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从科学利用实验、攻克启蒙难关、突出重点难点和创设问题情境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实验兴趣启蒙重点情境
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和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初步摸索出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初三学生新接触的学科,学生一般对其有比较强的兴趣,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譬如,我在讲初三化学序言时,点燃了镁后发出耀眼的强光,学生惊奇地发现金属燃烧会发光,油然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其实,参与实验的学生思维最活跃,作为化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学生都想知道制取的氧气的有关性质。当检验装置气密性时,水中出现了气泡和玻璃管中出现了水柱,促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此时学生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为了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个概念,我让他们观察蜡烛受热熔化及受热到一定程度时烧起来的过程,强调其变化过程的关键,从而让学生直接感知蜡烛受热熔化只有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通过实验,学生在明白了物理变化内涵的基础上也领悟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攻克启蒙难关,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虽然对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有时因在学习中连受挫折而心灰意冷。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对学生采取科学指导和热情帮助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转化。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把教学内容切割成几个知识点,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突出各个重点,确保更多的学生掌握新知识。
有些初学者对教学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似乎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从而动摇了学好化学的意念。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散知识点,布置学生把记忆性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超前记忆,每节课逐渐增加与内容有关的五种元素,适当出现化学式,这样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搬掉绊脚石,在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三、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屡次碰到难点后兴趣会有所减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非常重要。例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点,我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教会学生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第二步,左右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第三步,指导学生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是否准确。当然,在指导学生溶液的计算方法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师及时帮助总结,从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巧妙的记忆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以大欺小”比喻浓硫酸的稀释,
“大与小”代表浓硫酸和水的密度。歌诀和谜语等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元素化合价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歌诀,都能帮助学生记忆。我经常利用“抵押石头”和“石阻水断流”等谜语,有效地帮助学生记下“硫”、“碘”和“汞”等元素名称。在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时,我常利用形象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譬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针对此抽象问题,我这样比喻:把地球比为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一般在高空中飞翔,能力低的鸟一般常在离地面比较低的地方活动。类似的比喻,有效地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这样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于水中,两年的时间竟然得以保其安然无恙,后来他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并成功重铸诺贝尔奖章。我要求学生思考:玻尔教授用何方法把溶液中的黄金重新置换出来?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场面非常精彩,自然引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置的悬念一定要把握好“度”。没有悬念,学生不思而知,降低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过分强调悬念,学生望而生畏,千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坚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地制宜的提出适度的悬念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和判断,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活起来。例如,我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章节时,先提出这样的案例: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有一条峡谷,当有人牵着猫狗等小动物进入这个山谷时,猫狗就会晕死过去,人也因为蹲下去救护它们而晕倒死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谷”。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终于解开了这个谜。类似设置悬念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实验兴趣启蒙重点情境
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和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初步摸索出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初三学生新接触的学科,学生一般对其有比较强的兴趣,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譬如,我在讲初三化学序言时,点燃了镁后发出耀眼的强光,学生惊奇地发现金属燃烧会发光,油然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其实,参与实验的学生思维最活跃,作为化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学生都想知道制取的氧气的有关性质。当检验装置气密性时,水中出现了气泡和玻璃管中出现了水柱,促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此时学生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为了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个概念,我让他们观察蜡烛受热熔化及受热到一定程度时烧起来的过程,强调其变化过程的关键,从而让学生直接感知蜡烛受热熔化只有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通过实验,学生在明白了物理变化内涵的基础上也领悟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攻克启蒙难关,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虽然对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有时因在学习中连受挫折而心灰意冷。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对学生采取科学指导和热情帮助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转化。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把教学内容切割成几个知识点,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突出各个重点,确保更多的学生掌握新知识。
有些初学者对教学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感到困惑,甚至产生似乎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从而动摇了学好化学的意念。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散知识点,布置学生把记忆性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超前记忆,每节课逐渐增加与内容有关的五种元素,适当出现化学式,这样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搬掉绊脚石,在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三、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屡次碰到难点后兴趣会有所减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非常重要。例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点,我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教会学生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第二步,左右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第三步,指导学生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是否准确。当然,在指导学生溶液的计算方法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师及时帮助总结,从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巧妙的记忆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以大欺小”比喻浓硫酸的稀释,
“大与小”代表浓硫酸和水的密度。歌诀和谜语等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元素化合价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歌诀,都能帮助学生记忆。我经常利用“抵押石头”和“石阻水断流”等谜语,有效地帮助学生记下“硫”、“碘”和“汞”等元素名称。在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时,我常利用形象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譬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针对此抽象问题,我这样比喻:把地球比为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一般在高空中飞翔,能力低的鸟一般常在离地面比较低的地方活动。类似的比喻,有效地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这样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于水中,两年的时间竟然得以保其安然无恙,后来他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并成功重铸诺贝尔奖章。我要求学生思考:玻尔教授用何方法把溶液中的黄金重新置换出来?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场面非常精彩,自然引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置的悬念一定要把握好“度”。没有悬念,学生不思而知,降低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过分强调悬念,学生望而生畏,千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坚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地制宜的提出适度的悬念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和判断,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活起来。例如,我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章节时,先提出这样的案例: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有一条峡谷,当有人牵着猫狗等小动物进入这个山谷时,猫狗就会晕死过去,人也因为蹲下去救护它们而晕倒死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谷”。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终于解开了这个谜。类似设置悬念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