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分课堂是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PAD三个环节的实施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权责关系,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相辅相成。本文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为例,设立了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框架,提供了一些经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全面有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分课堂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上个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的人数才30万左右,1979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为6%;1989年,高考录取率已经上升至22.6%,录取人数增加了一倍;1999年,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政策引领下,高考录取人数已经攀升到160万人,录取率已经超过50%,达到55.6%;2015年,高考录取人数700万人,这一数字是1979年的20多倍,录取率高达74.3%(见图1),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时代。
  从历年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来看,1990年两个指标的数值略微超过60万人,突破100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而突破200万和300万人则仅仅分别用了四年的时间。(见图2)2014年,383万人的庞大招生规模给所有高校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教学压力。
  在大学生人数不断翻番、大学课堂教学依然是“填鸭式”讲授型教学的情况下,大学生源质量的问题,显得颇为严重。饱受诟病的课堂问题诸如“睡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有老师提问的问题、作业都是找“度娘”帮忙,答案千篇一律;所有逝去的睡眠都在大学课堂上弥补了,而且一点也不影响考试,因为大多数老师都会给所谓的“考试范围”。熊培云教授对比了在国内念大学和在巴黎大学上学时的巨大差别:我在国内念大学时,成绩好坏多半决定于我在考前一晚是否强忍悲痛背诵答案,巴黎大学考试时一门必修课只考一道论述题,连续笔试五个小时,写十几页纸。前者只考我对标准答案是否有过“一夜情”,后者考察的则我若干年来持续思考或者阅读的积累与思辨能力。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试行,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今,无论是部属综合性大学还是地方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研究性教学,但开展的效果却褒贬不一:有的是一门课中的一个章节试行了研究性教学,有的仅仅是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表现“研究”,有的是让学生大量搜集文献资料,梳理出简单的文献综述后不了了之等等。薛忠祥、岳伟(2012)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只是一种普通的教学形式,和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不可教的,这恰好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观点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饲养员”角色,彻底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些迫切诉求下应运而生。
  普林斯顿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心理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具体包括课上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又可简称为PAD课堂。与对分教学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相呼应,澳大利亚库克大学心理学系的利文博士也创造了CAR教学法,由Concept(概念)、Action(行动)和Reflection(反思)三部分构成。
  从2014年9月1号起,对分课堂开始网络推广,受到众多老师的认可和称赞。截至17号,对分课堂已覆盖到含香港在内的全国所有八大区域。2015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专门针对“对分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举办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海财经大学的乔晓妹老师让同学不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些自己弄懂了的难问题来考验别的同学,让大家互相挑战、回想激励。来自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的复兴中学的孙欢欢老师在分组中首次采用拼图组概念,每个6人小组中派出两个代表插入别的小组,把本组的讨论成果与其他小组分享,像拼图一样,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上海理工大学的何玲老师,在2013~2014第二学期的英语口语课上,使用了通过微信公众号来接收学生口语留言作業的方法,利用网络新技术减轻学生负担,得到学生好评。因此,行之有效、试点成功、覆盖迅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也同样激励笔者在自身的专业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搭建适合于自身专业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的PAD课堂框架
  《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它立足于以资本国际流动为中心,以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为主体,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两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借助大量的国际投资实例将国际投资理论予以具体地运用、检验。
  《国际投资学》课程总共有48个课时,每周上课一次,连续三节,每节45分钟,16周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结合国内专家的诸多教材和自身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课程共分为八个章节,除了第一章的基本概念介绍外,后面的七章均采用PAD课堂教学模式。
  (一)P环节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是主体。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接下来的两个环节紧密相连,将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学生非常清楚这一环节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内化与讨论,因此学生会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当然,这样的全神贯注时间肯定不可能保持三节课,所以P环节的时间把控是关键,吸引学生进入这一环节也是必要的前提。
  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的跨国公司避税问题为例,P环节的开篇是五分钟的007系列电影之一《黑日危机》的节选,影片中出现在西班牙毕尔包的瑞士工业银行可以替当事人存放保管一切保密的物品,可以满足当事人的所有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引导,将学生带入避税问题的世界;接下来举出近些年来全球著名跨国公司“臭名昭著”的避税案例与令人瞠目结舌的避税金额,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与热情。在以上两步的铺垫下,正式向学生讲授避税的相关概念和基本避税流程(见图3)。
其他文献
为扎实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  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课堂自主合作一、积极的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相互平等
自1975年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多次出土唐代青花瓷片,在1984年四川邛郏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年会和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陶瓷研究会上,唐青花的发现成了会议的热门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维方式既存差异,也有共性。海德格尔开始哲学研究时,用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追问哲学的无前提性边界。老子继承礼文明法象天地三才相参的思维模式,提出有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