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凡是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都可以称之为有效学习。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关键词]在职有效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特征
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贯穿教师整个职场生涯,而作为教师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学习,自然也就载负着专业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便成为衡量教师在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均可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探讨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在职学习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的动机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①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动机就是在职学习的动机。在不同的专业成长动机支配下,教师在职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成效大不相同。从教师专业成长动机的来源来说,有外在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即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也有内在的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即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
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都会对教师在职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对而言,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反映的是教师对职场生活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能主动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此,它不但对教师在职学习具有发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而且会促使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人,并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在职学习活动——在学习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如果将基于自主性专业成长的动机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首要特征,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教师职场生涯应有的行走方式”之内在含义;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判定:如果教师在职学习的动机不是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或者说各级师训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未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这一类型的教师在职学习活动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参加园外较为系统的在职短期进修活动等。毋庸置疑,这些学习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若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则教师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乃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工作,教师的在职学习只能有机地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短期脱产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会增加日常教学工作安排上的困难,而且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这对本身就具有“行动导向”和“情境依赖”特征的教师来说,其实际效果还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转化”能力。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研究的时间、创造的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能、经验,挑战自己专业“最近发展区”,体现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认知的挑战与意志的磨练。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内在结构才会伴随着教师对实践问题的一次次探究,而发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朱小蔓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②
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宜性、持续性等特点。个体所处的职业生涯周期不同,其能力、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急需学习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教师在职学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于职前教育阶段。如果说职前教育阶段所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倾听、理解教师的课堂讲授”,那么,教师在职学习所关注的则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及其创新,学习的内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作的探究性寻思”。因此,对教师在职学习而言,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宜的。有研究表明,“专家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③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则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问题敏感性”,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一些业已形成的“习惯做法”。
三、基子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
在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中,包括参与式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师通常可以获得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但教师若不能将这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知道,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真正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师“所运用的理论”,即教师实践性知识。何谓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教师行动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教育实践智慧或“教育机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它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④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如果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不符或相悖,那么教师就会将之搁置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也就是说,“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即教师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的跟进、反思与调 整,以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教师在进行理论性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地作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首先,反思性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检验、内化“外在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因为有了教育行为的跟进,就有了相应的教育经验的产生,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了基础,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而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⑤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教师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自我反思、同侪互助、专家引领”,这一时兴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方式,除了“自我反思”外,还有社会互动学习方式,即获得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持和高一层次的专家的纵向引领。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古人也曾精辟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而仅靠个人摸索,则其学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相似性,且个体专业知识技能存在有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在教师群体中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合作性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取他人的援助与引领,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因孤立无援而陷入困境,甚至走弯路;二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现场观摩同处于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三是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一些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四是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要真正使合作性学习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目的地建构教师专业社群,使教师的合作性学习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层开。“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教师专业成长视野里,这个“团体”便是“教师专业社群”。所谓的“教师专业社群”,指的是教师在日常专业成长活动中,通过社会性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的群体组织。而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更有赖于教师之间长期而深入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
[2]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6
[3]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4]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
[关键词]在职有效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特征
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贯穿教师整个职场生涯,而作为教师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学习,自然也就载负着专业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便成为衡量教师在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均可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探讨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在职学习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的动机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①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动机就是在职学习的动机。在不同的专业成长动机支配下,教师在职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成效大不相同。从教师专业成长动机的来源来说,有外在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即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也有内在的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即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
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都会对教师在职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对而言,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反映的是教师对职场生活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能主动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此,它不但对教师在职学习具有发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而且会促使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人,并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在职学习活动——在学习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如果将基于自主性专业成长的动机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首要特征,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教师职场生涯应有的行走方式”之内在含义;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判定:如果教师在职学习的动机不是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或者说各级师训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未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这一类型的教师在职学习活动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参加园外较为系统的在职短期进修活动等。毋庸置疑,这些学习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若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则教师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乃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工作,教师的在职学习只能有机地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短期脱产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会增加日常教学工作安排上的困难,而且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这对本身就具有“行动导向”和“情境依赖”特征的教师来说,其实际效果还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转化”能力。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研究的时间、创造的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能、经验,挑战自己专业“最近发展区”,体现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认知的挑战与意志的磨练。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内在结构才会伴随着教师对实践问题的一次次探究,而发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朱小蔓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②
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宜性、持续性等特点。个体所处的职业生涯周期不同,其能力、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急需学习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教师在职学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于职前教育阶段。如果说职前教育阶段所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倾听、理解教师的课堂讲授”,那么,教师在职学习所关注的则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及其创新,学习的内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作的探究性寻思”。因此,对教师在职学习而言,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宜的。有研究表明,“专家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③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则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问题敏感性”,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一些业已形成的“习惯做法”。
三、基子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
在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中,包括参与式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师通常可以获得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但教师若不能将这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知道,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真正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师“所运用的理论”,即教师实践性知识。何谓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教师行动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教育实践智慧或“教育机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它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④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如果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不符或相悖,那么教师就会将之搁置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也就是说,“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即教师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的跟进、反思与调 整,以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教师在进行理论性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地作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首先,反思性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检验、内化“外在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因为有了教育行为的跟进,就有了相应的教育经验的产生,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了基础,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而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⑤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教师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自我反思、同侪互助、专家引领”,这一时兴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方式,除了“自我反思”外,还有社会互动学习方式,即获得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持和高一层次的专家的纵向引领。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古人也曾精辟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而仅靠个人摸索,则其学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相似性,且个体专业知识技能存在有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在教师群体中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合作性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取他人的援助与引领,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因孤立无援而陷入困境,甚至走弯路;二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现场观摩同处于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三是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一些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四是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要真正使合作性学习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目的地建构教师专业社群,使教师的合作性学习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层开。“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教师专业成长视野里,这个“团体”便是“教师专业社群”。所谓的“教师专业社群”,指的是教师在日常专业成长活动中,通过社会性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的群体组织。而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更有赖于教师之间长期而深入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
[2]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6
[3]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4]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