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开展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在定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后,构建教学形式多元化和目标型的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创业教育 体系构建 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翟艳,襄樊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3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可见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全世界平均水平是20%左右,而中国则低于10%。除资金、项目、经验和观念等制约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引导而盲目创业。
许多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强烈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长远来看,地方高校借助创业孵化园和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平台,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前期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实践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早,始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其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正式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针对创立小企业,积极开展小企业创业教育。
现在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国外尤其以美国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领域,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开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乃至学系的观点。以美国百森商学院是此种观点最典型的实践者。(2)以达拉漠大学商学院为典型的将创业教育渗透于现有的课程教学的观点。(3)以南非罗德大学为代表的注重创业实践的观点,这种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创业设计大赛相似,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一批创业先锋和精英,但是受众有限,不利于在高校普及。①
(二)国内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自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把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在近十年的努力和研究,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素质教育模式、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代表的技能培训模式和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创新环综合教育模式。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研究
鉴于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模式?首先我们要了解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知识教育方面坚持以实用性、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在学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②那么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应以实践型研究对象,研究能够适合地方高校发展、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合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能够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对象包括:
第一,国内外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独立式,渗透式复合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式。
第二,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取向的研究。构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一点本文在下文会具体阐述。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体系的研究。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立足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普及化原则在专业现有的课程基础上逐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逐步推进地方院校的实践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保障的研究: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等。
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培养专职进行创业教育的老师。主要途径有:创造条件让现有的教师体验创业,直接聘请企业界人士加盟创业教育的教学,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
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服务的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以及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保障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如何建设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的研究。
三、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体分成几个模块,再在模块下构建课程,更为科学。
(一)创业课程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来共同决定的,因此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通过这种创业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和实践型创业人才,而且还要通过这种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总体来说,大学生创业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磨练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所需的知识、增强和提高其创业能力。
1.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一种意识的激发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创业意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它在创业意识按从低到高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③因此,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其投身于创业实践,甚至以后进行创业的的第一步。
2.培养和磨炼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所谓“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创业,除需具备资金等外部条件外,同样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方面的特征,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品质:一是敏锐眼光(商业能力、市场意识);二是健康心理;三是勇于承担创业责任;四是乐于保持创业激情;五是恒于坚守创业理性。④要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创业品质是最为困难的,但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
3.丰富和填充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使得创业能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工具,通常在创业活动中也起着经常性、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职业知识,这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技术和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二是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综合性和通识性知识,一般包括政策法规、金融保险、公共关系、商务沟通等。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基础。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⑤
4.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往往影响创业活动的效率和创业的成功。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决策能力;二是经营管理能力;三是专业技术能力;四是交际协调能力。
(二)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型”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教育,地方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要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拓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口径,又培养其具有“专才”的本领;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人文社科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三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突出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使其系统掌握社会知识和技能。鉴于创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界定,我们在目标框架中建构创业课程体系:
1.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构建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属于意识范畴。它包括创业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所以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自我意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社会意识。使学生形成社会义务感、道德感和责任感。其课程主要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导论》、《大学生择业预测与指导》、《创业学》、《创业管理》等课程。开设这几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相关知识,让其做好创业的准备,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创业意识。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营造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传递给学生一种创业行为文化教育。
2.锤炼创业心理品质的课程构建
锤炼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品质不仅仅是理论,还需要实践的磨炼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课程有《逆商与创业》、《压力管理技能》,除此外实践课程有《模拟创业实验》、《团队训练》、《拓展训练》等。通过这些课程启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创业心理品质。
3.创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课程构建
创业知识结构,是指对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应当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个体知识系统及其结构。具体内容有:企业管理知识、经济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科技人文知识等。主要课程有《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交流与谈判》、《市场营销》、《创业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同时可以借助学校团委社团开展一些企业家论坛,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和技能。
4.增强创业能力的课程构建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创业的能力条件,是创业力形成的基础要素。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要着眼于实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针对性的开设《成功与失败创业个案研究》、《如何写创业计划书》。除此以外要注重和企业的结合,进行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岗位。
四、结语
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建构强调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尤其是学生将要服务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通过目标框架下的一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现实创业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努力使大学生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培养出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创业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课程构建,师资保障,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建设。
注释:
①刘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②沙彬,刘冰.新建地方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唐山学院学报.2010(3).
③蒋乃平.创业教育.交通职业教育.2006(1).
④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⑤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关键词 创业教育 体系构建 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翟艳,襄樊学院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3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可见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全世界平均水平是20%左右,而中国则低于10%。除资金、项目、经验和观念等制约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少引导而盲目创业。
许多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强烈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薄弱。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长远来看,地方高校借助创业孵化园和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平台,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前期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实践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早,始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其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正式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针对创立小企业,积极开展小企业创业教育。
现在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国外尤其以美国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领域,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开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乃至学系的观点。以美国百森商学院是此种观点最典型的实践者。(2)以达拉漠大学商学院为典型的将创业教育渗透于现有的课程教学的观点。(3)以南非罗德大学为代表的注重创业实践的观点,这种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创业设计大赛相似,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一批创业先锋和精英,但是受众有限,不利于在高校普及。①
(二)国内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自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尝试,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把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在近十年的努力和研究,形成了三种较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素质教育模式、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代表的技能培训模式和以清华大学为代表创新环综合教育模式。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研究
鉴于国内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模式?首先我们要了解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知识教育方面坚持以实用性、应用性知识教育为主;在学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②那么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应以实践型研究对象,研究能够适合地方高校发展、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合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能够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对象包括:
第一,国内外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独立式,渗透式复合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式。
第二,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取向的研究。构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一点本文在下文会具体阐述。
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体系的研究。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立足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普及化原则在专业现有的课程基础上逐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逐步推进地方院校的实践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另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保障的研究: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等。
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培养专职进行创业教育的老师。主要途径有:创造条件让现有的教师体验创业,直接聘请企业界人士加盟创业教育的教学,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
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服务的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以及为学生进入创业市场提供中介服务。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保障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如何建设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的研究。
三、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将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体分成几个模块,再在模块下构建课程,更为科学。
(一)创业课程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来共同决定的,因此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要通过这种创业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和实践型创业人才,而且还要通过这种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总体来说,大学生创业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磨练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所需的知识、增强和提高其创业能力。
1.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一种意识的激发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创业意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它在创业意识按从低到高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③因此,启发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其投身于创业实践,甚至以后进行创业的的第一步。
2.培养和磨炼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所谓“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创业,除需具备资金等外部条件外,同样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方面的特征,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品质:一是敏锐眼光(商业能力、市场意识);二是健康心理;三是勇于承担创业责任;四是乐于保持创业激情;五是恒于坚守创业理性。④要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创业品质是最为困难的,但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
3.丰富和填充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使得创业能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工具,通常在创业活动中也起着经常性、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职业知识,这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技术和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二是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综合性和通识性知识,一般包括政策法规、金融保险、公共关系、商务沟通等。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基础。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⑤
4.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往往影响创业活动的效率和创业的成功。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决策能力;二是经营管理能力;三是专业技术能力;四是交际协调能力。
(二)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型”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教育,地方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要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拓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口径,又培养其具有“专才”的本领;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人文社科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三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突出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使其系统掌握社会知识和技能。鉴于创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界定,我们在目标框架中建构创业课程体系:
1.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构建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属于意识范畴。它包括创业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所以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自我意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社会意识。使学生形成社会义务感、道德感和责任感。其课程主要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导论》、《大学生择业预测与指导》、《创业学》、《创业管理》等课程。开设这几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相关知识,让其做好创业的准备,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创业意识。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营造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传递给学生一种创业行为文化教育。
2.锤炼创业心理品质的课程构建
锤炼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品质不仅仅是理论,还需要实践的磨炼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课程有《逆商与创业》、《压力管理技能》,除此外实践课程有《模拟创业实验》、《团队训练》、《拓展训练》等。通过这些课程启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创业心理品质。
3.创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课程构建
创业知识结构,是指对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应当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个体知识系统及其结构。具体内容有:企业管理知识、经济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科技人文知识等。主要课程有《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交流与谈判》、《市场营销》、《创业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同时可以借助学校团委社团开展一些企业家论坛,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和技能。
4.增强创业能力的课程构建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创业的能力条件,是创业力形成的基础要素。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要着眼于实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针对性的开设《成功与失败创业个案研究》、《如何写创业计划书》。除此以外要注重和企业的结合,进行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岗位。
四、结语
地方高校实践型创业教育课程建构强调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尤其是学生将要服务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通过目标框架下的一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现实创业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努力使大学生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培养出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创业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我们在课程构建,师资保障,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建设。
注释:
①刘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②沙彬,刘冰.新建地方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唐山学院学报.2010(3).
③蒋乃平.创业教育.交通职业教育.2006(1).
④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
⑤祝虹,潘勇涛.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以东南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