弹奏旋律,并加入小二度、小三度装饰,模仿管子的风格,增加了诙谐的气氛,音乐充满欣喜之情,地方风味强烈。《二泉映月》采用大量三度与二度的单倚音模拟民族弓弦乐器的滑音奏法。《百鸟朝凤》作者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和不协和音,模仿唢呐发音特点,从不协和到协和,造成唢呐滑音的“错觉”,惟妙惟肖地突出了唢呐演奏的意味。再有以许多单倚音模拟唢呐的“叠音”技巧对箫、琵琶和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进行了大量模仿,创造和发展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特殊技巧,产生了在西方钢琴音乐文化中没有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作曲技法上和演奏技巧上,从而推动了钢琴演奏特色和技法的发展,丰富了钢琴作品 “民族风格”。
四鲜明的民族意识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题材广泛,从远古传说到现代生活,从民俗风情到人生哲理,但它都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性格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我国钢琴作品反映的多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作曲家采用以五声调式为代表的民族调式,不断尝试和发展具有民族性和色彩性的和声。主题旋律常取材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把反映民族思想感情、生活劳动、民俗民风作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发展到今天,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取材自民间音调,它们或摹写原声,或移植改编,或取其精髓。这些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据重要部分的作品,因为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在听觉层次上以及达情表意的过程中都隐含着原素材的个性语言,突出表现在音乐上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具有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东方神韵”。因此,重点在于对各种民族器乐的表演意识相一致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意识的把握和表现上。如学习民歌、民族器乐曲、古典诗词等,对于演绎民族风格钢琴作品非常必要,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原则,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表现作品蕴涵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如《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改编而成,乐曲继承了古曲的精华,在演奏思维上具有连环式的弹性绵延的特点,演奏中渐密的音符是无法精确规划的,全曲乐谱中大量的延长记号,快、慢、慢起、渐快等标记,仅仅是个模糊约定,演奏者的发挥具有相当自由度,随情绪自由衍化的状态。在努力掌握娴熟的演奏技术同时,应注重文化修养和积淀。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作品产生时代的审美意识、音乐思想,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意蕴,进行艺术阐释与表现。
五灿烂的文化内涵
我国钢琴作品是与民族风格、文化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作者的个性、创作习惯等紧密相连的。演奏者要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细致、准确将其以自我情感宣泄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传神”、“琴人合一”的境界状态。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心性的提高。要把握民族风格的美,加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涵养与修炼。我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精品浩如烟海,《诗经》、唐诗、宋词,种类繁多、品质高雅的古典文学等等。应不断地学习、钻研、汲取养分,并积极体验生活,寻找有关资料或阅读有关的文字描述、记载等以便获得直接与间接的感受和认识。有了切身体验和感触,民族风格就不会是抽象的,就会转化为内心的东西,消化升华成民族乐感。
文化内涵是演奏者形成“演奏个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仅仅是对乐曲的“忠实再现”,只会是“千人一面”,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加上个人合理的阐释和个性表现,忘掉过去,努力探索,勇于创新,对作品做细致分辨,才能助使听众品味出其间的乐趣与真谛。每天少休息一小时,把时间用来研究音乐历史和艺术特征,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有利于帮助和提高对作品的再创作。文化内涵对艺术表现及其风格的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演奏风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并且必须加以重视。
六丰富的民族审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有形有限的艺术音乐达到无形无限的自然音乐的浑然一体的境界。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在演奏中注重整体性、含蓄美,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
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源于中国的音乐传统,艺术表现也要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演奏我国民族情感丰富的作品除掌握西方钢琴演奏技法外,必须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民族音乐题材的精神实质,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形附于神”为演奏美学原则,熟练掌握和运用特殊技法,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神韵。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把我国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我国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向世界展示我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风采和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无穷魅力。具体演奏时要注重气的贯通和流转,强调在气韵生动基础上的整体感。要把对作品的分析尽量传递给听众,把经过分析的局部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对古老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求。如古琴音乐历来被看作最适宜表达我国人的文化品貌和审美观念,它古朴静雅、幽远深邃、空灵孤高。根据古典乐曲改编的《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便传达了这样的古风遗韵。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因素,体现在音色上追求轻、静、远,即多用指肚部位水平抚抹琴键,意在若有若无之间,用和的审美尺度,探寻意境的唤起,追求高尚的人格。
总之,我国钢琴作品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传统民族音乐是一脉相承的,是从传统民族艺术的高度明确性脱胎出来的。无论是在萌芽期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还是在蹒跚起步中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以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直至如今成熟而不断发展的赵晓生的《太极》等,钢琴表演艺术的意境与音乐内涵的演绎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作曲家借鉴吸收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音调相结合,运用民族音调和色彩调性,和声织体,追求新音色和民族神韵,体现了民族化特征音响效果。在创作观念上,技法上,民族审美,文化内涵都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本土与外来的交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自由与序列的渗透,使风格与形式多姿多彩的特点,为我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多元化注入新鲜血液,拉开了独创的先河。我国的钢琴作品民族风格就此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
[2] 匡方:《中国钢琴作品织体的民族风格六议》,《黄钟》,2000年第2期。
作者简介:梁文烈,男,1972—,广西钦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工作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