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24日,原定为莫里斯·迪克森(Morris Dickson)姐弟状告佳士得的日子,但结果当天却并未开庭。随即消息传来,佳士得与姐弟二人已达成庭外和解。于是,一场沸沸扬扬的艺术品风波悄然偃旗息鼓。
风光无限引发旧主诉讼
从2004年至2008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杰出代表——提香的一幅作品《莎乐美与圣施洗约翰的头颅》,在英国的爱丁堡、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多地画展中展出。2009年1月,这件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起价为370万英镑。
通过展览介绍,人们得知,这件作品不仅是提香大师的真迹,而且其前收藏主人中还包括英国17世纪的国王查理一世,真是十分传奇。不过,接下来的发生的一切比这一传奇要更加有趣。
一位英国老人莫里斯·迪克森与他的姐姐苏珊·马约莉·格兰克斯·普利斯特里 (Susan Marjorie Glencorse Priestley)发现,这件作品在十几年前他们也曾经拥有过,只不过他们当时在佳士得以8000英镑拍掉这件作品时,佳士得的说法是,该画作并非提香真迹,而“可能是提香学派画作”。鉴定结果的差异明显导致了价格差异,当前拍卖起拍价格约是十几年前成交价的460倍。于是,迪克森姐弟一纸诉状将佳士得告上伦敦高等法庭,认为他们“工作疏忽”并且“没有能尽到自己的职责”。
十几年前的那一幕
1990年,60岁的莫里斯·迪克森与62岁的姐姐在自家房子整理旧物时,在尘土飞扬中发现了这件提香的画作。不过,当他们兴冲冲地将画作送到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后,鉴定专家们的意见是,这幅画“可能是提香画派所作”,但应当不是大师本人的作品。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佳士得专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老油画部(Old Master Pictures Department)的一位专家在看了这幅被涂抹痕迹搞得乱糟糟的画后说,这幅画可能是提香“原作的残片”。不过,要想弄清楚真相,只有对画作进行清洗后,经过进一步调查才能确定。
在不损害原物的情况下,清洗一张16世纪留下的布料,其难度与花费可想而知。最终,在佳士得工作人员保证说清洗这幅画作完全不值得后,两兄妹同意在此情况下就此画作进行估价。
随后,该画被以8000至1.2万英镑的指导价上拍,然而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无人问津。直到1994年的12月9日,这件当时默默无闻的348号拍品才被人以8000英镑的保留价拍走。
又是一轮长久的沉寂。这幅“可能是提香学派所作”的画在新主人手里静悄悄地等待了7年,直到2001年才再次亮相拍卖会,并被新主人、米兰私人收藏家路易吉·柯力克(Luigi Koelliker)收入囊中。或许谁都没有预料到,这幅画的命运因此而逆转。
了不起的收藏家
柯力克的大名在收藏界如雷贯耳。这位被美国《艺术日报》(Art Daily)形容为“生来即是收藏家”的传奇人物,自8岁起即踏入收藏领域。他的藏品从邮票、腕表到现代艺术精品无一不包,后来转向18至19世纪的大师作品与家具收藏。
在长久的收藏生涯中,柯力克积累了海量的精品与广博的知识,以至于苏富比单独为他办过多次私人展览。苏富比负责欧洲个人收藏展的主任马里奥塔维亚(Mario Tavella)称他为“从文艺复兴时期穿越至21世纪的人”。
在获得此画后,柯力克没费太大力气就把画作上的涂抹痕清理得一干二净。被清理后的画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高质量,使得柯力克凭直觉感到,这可能是一幅大师真迹。
很快,他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果不其然,他在画作背面发现了一些乱码,经过查证,确认是查理一世留下的密码。这位酷好收藏的国王以喜欢在自己的藏品上留下独特的记号而闻名。为了进一步支持自己的判断,柯力克又调阅了1649年的汉普顿宫廷收藏记录。这份依据1649年3月23日英国下院决议做出的记录,是有关查理一世这位收藏家国王的海量藏品最为原始也是最完善的清单。
柯力克成功了!
经过两轮对比,他完全确认了这幅画的真实作者——Tiziano Vecellio,更广为人知的名字Titian(提香)。
这幅画作大概算得上是提香作品中命运最为多舛的一件:1600年被英王查理一世所得,藏入深宫;1649年在英国革命时期又被作为国家财产拍卖,但被克伦威尔保留了下来;后来随着英王复辟又成为查理二世的财产,此后一直作为王室藏品,直到1736年流落民间。
在遇到柯力克这位伯乐以前,这匹画中的千里马一直被当做“失踪”于世的大师画作。后来在苏富比巡展的说明中,该作品被形容为“杰出的画作”,“充满精神的光线处理、强劲的笔法以及令人震撼的对比度,画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后期风格。”
事实上,提香至少两次,也可能三次,画过同一场景。在另一幅描述同一场景的画作里,莎乐美身穿不同的衣服,约翰的头也在另一个方向。
佳士得选择和解
迪克森姐弟在两次向法庭提交的证言中指出,佳士得根本就怀疑这幅画不是提香所做,虽然有人曾提出“可能是提香真迹残片”,但最终被否定,也是佳士得的专家告诉他们,根本不值得花钱去清洗这幅画来确定真伪。
2010年2月24日,在原定开庭的那天,佳士得与姐弟二人达成庭外和解。和解协议细则并未向公众透露,但是据信,佳士得为此支付了一笔“让人满意的补偿款”。
至此,整个案件终于有了确定的结局。
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中拍协副秘书长王凤海对这样的判决结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分析认为,这起案子以和解结尾,应当更多的是佳士得为维护自身信誉而采取的举措,同时也是佳士得为自己轻易判断付出的代价。
作为一家全球拍卖行,出现此等乌龙,本身就是对企业信誉的严重打击。佳士得如果选择继续硬撑,对簿公堂,对其品牌只会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与其如此,不如承认对方带来一幅真画,自己没有鉴定出来,承认自己看走眼了。佳士得愿意为当时的错误鉴定承担责任,防止企业形象受到进一步挫伤。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迪克森姐弟的真画假拍案成为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新闻,姐弟两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们成为舆论同情的绝佳对象。自从迪克森姐弟起诉佳士得,二人的照片就频频出现在报纸头条,佳士得的名声以一种自己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进行了全球广泛传播。所以,佳士得是在权衡成本后才决定息事宁人。
此外,王凤海还指出,就法律来说,佳士得真画假拍案的判决,也应当看佳士得是否在拍卖之前做出了瑕疵免责声明。时过境迁,加之双方的和解细节没有公开,已经无法考证佳士得是否做出了这样的声明,但从佳士得公布的信息来看,没有做出此声明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佳士得没有做出免责声明,在没有确信此画作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贸然以“提香学派”的标牌拍出,实属草率之举。毫无疑问,佳士得应当吸取这个教训。某种程度说,这个案子就是让佳士得付出不说老实话的成本。
当然,如果佳士得做出了免责声明,那么作为买家应当自己做决定并对决定负责。如果当时就只能拍出那么多钱,后来价格拍高了,这个差价不可能找拍卖公司追偿。拍卖机构毕竟只是一个交易机构。
此案例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佳士得宣称,迪克森姐弟也承认,当时画作保管不好,有涂抹及扩展痕迹,以至于没有鉴定出是真迹。拍卖公司本没有义务帮助送拍人进行清洗工作,这应该由本人进行负责,但是,正如起诉状中所说,佳士得有专家提出过可以清理后查证,最终却没有进行清理。虽然细节已经不可再考,但这种瑕疵应当也是佳士得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拍卖行没有此等过错的情况下,拍卖人就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了。拍卖中,委托人会提出一个保留价,作为成交价的最底限,如果拍卖高于这个价格就可以成交。
很显然,拍卖不是消费,是一种投资,而且要注意的是,拍品的价格会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尤其是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很多在20世纪90年代以百万计价的作品已经拍出上亿元的价格,这些作品的原始拥有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拍卖公司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寻其追偿。
风光无限引发旧主诉讼
从2004年至2008年,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杰出代表——提香的一幅作品《莎乐美与圣施洗约翰的头颅》,在英国的爱丁堡、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多地画展中展出。2009年1月,这件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起价为370万英镑。
通过展览介绍,人们得知,这件作品不仅是提香大师的真迹,而且其前收藏主人中还包括英国17世纪的国王查理一世,真是十分传奇。不过,接下来的发生的一切比这一传奇要更加有趣。
一位英国老人莫里斯·迪克森与他的姐姐苏珊·马约莉·格兰克斯·普利斯特里 (Susan Marjorie Glencorse Priestley)发现,这件作品在十几年前他们也曾经拥有过,只不过他们当时在佳士得以8000英镑拍掉这件作品时,佳士得的说法是,该画作并非提香真迹,而“可能是提香学派画作”。鉴定结果的差异明显导致了价格差异,当前拍卖起拍价格约是十几年前成交价的460倍。于是,迪克森姐弟一纸诉状将佳士得告上伦敦高等法庭,认为他们“工作疏忽”并且“没有能尽到自己的职责”。
十几年前的那一幕
1990年,60岁的莫里斯·迪克森与62岁的姐姐在自家房子整理旧物时,在尘土飞扬中发现了这件提香的画作。不过,当他们兴冲冲地将画作送到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后,鉴定专家们的意见是,这幅画“可能是提香画派所作”,但应当不是大师本人的作品。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佳士得专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老油画部(Old Master Pictures Department)的一位专家在看了这幅被涂抹痕迹搞得乱糟糟的画后说,这幅画可能是提香“原作的残片”。不过,要想弄清楚真相,只有对画作进行清洗后,经过进一步调查才能确定。
在不损害原物的情况下,清洗一张16世纪留下的布料,其难度与花费可想而知。最终,在佳士得工作人员保证说清洗这幅画作完全不值得后,两兄妹同意在此情况下就此画作进行估价。
随后,该画被以8000至1.2万英镑的指导价上拍,然而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无人问津。直到1994年的12月9日,这件当时默默无闻的348号拍品才被人以8000英镑的保留价拍走。
又是一轮长久的沉寂。这幅“可能是提香学派所作”的画在新主人手里静悄悄地等待了7年,直到2001年才再次亮相拍卖会,并被新主人、米兰私人收藏家路易吉·柯力克(Luigi Koelliker)收入囊中。或许谁都没有预料到,这幅画的命运因此而逆转。
了不起的收藏家
柯力克的大名在收藏界如雷贯耳。这位被美国《艺术日报》(Art Daily)形容为“生来即是收藏家”的传奇人物,自8岁起即踏入收藏领域。他的藏品从邮票、腕表到现代艺术精品无一不包,后来转向18至19世纪的大师作品与家具收藏。
在长久的收藏生涯中,柯力克积累了海量的精品与广博的知识,以至于苏富比单独为他办过多次私人展览。苏富比负责欧洲个人收藏展的主任马里奥塔维亚(Mario Tavella)称他为“从文艺复兴时期穿越至21世纪的人”。
在获得此画后,柯力克没费太大力气就把画作上的涂抹痕清理得一干二净。被清理后的画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高质量,使得柯力克凭直觉感到,这可能是一幅大师真迹。
很快,他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果不其然,他在画作背面发现了一些乱码,经过查证,确认是查理一世留下的密码。这位酷好收藏的国王以喜欢在自己的藏品上留下独特的记号而闻名。为了进一步支持自己的判断,柯力克又调阅了1649年的汉普顿宫廷收藏记录。这份依据1649年3月23日英国下院决议做出的记录,是有关查理一世这位收藏家国王的海量藏品最为原始也是最完善的清单。
柯力克成功了!
经过两轮对比,他完全确认了这幅画的真实作者——Tiziano Vecellio,更广为人知的名字Titian(提香)。
这幅画作大概算得上是提香作品中命运最为多舛的一件:1600年被英王查理一世所得,藏入深宫;1649年在英国革命时期又被作为国家财产拍卖,但被克伦威尔保留了下来;后来随着英王复辟又成为查理二世的财产,此后一直作为王室藏品,直到1736年流落民间。
在遇到柯力克这位伯乐以前,这匹画中的千里马一直被当做“失踪”于世的大师画作。后来在苏富比巡展的说明中,该作品被形容为“杰出的画作”,“充满精神的光线处理、强劲的笔法以及令人震撼的对比度,画作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后期风格。”
事实上,提香至少两次,也可能三次,画过同一场景。在另一幅描述同一场景的画作里,莎乐美身穿不同的衣服,约翰的头也在另一个方向。
佳士得选择和解
迪克森姐弟在两次向法庭提交的证言中指出,佳士得根本就怀疑这幅画不是提香所做,虽然有人曾提出“可能是提香真迹残片”,但最终被否定,也是佳士得的专家告诉他们,根本不值得花钱去清洗这幅画来确定真伪。
2010年2月24日,在原定开庭的那天,佳士得与姐弟二人达成庭外和解。和解协议细则并未向公众透露,但是据信,佳士得为此支付了一笔“让人满意的补偿款”。
至此,整个案件终于有了确定的结局。
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中拍协副秘书长王凤海对这样的判决结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分析认为,这起案子以和解结尾,应当更多的是佳士得为维护自身信誉而采取的举措,同时也是佳士得为自己轻易判断付出的代价。
作为一家全球拍卖行,出现此等乌龙,本身就是对企业信誉的严重打击。佳士得如果选择继续硬撑,对簿公堂,对其品牌只会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与其如此,不如承认对方带来一幅真画,自己没有鉴定出来,承认自己看走眼了。佳士得愿意为当时的错误鉴定承担责任,防止企业形象受到进一步挫伤。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迪克森姐弟的真画假拍案成为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新闻,姐弟两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们成为舆论同情的绝佳对象。自从迪克森姐弟起诉佳士得,二人的照片就频频出现在报纸头条,佳士得的名声以一种自己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进行了全球广泛传播。所以,佳士得是在权衡成本后才决定息事宁人。
此外,王凤海还指出,就法律来说,佳士得真画假拍案的判决,也应当看佳士得是否在拍卖之前做出了瑕疵免责声明。时过境迁,加之双方的和解细节没有公开,已经无法考证佳士得是否做出了这样的声明,但从佳士得公布的信息来看,没有做出此声明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佳士得没有做出免责声明,在没有确信此画作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贸然以“提香学派”的标牌拍出,实属草率之举。毫无疑问,佳士得应当吸取这个教训。某种程度说,这个案子就是让佳士得付出不说老实话的成本。
当然,如果佳士得做出了免责声明,那么作为买家应当自己做决定并对决定负责。如果当时就只能拍出那么多钱,后来价格拍高了,这个差价不可能找拍卖公司追偿。拍卖机构毕竟只是一个交易机构。
此案例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佳士得宣称,迪克森姐弟也承认,当时画作保管不好,有涂抹及扩展痕迹,以至于没有鉴定出是真迹。拍卖公司本没有义务帮助送拍人进行清洗工作,这应该由本人进行负责,但是,正如起诉状中所说,佳士得有专家提出过可以清理后查证,最终却没有进行清理。虽然细节已经不可再考,但这种瑕疵应当也是佳士得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拍卖行没有此等过错的情况下,拍卖人就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了。拍卖中,委托人会提出一个保留价,作为成交价的最底限,如果拍卖高于这个价格就可以成交。
很显然,拍卖不是消费,是一种投资,而且要注意的是,拍品的价格会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尤其是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很多在20世纪90年代以百万计价的作品已经拍出上亿元的价格,这些作品的原始拥有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拍卖公司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寻其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