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伎文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和《伊豆的舞女》成功地塑造了“驹子”“薰子”的艺伎形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包括另类的生命解读,“物哀”“佛禅”“风雅”的东方审美思想,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以及意识流和新感觉派的笔法。此外,川端康成小说掀起的“艺伎”热对缓和美日关系,促进艺伎类影视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家和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雪国》;《伊豆的舞女》;艺伎;价值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1899-1972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1926年,川端康成凭借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随后,又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雪国》《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川端康成的一生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死亡、创伤、悲痛和虚空。然而,川端康成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体现战争,反以一种与当局对抗的姿态,以超脱现实的笔调,表现对生命的探索和对极美的追求。
  《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驹子”“薰子”的艺伎形象,以意识流和新感觉派的西方笔法融合日本古典主义特征,将纯美的爱恋寓于空灵的环境之中,在细腻婉约的心理刻画和若即若离的形象塑造中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是川端康成艺伎小说作品的美学价值,对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激起了人们对川端康成美学特征的探索。此外,川端康成小说中艺伎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也渗透到了政治、影视等多个领域。
  一、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伎形象
  (一)沦落风尘却不屈向上
  川端康成笔下的艺伎,在鱼龙混杂的风月场中仍能保有向上的精神力量,透露出人性中的高洁光芒。
  《雪国》中的“驹子”是乡村的一个普通女孩,本应过着天真烂漫的青春生活。迫于生计,“驹子”被卖到了东京,成为辗转于风月场中的陪酒女郎。《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也过着一种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尽管出身卑微,生活窘迫,然而在这样一种浑浊晦暗的环境中,她们精神层面的不屈与向上却使她们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当“岛村”惊讶于“驹子”计数的精确时,“驹子”还饶有兴味地提起自己“写日记”的习惯——“翻阅旧日记是我的乐趣啊”“不论什么都不加隐瞒地如实记载下来,连自己读起来都觉得难为情哩”。言语之间,足可见“驹子”对生活的认真与执着。“驹子”在情感上的选择更见其身上的高洁。学艺归来后,“驹子”本可以暂时摆脱经济上的束缚。为报答三弦师傅的恩情,她选择与病重的“行男”订下婚约,再次进入风月场为其挣取治病费。在面临抉择时,“驹子”总是做出牺牲,将他人放在首位,以高洁的人格成为风月场中的一种独特存在。
  (二)遵循传统又彰显现代
  《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中的艺伎形象的身上有传统女性温顺的一面,但川端康成又赋予了这一群体现代女性大胆和奔放的特征。
  在《伊豆的舞女》中,舞女在客栈里给“我”倒茶的一幕透露出“薰子”面对意中人的羞涩,也显示着艺伎与客人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在故事的开始,当“我”登上坡道,来到山岭北口的一家茶馆驻足望着巡回艺人时,“薰子”的几个动作——“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个身,放在边上”“把同行女子面前的烟灰缸移过来”,使“薰子”这一形象突破了传统女性保守被动的一面。对意中人的主动示好,使这一形象身上约略透露出现代女性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的一面。
  同样,《雪国》的艺伎“驹子”,在面对“岛村”时,不顾传统对女子内敛含蓄的束缚,向心上人发出了“一年一次也好,你来啊。我在这里的时候,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1]的恳求。尽管川端康成笔下的艺伎群体身上约略带有现代女性大胆、开放的特征,但受制于作品所描寫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这一群体仍未完全摆脱传统形象的束缚。然而,川端康成所赋予艺伎形象的些微现代之光,是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意义的。
  二、艺伎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一)文学价值与影响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国内外的文艺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家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川端康成小说中艺伎文化的研究也已很成熟。总结起来,当前学界对川端康成艺伎小说的美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另类的生命解读;(2)“物哀”“佛禅”“风雅”的东方审美思想;(3)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4)意识流和新感觉派的手法。
  在文学内容上,《雪国》以纯真美丽的“叶子”坠楼而死结尾。这正是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看法——死是生的超脱,是一种极致的美。《雪国》中的“驹子”和《伊豆的舞女》中“薰子”对爱情徒劳的追求和不求回报的付出体现一种徒劳的美,给人哀伤之感。在一幕幕的情节中,川端康成加入了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这些细节使作品带着风雅之趣。“驹子”对“岛村”,“叶子”对“行男”以及“薰子”对“我”的感情表露和内心独白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在文学技法上,川端康成运用了意识流和新感觉派的创作手法。意识流就是通过意识流动和自由联想展开故事情节。例如,在《雪国》的开头和结尾段,“岛村”对“叶子”的出场和死亡的描写集中体现了这一手法的运用。新感觉派重视主观感受,具有理想色彩,重视性格刻画并以朦胧为手段。例如,在《雪国》中,“驹子”对“岛村”的爱以“岛村”的情感体验为视角;在《伊豆的舞女》中,舞女与“我”的情感以“我”的主观体验为中心。
  这些美学手法的运用使《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政治价值与影响
  在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事之后,美日关系急剧恶化。于是,“艺伎”形象作为一种崭新的日本形象被推入美国民众的视野之中,改变了美国人对日本的传统形象的看法。   “艺伎”形象的溫顺天真、女性魅力和对情爱的痴迷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驯化与控制的欲望。二战后,富士山脚下的“艺伎”成了日本旅游业的最大看点。这其实是一种西方审美输出,是美帝国主义的体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雪国》《伊豆的舞女》的问世无疑对深化和传播日本“艺伎”形象、改善美日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雪国》中,驹子的热情奔放体现着“官能美”;在《伊豆的舞女》中,“薰子”对“我”的真挚情义是西方男权主义下的一种精神享受。此外,作品中夹杂的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散发出一种空灵之美。
  (三)影视价值与影响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和《伊豆的舞女》被翻拍成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由丰田四郎导演的《雪国》最早于1957年在日本上映,随后,1965年、2001年又有翻拍。由西河克己导演、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于1974年在日本上映,引起了国内外巨大的反响。此后,《艺伎回忆录》等艺伎影视剧的问世更扩大了艺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雪国》和《伊豆的舞女》影视作品的成功上映反映了艺伎形象已深入人心,艺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在战争背景下,川端康成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中,以女性视角成功地塑造了“驹子”“叶子”“薰子”的“艺伎”形象,促成了日本独特的艺伎文化。川端康成小说中的艺伎文化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国内和国外、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艺伎文化还深入到了政治、影视等多个领域。当前,学界对川端康成小说的研究已很成熟,主要集中在其对死亡的看法,“物哀”“佛禅”“风雅”的审美思想,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流露以及把西方意识流、新感觉派与日本古典主义传统结合的笔法。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M]. 叶渭渠,唐月梅,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3-119.
  [2]阿瑟·高顿.艺伎回忆录[M]. 金逸明,柏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1-422.
  [3]王婉凝.《雪国》人物形象分析[J].语文建设,2017(10z).
  [4]刘昶.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勾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
  [5]田静.对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解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6]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6-111.
  [7]王婧姝.双面小百合[D].西安:西北大学,2013.
  指导老师:康洁。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博物馆主题展览的兴起迅速打破传统基本陈列的固有结构,融合时间与空间,采用新兴科技手段和跨媒介、跨文化的技术与视角。陈列叙事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构成和表达方式,借助多媒体和互动化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接触和了解文物的全新途径与方式。闵行博物馆的“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围绕中国几千年的民族音乐/乐器发展历程,采用线性—因果叙事、主题—并置叙事和分形叙事的结构表述视角,重点梳理探讨了陈列空间叙事
【摘要】本文试图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少数民族题材雕塑的作品为例,分析少数民族题材雕塑一直以来的创作中的坚持与时代性的突破,并以“新起点,再出发”为主题探讨少数民族题材雕塑发展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少数民族题材雕塑;新起点;再出发  【中图分类号】J62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作创新项目(学术型)“改革开放40年少
【摘 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是有效践行适合教育的基石。学校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形成学校教育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学校教科研應是唤醒、鼓舞、激励、濡染、共长;学校教科研应深植于学校向善、向美的文化之中,具有一定的吸附力;学校教科研应尊重教师的发展愿景,激发内驱力,差别发展;学校教科研应树立标杆人物,带领教师抱团发展;学校教科研应有肥沃的土壤,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科技助力云南文旅经济发展的“数字云南”和“IP战略”的实施、IP形象“云南云”的发布等,都为云南特色村镇寨文化传播践行导向信息流动和媒介平台应用的价值。然而,文化传播、文旅推广离不开文化自身的生态状况、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内蕴,载体、媒介、受众和人们的精神想往。因此“赋能文旅”培育文化主体性价值自觉;理解、善用新媒介,注重文化传承、生产、创意,激发村镇寨原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展数量与日俱增。沉睡在博物馆的展品要到各地巡展,这就涉及到展品保护问题。笔者以在唐山博物馆从事交流展工作的经验为例,刍议巡展展品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巡展;文物保护;唐山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临时展览到各地巡展。文物资源“活”
【摘要】在现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从材料表达方式还是题材上,都能够感受到意象油画的感染力,然后通过肌理和色彩等方面进行结合,通过意象的表达形式展现出油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和审美价值。本文接下来对张大林的意境跳跃进行分析,更好地感受油画的意象之美。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中图分类号】J631.3
【摘要】故事因一位企业家悬赏500万元,寻找多年前救助过他的恩人,使民风淳朴的、平静的千年小镇有了波澜。文章通过对《小镇》主人公朱文轩四个阶段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心理变化叙述,让观者与朱文轩一起经历“灵魂的过山车”,最终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原则,正是来自于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小镇》;现代淮戏;心灵救赎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0月13日至15
【摘要】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武装夺取政权的反秦行动拉开了序幕。这次起义成功的举起“农民起义反暴秦”的大旗,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创出一条中国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这次活动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为后来楚霸王项羽、高祖刘邦等义士掀竿灭秦创造了群众基础,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很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对后世历朝历代
【摘要】如今,“审丑”之风盛行,“丑”态艺术成为人民大众的新晋宠儿。为何“丑”成为欣赏对象,以丑为美?何为“美”“丑”?民间舞蹈的“丑”态又从何而来?文章以东北秧歌为例,运用人类学、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深入分析东北地区的生态语境以及文化心理,站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情境之中,对东北秧歌进行层层解构,试以阐释东北秧歌民间舞蹈“丑”态艺术背后所体现的自然观念,并由此肯定“丑”态艺术的美学价值与现实价值。
【摘要】2014年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13、14届中国画研究生赴敦煌写生考察。我们不仅对敦煌一带的石窟、彩塑、壁画等艺术做了深入考察研究;同时也通过对敦煌一带山川地貌、人文景观的游观做了游历及写生;而对敦煌艺术与人文有了整体的体验和感悟,并将这次写生考察的体会及感悟整理,于是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找到了毕业创作的素材和论文的内容。论文首先从敦煌诸佛菩萨和飞天的形式意蕴的研究入手,以及对敦煌一带山川地貌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