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s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示语”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语文教学中深受广大教师的重视。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 96% 以上的教师都很重视课文提示,在学习课文之前,都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提示。既然“提示语”在教学中如此受到重视,那么编者在设计时是不是该考虑到它应发挥的作用呢?然而,我们现行教材的“提示语”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笔者通过翻阅教材,发现“提示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现行教材“提示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个人建议。一己之言,或许不当,只希望引起教材编者的注意。
  一、“提示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过于具体,剥夺学生的初次体验。
  通过翻阅所有的“提示语”,发现有很多提示已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思想情感等,使得学生不用具体看课文也能对其有个大致了解,不利于学生纤细感受力的培养。请看最新版本七年级上册中《散步》的“提示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多地关注“提示语”所说的结论,他们的阅读很容易变成验证式的阅读。再看《紫藤萝瀑布》 里的这句话:“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该话语直接将文章作者的情感变化告诉了学生,在学生对课文还没有感性认识之前就一古脑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了印证“提示语”所说结论的过程,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无形中扼杀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语言游离于文本之外,存在无价值的语句。
  有些“提示语”不是立足于内容本身,而是根据编者自己的理解编写而成,这些语句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不了作用,反而误导学生。
  请看《落日的幻觉》的“提示语”:“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其实,正所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出和日落时景象也大为不同。你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乍看,笔者会以为文章是围绕日出与日落两种景象展开,可是细看文章内容,便会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在描写日落,对于日出也只是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段提示不仅会误导学生,而且也会发散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进入课文。在课文《我的早年生活》的“提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以全校倒数第三的成绩考入哈罗公学;他凭着运气通过了征兵考试。他真的是靠运气吗?”笔者认为上述两处“提示语”的价值都不大,既不能启发学生也不能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内容、语言等。
  (三)人文性较强,语言意识淡薄。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科书的革新态势主要表征于“人文性”的彰显上,即崇尚“人文”主题来组织教学单元。而课文的“提示语”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它们多从文本散发开,让学生谈谈自身经验等,已经脱离了语文味,走向了人文大道。
  如《老王》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现在很多教师原本就关注课文内容多于课文形式,再加上课文提示的推波助澜,教师们便会在教授完课文内容后更加自然而然地散发开去,让学生大谈特谈身边的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或许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视频就会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学生们说得十分起劲,看得也是热泪盈眶。但如果问他们是否还记得作者是怎样描写老王的,也许答案很不理想。因为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可能是自己所说的身边的人或是视频中的那些感动中国人物而已。
  二、“提示语”修改建议
  (一)“提示语”应有利于学生独立阅读
  提示是“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提出来,引起对方注意”,而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课文提示既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也要有利于学生的独立阅读。
  如之前提到的《散步》一课的“提示语”,笔者认为可以更简明扼要点,改为:“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品味他所描写这件小事,体会其中的神情。”笔者隐去文章内容和主题,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文去欣赏、体会。笔者认为“提示语”应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提供那些通过阅读或经过思考才能够获得的信息。
  (二)“提示语”应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提示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一部分,应当对语文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应该存在毫无意义或让人误解的语句。
  因此笔者建议《落日的幻觉》的“提示语”可以改为:“和日落相比,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日出的景象比较壮观,然而日落的景象却和日出是一样的。可如果再告诉你日落的景象都是幻觉,你是否会感到诧异?用心阅读本文,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笔者认为这样修改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从常人的观念出发,进一步打破常规想法,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注意。对于《我的早年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提到的语句删去。省去不但可以使“提示语”更加简洁,而且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赏析文章内容。
  因此,笔者建议,编者在设计“提示语”时,应考虑每句话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三)“提示语”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
  《课标》对于7~9年级学生阅读部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示语”作为教材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让师生们更多地关注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那样是不是更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毕竟,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那么,教材“提示语”在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因此,笔者建议《老王》一文的“提示语”可改为:“感人的文章,不在于用语的豪壮,而在于用心的真诚。《老王》就是这样一篇细水长流,但读起来又耐人寻味的文章。用心品味本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笔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杨绛先生精细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主人公老王的性格特点。又如《人生》的“提示语”,笔者认为最后一句可以修改为:“阅读本文,细细品味作者是怎么将这四者与人生联系起来的。”
  当然,也有一些“提示语”是注重课文语言表达,比如像《大自然的语言》的课文提示:“阅读文本,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教师和学生在阅读完这段提示语后会不会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更加注意作者是用怎样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的呢?可是这样的“提示语”毕竟是少数。笔者在翻阅人教版初中语文六本教材后发现这样重视课文语言表达的“提示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编者在编写“提示语”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通过体悟、探究语言形式,最后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课标》对于教材编写有这样的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那么,“提示语”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且在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要具有激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功能。如果课文“提示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魅力,更好地服务学生,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3G牌照在经历了近八年的漫长博弈之后,终于在2008年底正式发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国内电信运营商分别取得了TD-SCDMA、CDMA2000和WCDMA的牌照,这一次发牌过后,也就意味着国内移动通信向3G时代迈进的冲刺争夺正式上演了。  对于百姓而言,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许多会对3G来到后的联想,3G究竟能够为用户带来什么杨的应用体验?3G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网络世界,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法理学研究应及时反映和解读时代提出的重大法律问题。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找准与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紧密结合的法理学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推动中国法理学创新发展。  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要坚持从我国国家治理与法治建设的实际出发,聚焦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法理问题,深入阐述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The Social Dilemma)最近在奈飞流媒体平台上播出。该纪录片挖掘以社交媒体(简称“社媒”)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网络科技如何对现代人际关系及社会造成影响。它提出很多社媒造成的问题,更直指我们切身观察到的:大众世界观趋向两极化,社会出现极端政治的倾向,这些问题的核心其实都与数十年网络科技的“大跃进”和缺乏监管与规范息息相关。  纪录片试图揭示,网络科技已演变成操弄人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着成功,梦想着卓越,梦想着辉煌。许多人都在为成就辉煌努力拼搏着,对外奉行着明道、大器、权变、贯通,举而措天下民干事业的策略;对内遵守着履信、思顺、神明、尚贤,默而成存其人积德行的规范。诚如苏轼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耿英年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  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资深国学研究者    志在人生目标的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份额已占到全球的近20%,但是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实现产业升级调整,需要不断寻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在于要有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技工队伍。加强培养技工队伍,除了切实提高技工的经济社会地位,关键是加快改革职业教育体系
摘 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网络课程赛项考察教师在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网络化条件下,设计、制作网络课程的能力。本文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导游基础知识》网络课程为例,探索信息化教学大赛网络课程赛项的教学设计,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早在2017年时就宣称,领导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种观点显然在全球全面铺开,因为截至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宣布了本国的人工智能计划。2017年,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制订了“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1944年5月31日,一个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乘一艘平底木船渡过黄河的奔腾激流”,在船夫雄浑高亢的号子声中抵达延安,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长达6年的新闻封锁。时年29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和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随团考察,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共产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友谊。  爱泼斯坦后来在他自己的自传《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中这样描述过这段经历:“在这次几个月的采
韩国《统一新闻》近日报道称,驻韩美军在韩国已经秘密设立了4所生化武器实验室,专门用于研究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列为“一级危险生物武器”的炭疽杆菌。不出意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该则消息引发国际社会对于美国生物实验室的又一轮关注。美国内安全实验室不安全  在2001年“9·11”事件仅一周后,美国就发生了炭疽生物恐怖袭击,袭击导致5人死亡,17人感染,当时引发美国社会
文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大多偏重理论性,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培训,文科类专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也多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提高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作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实习实训机制,全面推行圆通制实习实训新模式,在校内建立工作能力训练中心,学生参加四个阶段强化训练,即科学工作行为规范训练、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分工训练、工作标准训练、对口单位参观验证,核心是通过工作标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