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地理翻转课堂的设计、过程与反思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笔者作为“微课程教学法”实践者,于2016年3月26日至30日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中,在苏州实验中学开设的一节高一地理示范课,教学时长为40分钟。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预设时间2分钟,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词是什么,围绕它涉及了哪些内容,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觉拿出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自觉修正和完善课前认识上的不足与缺陷,构建“城市化”思维导图。
  反思:本环节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评价收获”一致,把“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同化”和“顺应”,自主建构。
其他文献
花瓣柔软莹薄,随风飘舞;花蕊根根纤细,层层叠叠。云月有殊,光影无别,一朵牡丹犹如在风中摇曳,灵动多姿,倾城倾国。饱满、莹润、光洁、澄净。有谁能想得到,如此灵动又仙逸出尘的作品,竟是用最冥顽不灵的石头雕刻而成。这枚牡丹花钮印章的主人,正是被业界称为“恐怖的完美主义”的石雕大师——刘北山。  刘北山出生在台湾宜兰一个小渔村,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双肩上。他学习油画和广告
在大学毕业的晚会上,大家都汇报自己已经应聘上了某某单位,以后可以以此地点来联系。  轮到我发言时,我大言不惭:我不给你们留具体的联系方式,因为以后你们随手翻看报刊,都会看到我的名字,都能看到我写的文章,就会知道我的地址和近况了。  真是大言不惭啊!  现在想想,年轻时的那一股豪气与傲气直冲云霄!那些说过的大话,那些吹过的牛皮,如今早已风吹云散。  刚参加工作时,一次公司开全体员工大会,会上,领导提
螺母是个小零件,可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比如,高速行驶的列车,长期与铁轨摩擦,螺母很容易松动,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是非常危险的,可能导致车毁人亡。因而,螺母的紧固性非常重要,必须保证绝不松动。  可这样的螺母有吗?还的确有。日本新干线上用的就是这种号称“永不松动”的螺母。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制造这种螺母的是家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并且,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这款
人渴望成名。张爱玲就说:出名要趁早。张是做到了,虽然谈不上特别光明磊落。  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即“出名的重负”。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有干。”  居里夫妇对“名”的自省精神让我敬佩
摘 要:新课改犹如一阵润物的细雨,将一股如春天般的气息洒遍了教育的花园,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当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机遇为教育事业所勾勒的美好前景。作为传承了千年的语言文字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蕴含着丰富多彩知识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为授课注入灵动的因子,进而焕发出语文独具感染力的本色。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想起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饭局,饭桌上都是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  比如坐在我右边的这位,曾经也只是一个教英语的普通中学老师而已。在校长办公室以考研为由辞职时,被校长训得跟狗熊一样,校长盛气凌人地甩下一句,你考得上研究生才怪!他态度坚定,毅然辞职,通过努力,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进了影视公司,做到了总经理的位置。薪资待遇自然已经让我等碌碌无为之辈为之惊叹和仰望,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竟
在我9岁的那年暑假,我的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祖父那里。我要在那里度过整个假期。  祖父家的门口有一条河,我的很多邻居小伙伴们都会去那里游泳。我非常羡慕他们,因为我只在游泳池里游过泳,而且我在游泳池里还必须要穿着救生衣才行。  有一次,祖父在河边清洗农具,那些小伙伴们又来这里游泳了。他们在水里钻来钻去,并且对着我大喊:“山迪,快下来游泳,我们游到河的对岸去!”我愣在岸上,迟疑着要不要下去。这条河虽然
去首尔的途中,导游带着“讨好”的口吻说:“韩国没法子跟中国比呀,什么都小,国家小,地方小,就连总统府也小得可怜。”事实确实如此。除了导游说的“小”以外,在韩国,我还感受到其他方面的“小”,譬如乡村屋舍、城市建筑比较矮小,生活用具小巧玲珑,不像我们的锅碗瓢盆以大取胜。  韩国的“小”却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大”。譬如国土小,环境却十分优美,适宜人类居住。今年全球各地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中国首当其冲,但
小时候,我非常钟爱国画。碰巧,我家楼上住着一位画家,他閑暇时喜欢和我爸聊天。一天,他看到桌子上一幅我画的国画《凤尾鱼》,惊喜地问我爸是谁画的。我爸回答说:“是我儿子画的。”于是画家当即表示愿收我为徒弟。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小妹回到家,爸爸就对我们讲了画家要收我为徒的事。小妹兴高采烈地也要跟着学。而我即将升初三了,爸妈考虑到我的学业,就没同意让我去学画,我自己也认为升学第一,业余爱好是第二位,当然要
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  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  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比如说,人生的麻烦,一半是太快说“是”造成的,一半是太慢说“不”造成的。可见,无论说“是”,还是说“不”,很多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