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城镇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何理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以趋利避害?值得深入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量需求的关键仍在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则是目前中国打造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城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其背后还包含着以技术升级为特征的工业化、以产业转型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以人口迁移为主的城市集聚等多重内涵。
1987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2.6%,年均增速为1.02个百分点。
城镇化之所以能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是因为城市作为工业、商业、航运、贸易、文化的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聚集,更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变化,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由此创造了传统的农业部门无法比拟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新型城镇化路径将逐渐明晰,推动包括户籍、土地和财税等在内的三大改革,真正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是问题的核心。
分析人士表示,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可能将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诸多福利,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将使人口流动更自由,将城镇化成本问题部分交给市场解决,间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提升生产效率。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业内人士透露,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的修改已提上日程,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规定有望废止。这将激活土地的金融属性,逐步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一些农民工由于宅基地退出将获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城镇化速度会加快。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三大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将从供给层面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不能简单理解为需求拉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规划》初步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城镇化水平将稳步提高,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规划》也初步提出,在空间上,“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分析称,过去的造城运动是计划思维的结果,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政府的位置摆正,城镇化背后的驱动力不是政府,而是一个市场,大、中、小城镇的结构是由市场驱动的。
专家指出,《规划》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要促使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具体的落实还需要国家发改委及其他相关部委出台配套政策,以确保《规划》落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是2020年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城镇化来讲,首先是主体多元化。”在此前举行的城市中国计划2013年度论坛上,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过去的城镇化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甚至很多建筑、城市的风貌留下了城市市长个人的印记。而现在居民市民都应该参与到城镇化的过程中。
杨伟民表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只负责编制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好基础设施和保护环境,剩下的事情应交给市场。
专家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作用,依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破解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基层官员表示,不应用静态思维来看待城镇化。如果当地经济发展了,很多外来人口会就地实现城镇化,而不用流向其他地区;另外,随着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东部城镇就会有能力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实现更多的价值。
乔润令表示,如果让更多的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政府只是管好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将来城镇化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实际上,城镇化的成本不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其他主体也应当承担应有责任。
对于当前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乔润令表示,此前中国城镇化的人口主要流向了东南沿海和大城市、超大城市,恰恰没有进入小城镇,特别是没有进入到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原因是东海沿海大城市就业岗位多、收入相对高、公共服务水平高。要解决城市病问题,应该把相应的公共资源更多投向中小城市,引导市场把资金投向中小城市,人口跟着资金回到中小城市。
肖金成建议,应当将大城市的功能向外疏解,尤其是产业和企业。转移不了的原因是大城市在挽留它,虽然个人生活成本很高,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很低,企业不愿意走,人口就难以转移。未来在税收上应该有所调整,市中心的土地使用税和郊区土地的使用税要有差别,这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才能协调发展。 21世纪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一泓在“2013中国新型城镇化案例研讨论坛”上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如果政府介入过多,手伸的过长就容易造成目标难以达成。政府的规划如果不理性,加之社会资本、开发商盲目投资,城镇化建设则可能走向“空城”和“死城”。袁一泓认为,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从政绩驱动的角度将项目盲目做得过快过大。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则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背景下,首先要产业先行,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再逐步推进产业新城,从而实现城镇化。产业新城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端要素的集聚过程,需要投入资金、高端规划、科学招商,进而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产业新城建设的成功要求开发主体以专业化开发能力作为保障,从而实现前瞻性规划、高水平开发、持续性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量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央提出的城镇化任务中就包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根据中央安排,将会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过去,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以至于长期以来各地地方债务问题不断,城市负债率一时间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所谓多元化,意思就是一些项目由政府掏钱,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而更多的资金来源是要通过社会、尤其是民间资本来筹集。所谓可持续,就是指资金投入后,必须能够实现可持续,业内专家认为没有可持续会造成很多后遗症,这也不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来的要求。
下一步,对于城镇化而言,发改委将会展开试点示范工作,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同时,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也一并开展,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
发改委工作会议还表示将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成了我国部分城市规划草拟过程的真实写照。然而,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开出了“药方”,明确强调: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事关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目标,决定了城市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路径,理所当然应具有足够的严肃性、前瞻性和稳定性。城市首先应当是市民的城市,而非市长的城市。城市规划不仅反映政府的意志,更要体现民众的诉求。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性很大的国家。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离不开一张符合发展实际,能够让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规划蓝图。但是由于任期制度、财政体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因素,许多城市的建设规划经常为“长官意志”所左右,“领导一句话,规划就要变”。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认为自己既然是城市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拥有对修改城市规划的绝对权力。于是乎,有的城市一换届,新领导就急于将上任的规划推倒重来,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这种科学决策让位于短期政绩的做法,也造成了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在执行新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城镇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如何理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以趋利避害?值得深入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量需求的关键仍在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则是目前中国打造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城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其背后还包含着以技术升级为特征的工业化、以产业转型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以人口迁移为主的城市集聚等多重内涵。
1987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2.6%,年均增速为1.02个百分点。
城镇化之所以能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是因为城市作为工业、商业、航运、贸易、文化的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聚集,更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变化,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由此创造了传统的农业部门无法比拟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新型城镇化路径将逐渐明晰,推动包括户籍、土地和财税等在内的三大改革,真正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当是问题的核心。
分析人士表示,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可能将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诸多福利,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将使人口流动更自由,将城镇化成本问题部分交给市场解决,间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提升生产效率。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业内人士透露,土地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的修改已提上日程,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规定有望废止。这将激活土地的金融属性,逐步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一些农民工由于宅基地退出将获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城镇化速度会加快。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三大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将从供给层面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不能简单理解为需求拉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规划期至2020年。《规划》初步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城镇化水平将稳步提高,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规划》也初步提出,在空间上,“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分析称,过去的造城运动是计划思维的结果,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政府的位置摆正,城镇化背后的驱动力不是政府,而是一个市场,大、中、小城镇的结构是由市场驱动的。
专家指出,《规划》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要促使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具体的落实还需要国家发改委及其他相关部委出台配套政策,以确保《规划》落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是2020年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城镇化来讲,首先是主体多元化。”在此前举行的城市中国计划2013年度论坛上,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过去的城镇化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甚至很多建筑、城市的风貌留下了城市市长个人的印记。而现在居民市民都应该参与到城镇化的过程中。
杨伟民表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只负责编制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好基础设施和保护环境,剩下的事情应交给市场。
专家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当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作用,依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破解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基层官员表示,不应用静态思维来看待城镇化。如果当地经济发展了,很多外来人口会就地实现城镇化,而不用流向其他地区;另外,随着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东部城镇就会有能力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实现更多的价值。
乔润令表示,如果让更多的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政府只是管好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将来城镇化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实际上,城镇化的成本不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其他主体也应当承担应有责任。
对于当前一些大城市出现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乔润令表示,此前中国城镇化的人口主要流向了东南沿海和大城市、超大城市,恰恰没有进入小城镇,特别是没有进入到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原因是东海沿海大城市就业岗位多、收入相对高、公共服务水平高。要解决城市病问题,应该把相应的公共资源更多投向中小城市,引导市场把资金投向中小城市,人口跟着资金回到中小城市。
肖金成建议,应当将大城市的功能向外疏解,尤其是产业和企业。转移不了的原因是大城市在挽留它,虽然个人生活成本很高,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很低,企业不愿意走,人口就难以转移。未来在税收上应该有所调整,市中心的土地使用税和郊区土地的使用税要有差别,这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才能协调发展。 21世纪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一泓在“2013中国新型城镇化案例研讨论坛”上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如果政府介入过多,手伸的过长就容易造成目标难以达成。政府的规划如果不理性,加之社会资本、开发商盲目投资,城镇化建设则可能走向“空城”和“死城”。袁一泓认为,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从政绩驱动的角度将项目盲目做得过快过大。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则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背景下,首先要产业先行,在产业发展基础上,再逐步推进产业新城,从而实现城镇化。产业新城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端要素的集聚过程,需要投入资金、高端规划、科学招商,进而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产业新城建设的成功要求开发主体以专业化开发能力作为保障,从而实现前瞻性规划、高水平开发、持续性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量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央提出的城镇化任务中就包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根据中央安排,将会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过去,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以至于长期以来各地地方债务问题不断,城市负债率一时间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所谓多元化,意思就是一些项目由政府掏钱,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而更多的资金来源是要通过社会、尤其是民间资本来筹集。所谓可持续,就是指资金投入后,必须能够实现可持续,业内专家认为没有可持续会造成很多后遗症,这也不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来的要求。
下一步,对于城镇化而言,发改委将会展开试点示范工作,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同时,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也一并开展,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
发改委工作会议还表示将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成了我国部分城市规划草拟过程的真实写照。然而,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开出了“药方”,明确强调: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事关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目标,决定了城市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路径,理所当然应具有足够的严肃性、前瞻性和稳定性。城市首先应当是市民的城市,而非市长的城市。城市规划不仅反映政府的意志,更要体现民众的诉求。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性很大的国家。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离不开一张符合发展实际,能够让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规划蓝图。但是由于任期制度、财政体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因素,许多城市的建设规划经常为“长官意志”所左右,“领导一句话,规划就要变”。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认为自己既然是城市规划的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拥有对修改城市规划的绝对权力。于是乎,有的城市一换届,新领导就急于将上任的规划推倒重来,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这种科学决策让位于短期政绩的做法,也造成了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在执行新的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