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作文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揣摩和积累丰富的生活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感动和乐趣,再将生活的感悟通过恰当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产生新的思想体验的作文。本文从生活化作文的来源和教师指引两方面来探讨生活化作文的具体实践问题。
  一.生活化作文的源泉
  1.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生活中那些陪伴你成长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发生在班级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下笔的素材;也可以把美丽的校园作为行文的对象,还可以将学校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作写作的题材。如3月份的成人仪式,4月份的诗歌朗诵赛,5月份的红五月班班唱,10月份的体育节,12月份的迎新活动等,学生参与其中,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感而发就是最好的文章。
  2.充满温情的家园生活
  充满温情的家园生活包含了家庭生活和家乡变化。家庭是高中生活除了学校之外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家庭中有意义的人、事、物吸纳到作文的范围内来。家园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家乡。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对于自小生活的家乡,学生自然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3.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广阔舞台,学生自然也不能例外。社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一片无限的生活天地。这包括了学生走进商场,户外旅游,乘车出行等。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记录社会生活。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除了获得直接经验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媒体信息来拓展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如央视制作的“新闻周刊”、“看见”、“新闻调查”等栏目都是很好的选择。
  二.生活化作文的指引
  1.归纳整理
  归纳整理即要求对学生的素材进行分门别类,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笔者要求学生每次积累下一则素材之后都分别提炼出两到三个关键词,写在素材的最后,如亲情、感恩、成长等。每隔一个月,对自己的素材进行整理,归类。比如同一类的属于亲情的有哪些文章,哪些精彩片段,哪些语录,哪些名人名家,哪些典型个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意地去寻找一些缺失的素材。如坚强这一专题的没有语录,那么教师不用吩咐,学生就会自动地去寻找素材。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为写作而积累的习惯,关注生活,关注周围一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活。学生日久积淀内化,感兴趣的题材熟悉了,有意思的领域专攻了,有了信手拈来、切题而作的基础,展示真性情就有了可能。学生写作文时也不再苦思冥想了,而是泉思文涌了。
  2.深入加工
  首先是细节化处理,学生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能把握重心,事情的叙述平铺直叙,缺乏亮点。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对某些细节适当地放大,使文章形象、生动。如某个学生的素材,她觉得母亲只关心自己的成绩,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一次生病后,学生才体会到母亲的爱,母女重归于好。笔者就指导学生可以将母亲排队取单的这一细节加以放大,于是学生写:“四十多分钟了,我惊讶地看着时针的转动。母亲依旧伫立在人海中,被前后的人群无情地挤压着。她的双腿早已麻木,顺着人流木讷地向前迈动。烟雾缭绕从她面前飘过,狰狞地笑着拂动她的发丝。母亲一向反感烟味,这一刻她只是安静地站立着,一动也不动。眼睛久久地注视着那个挂号窗口。偌大的厅中似乎一切都早已从她身旁隐去,只剩下那条最漫长的路和我。混沌的灰调中跳出一抹亮色:‘好了,去看医生吧。’母亲疲倦地拉起我的手跌跌撞撞地走向最顶层的医务室。”通过这一细节的放大,母亲为女儿的付出与真情跃然纸上,文章的感染力也加强了。
  其次是借由短评而深入思考。生活中,搜集到的很多素材都只是一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借由短评这种形式,深入探讨、挖掘,形成理性思考。短评针对的可以是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等。通常可以采用“说现象——析本质——明方法”的基本写法,“说现象”,即从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或事件说起,树立“问题”意识;“析本质”即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分析问题、理性思辨的写作能力;“明方法”即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写作过程有别于考场套作的功利化表现,它拒绝无病呻吟而要求有的放矢,拒绝简单的材料堆砌而代之以深入分析,拒绝人云亦云而主张“我手写我心”。
  刘冬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