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连串病程的统称。其中,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可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类。中耳炎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时间发热、耳闷、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烧、呕吐、腹泻等。化脓性中耳炎在数天内还会出现鼓膜穿孔、流脓,或耳后乳突区皮肤肿胀、潮红、明显压痛等。
小毛病,危害大
您或许会认为,中耳炎无非就是耳朵流脓、耳鸣、耳痛等病症,最严重也就耳聋,不会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严重,更不会危及生命。其实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还会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导致癌症发生,变成中耳癌。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这往往是因为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癌。
中耳炎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并发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程度不一的疾病。
西医:3种疾病分别治
临床上,中耳炎常见的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种。
1.急性中耳炎
各种年龄都可以出现,多见于儿童。最多的是因耳痛来就诊的孩子,这有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但因为耳痛家长都比较重视,只要及时看病,应该很快确定。经过局部滴耳液滴耳,必要时口服一些抗生素,可以很快缓解。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它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随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可以看到是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浆液或黏液,但如果出现血液或清水样的液体,就要特别警惕。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听力学检查,本病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做鼓膜穿刺来确诊。但有时积液可能很黏稠,由于针头细,也可能抽不出液体,就要综合分析了。
确诊以后,治疗原则是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综合治疗。要结合患者是否存在鼻炎、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等情况综合考虑,不能一味地采取手术。这其中,病情判断比较复杂,要充分听取医生的意见,同时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来决定。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要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一般是口服;另外要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同时应采用滴鼻剂或喷鼻剂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包括最初的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或者鼓膜切开术。但通常都是采取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如果是一侧的分泌性中耳炎,应当做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这种病例在临床是不少见的。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是大家较为熟悉的疾病名称,它的病变不仅导致鼓膜穿孔、流脓,还会破坏中耳甚至颅底的骨质。临床特点就是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检查的时候可以看到鼓膜穿孔,多数可以看到脓液,有时可以发现肉芽或灰白色豆腐渣样的被称为胆脂瘤的病变组织。如果长期病变未经抗感染治疗,或者引流不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耳后脓肿、脑脓肿、脑膜炎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都是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不彻底引起的,一般超过2个月。如果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变为慢性。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感染引起。
患者就诊一般是因为自己觉得长期耳朵流水,检查时可以看到分泌物是黏液脓性,或稀薄或黏稠;如果有肉芽组织,分泌物中有时还可看到血液。同时,出现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因为病变时间较长,很多患者在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的时候自己察觉不明显,等到耳聋严重时才反应过来。另外,耳鸣也是常见的一种不适。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不难,主要是对于自诉“耳朵长期流水”的患者要注意区别是不是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或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情况。另外,如耳朵里可以看到红色肉芽一样的病变,要特别警惕有没有外耳道或中耳肿瘤的可能。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对于引流通畅的患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如果有条件,最好在用药前先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从而指导用药。
耳朵的局部用药对于这种病非常重要,最常用的是0.3%氧氟沙星滴耳液,也可以用0.25%氯霉素滴耳液。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后再滴药;一定不要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导致药物性耳聋。
如果炎症很重,特别是对于已经侵蚀骨质的中耳炎,药物是无法彻底治愈的,这种时候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胆脂瘤、肉芽及病变骨质,获得干耳,也就是耳朵不再流脓,防止并发症。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与传音结构有关的健康组织,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黏膜、鼓室黏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传音结构,尽可能保存或提高患者的听力状况。
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清理病变为目的的各种乳突手术,如乳突根治术等;另一种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为目的的鼓室成形术。两类手术可以相互结合,同时或分次手术中采取,也可以单独施行。至于怎么判断和采取哪种方式,就需要在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考虑患者意愿和诉求,全面分析和决定。
小毛病,危害大
您或许会认为,中耳炎无非就是耳朵流脓、耳鸣、耳痛等病症,最严重也就耳聋,不会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严重,更不会危及生命。其实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还会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导致癌症发生,变成中耳癌。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这往往是因为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癌。
中耳炎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并发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程度不一的疾病。
西医:3种疾病分别治
临床上,中耳炎常见的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种。
1.急性中耳炎
各种年龄都可以出现,多见于儿童。最多的是因耳痛来就诊的孩子,这有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但因为耳痛家长都比较重视,只要及时看病,应该很快确定。经过局部滴耳液滴耳,必要时口服一些抗生素,可以很快缓解。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它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随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可以看到是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浆液或黏液,但如果出现血液或清水样的液体,就要特别警惕。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听力学检查,本病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做鼓膜穿刺来确诊。但有时积液可能很黏稠,由于针头细,也可能抽不出液体,就要综合分析了。
确诊以后,治疗原则是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综合治疗。要结合患者是否存在鼻炎、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等情况综合考虑,不能一味地采取手术。这其中,病情判断比较复杂,要充分听取医生的意见,同时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来决定。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要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一般是口服;另外要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同时应采用滴鼻剂或喷鼻剂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包括最初的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或者鼓膜切开术。但通常都是采取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如果是一侧的分泌性中耳炎,应当做详细的鼻咽部检查,了解鼻咽部病变,特别注意排除鼻咽癌。这种病例在临床是不少见的。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是大家较为熟悉的疾病名称,它的病变不仅导致鼓膜穿孔、流脓,还会破坏中耳甚至颅底的骨质。临床特点就是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检查的时候可以看到鼓膜穿孔,多数可以看到脓液,有时可以发现肉芽或灰白色豆腐渣样的被称为胆脂瘤的病变组织。如果长期病变未经抗感染治疗,或者引流不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耳后脓肿、脑脓肿、脑膜炎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都是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不彻底引起的,一般超过2个月。如果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变为慢性。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感染引起。
患者就诊一般是因为自己觉得长期耳朵流水,检查时可以看到分泌物是黏液脓性,或稀薄或黏稠;如果有肉芽组织,分泌物中有时还可看到血液。同时,出现程度不等的听力下降,因为病变时间较长,很多患者在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的时候自己察觉不明显,等到耳聋严重时才反应过来。另外,耳鸣也是常见的一种不适。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不难,主要是对于自诉“耳朵长期流水”的患者要注意区别是不是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或霉菌性外耳道炎的情况。另外,如耳朵里可以看到红色肉芽一样的病变,要特别警惕有没有外耳道或中耳肿瘤的可能。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对于引流通畅的患者以局部用药为主,炎症急性发作时,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如果有条件,最好在用药前先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从而指导用药。
耳朵的局部用药对于这种病非常重要,最常用的是0.3%氧氟沙星滴耳液,也可以用0.25%氯霉素滴耳液。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后再滴药;一定不要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导致药物性耳聋。
如果炎症很重,特别是对于已经侵蚀骨质的中耳炎,药物是无法彻底治愈的,这种时候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胆脂瘤、肉芽及病变骨质,获得干耳,也就是耳朵不再流脓,防止并发症。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与传音结构有关的健康组织,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黏膜、鼓室黏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传音结构,尽可能保存或提高患者的听力状况。
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清理病变为目的的各种乳突手术,如乳突根治术等;另一种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为目的的鼓室成形术。两类手术可以相互结合,同时或分次手术中采取,也可以单独施行。至于怎么判断和采取哪种方式,就需要在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考虑患者意愿和诉求,全面分析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