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生活需要友爱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友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古典政治哲学重要的论题。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产
  生于文明的希腊城邦,他认为友爱是将社群生活和城邦幸福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德性品质,是最大
  的善。友爱使幸福更加完满,亚里士多德在其作品中用友爱架起了德性和幸福的桥梁从而将伦理学引向
  政治学,无疑体现着他哲学思想的深沉目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友爱幸福
  若要幸福,一个人就必须拥有朋友,"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一直以来,友爱不仅是人们幸
  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古典诗人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描述"友爱
  是可怕的夜神的后代", 是夜神后代中唯一的可辨认的光亮。那么,朋友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友爱
  ?通过研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九卷"友爱观",本文得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探
  讨的是以城邦幸福,最高的"善"为中心的人的现实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概述
  友爱一词,"希腊语为Φιλια,英译为Friendship或Love Friendship之为言,友也;Love之为
  言,爱也。" 希腊城邦文明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友爱话题是那个时代生活中
  的重要问题,也是那个时代伦理学讨论的重要论题,所以它会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重视。"友爱"一
  词在古希腊的含义比今天意义上的友爱范围要宽广得多,它不仅以友谊为基础,更反映着人们维护交往
  关系的道德要求。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对于友爱的讨论占有较大的篇幅。亚里士多德的"友爱"
  思想探讨的是以城邦幸福、最高的友爱"善"为中心的人的现实活动中众多的主题和内容。
  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快乐型友爱、利益型友爱和德性的友爱。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德性的友爱是最
  重要的一种友爱类型,也是他真正理想的友爱形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地指出"人
  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这种本质决定了人要过共同的生活。人的
  本质是政治的、共同生活的、理性的。
  总体上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他把友爱上升为一种德性,当我们从德性的高度来谈人们之间的友
  爱时,友爱不再是一个形成的结果,而是一个个体积善成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入之间的真爱
  和善良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体现,这种友爱思想创造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奇迹,即使在历史今天也具有正
  面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尼各马可伦理学》研究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目的是让它的读者通过读《伦理
  学》而变得善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友爱是与幸福有着密切之联系的。然而,这种幸福是建立在个人与
  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上的,个人生活无论如何优裕,一旦国家被毁,仍无法逃脱共同毁灭的命运,因此
  ,只有国家的安定个人才能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与"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谈到的幸福主要是指城邦公民能追求的德性的幸福。没有友爱则难以幸福,一切为了幸福,
  各种德性都指向幸福,友爱也不例外。幸福是个人和城邦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友爱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了
  幸福的内涵,是幸福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追求城邦共同幸福的必要条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
  卷最后四章,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了自制问题后自然地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自制的人是否需要快乐或外
  在的善。如果说自制的人不再需要任何快乐与外在善,那么显然自制的人就不会是幸福的,所以快乐与
  外在善是作为德性与幸福的联系的环节来讨论的。 显然,如果德性需要外在的善而达至幸福,那么首先
  需要的就是友爱。
  其次,从幸福的性质看,幸福需要友爱和朋友。幸福在于灵魂或者说生命功能的趋向于完善的实现。幸
  福的性质就是活动,幸福就在于活动。而活动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人运用生命功能的过程。生命是特
  定的,对动物来说,它为感觉能力所限定,对人来说,则为理性能力所规定。而一种能力又是有一种相
  应的活动规定的,它的全部现实性就在这种活动之中。
  再次,友爱是作为幸福目的之一部分而被需要的。爱朋友的人受到赞扬,广交朋友被看作是高尚高贵的
  事。 友爱作为人与人联系的德性,不仅由于它与幸福是必要的,而且由于它自身即是高尚高贵的。而且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朋友被认为相互间有相互观照的价值。和自身相比我们更能观照邻人,和自身的
  活动相比我们更能观照邻人的活动。所以,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 正因为如此,亚里
  氏多德把伦理学的讨论转到人际关系问题上来,转移到友爱的讨论问题上来。它丰富了幸福的内涵,也
  真正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友爱观"发挥了具大作用。
  三、"友爱观"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中的作用
  友爱观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行为的德性品质,与城邦、幸福、公正、理性等都有重要的联系。"
  友爱观"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引向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部分,伦理学将人的幸福从整个社会群体中抽离出
  来讨论,它教化人要如何独善其身,如何养成各种德性,同时获致幸福的人生。政治学则将人的幸福放
  在整个社会的脉络中去探讨,它研究要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或城邦,并认为这样的社会为个人
  获致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的目的都在于探讨获得相对于人的善的幸福,只是亚里氏多德的政
  治学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中寻求这种途径,而他的德性伦理却始终在个人的活动如何
  以一种适宜的方式进行追求中论述。可以想像,如果亚里士多德的文章里除去论述友爱的两卷外,亚里
  士多德的伦理学将会出现怎样一种危机。对友爱的讨论使亚里士多德从自我中心的伦理学走到人际关系
  的伦理学,从个体的德性的伦理学走到人际伦理的伦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友爱可以说是一种把伦理
  学同政治学联系起来,把德性和幸福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正如察厄姆森说:"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
  伦理学》关于友爱的两卷在理论上是在单独考人的幸福的伦理学与在大规模的政治组织中考察人的幸福
  之间架起的桥梁。"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九卷,证实了友爱既不是伦理学的开端,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
  旨归,实际上是开启了《政治学》的开端。幸福来自与朋友的交谈和分享思想,朋友是另一个自己,凡
  是对自身可贵的东西就应该拥有。因此,本文认为一个人要想幸福,自然要有品德高尚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水天同译,《培根论文说集》论友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3]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李世祥译,见刘小枫,陈少明主编,《政治生
  活的限度与满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7]Urmson,《Aristotle’s Ethics》,Translation Ty J.0,Basil blackwell Ltd,1998。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养成爱好写作文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培养 作文兴趣 养成 写作习惯 提高 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学生作文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对于社会需要和学好其它学科都是重要。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好,差的差,究其原因,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方式单一,只重视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的方面。对于小学而言,不要只看眼前的正确率,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灵活思维方式。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题和应用题是难点,那该怎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背景: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年来人们致力探索的一种以着眼于按照自主引导原则、围绕主题呈现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开展建构主义语义下的学习,同时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站建设形式。网络环境与目前倡导的认知学习理论构成的一种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的默契,可以绕开现实制度制约,因而成为目前教育转型萌动、教育理想表达最合适、最流行的一种公共话语。专题学习网站借助网页形态和功能模块全面搭建了建构主义几
摘要:由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出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已急不可待。让留守儿童懂得知恩,感受亲情、友情,在感恩父母和监护人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关键词:留守儿童 感恩 教育    留守儿童们失去的东西太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代理家长会溺爱他们,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贪婪,事事以自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學质量的提高。我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反复研究、改进,形成“精选、分层、限时、全批、反馈”的“十字”作业教学模式。  一、精选  在作业教学中首先要在选题上下功夫,要根据教学过程
[摘要]运用计算机教学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关键词]网络课件 优势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转变  可以预言,计算机教学,将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更好地为网络教学服务、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
摘要:由于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等利用网络进行的交易迅猛发展,致使社会需要大量的物流型人才,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要不到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于物流管理人才需大于求的现象,是因为当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课程不能培养出人才没有具有具备与职业相关的一定的基础理论,也没有较强动手能力。这样的培养没有实效性、技能型和职业性,改变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课程安排,从以职业为导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
[摘要]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品质  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效果与人们的期望总存在一段距离。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
[摘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自主探索实践出来的。将此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当今信息技术学科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关键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信息技术课堂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洋思中学自主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