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国家强调人才素质全面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德育工作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落实,具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需要关注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明确自身所具有的引导职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和成长氛围,从而让其在健康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具体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方面有所提升。下面主要分析目前德育的具体组织现状,然后从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课程体系、主题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保证所形成的德育体系更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让学生的素质品格得到有效的塑造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有效开展
在小学阶段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做的是要转变德育思想, 就具体德育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将德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有效的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当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道德内涵,并在具体的行为品质上进行有效规范,从而让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获得显著性的提高。在德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发掘德育资源,并构建完善性的德育体系。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可以发现教师在具体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执行挑战。具体表现在当前的德育工作所包含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以及认知基础比较片面,同时,在德育活动组织形式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师未能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有效分析,是导致德育工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所开展德育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之间偏差比较显著,一些学生对所开展的活动缺乏兴趣,那么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整体的参与表现以及执行力都有很大的被动,这给德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和落实都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确定目前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在具体的德育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上进行合理规划,这样能够保证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举措分析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教师要全面关注新时期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思想,要全面分析国家在素质型人才培养与储备需求下,针对德育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要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全能型人才储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祖國的建设而提供服务。要本着全面性、全过程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行为品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要让学生的综合品德都能够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学本角度出发,要深入分析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然后立足于立德树人发展之根本,就德育方案进行合理规划,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的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素质建设真实诉求,让德育之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彰显。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支撑德育活动规范开展,实现深度落实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关注德育目标,并根据小学生素质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有效规范,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德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规范、具体。首先,加强对德育资源的深入发掘十分的必要,教师需要提炼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将其作为德育素材有效的融合到课程当中,让小学生通过学习有效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疫情社会趋势,将疫情期间一些逆行者的优秀故事进行发掘与渗透,列举李文亮医生的感人事迹,以及无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经历,让学生在了解真实生活案例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积极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让小学生懂得奉献与服务,并能够以身作则,规范的参与到健康防护当中。同时,加强思政资源有效开发,将其与德育课程有效融合也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发掘思政课程的德育内涵,如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升法治素养等方面就课程进行规划设置,例如围绕诚实守信搜集相关案例,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优良品德的塑造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诚实守信,并自主规范自身日常表现。
(三)发掘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底蕴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着显著的传承价值,同时其在德育有效促进和深化落实方面所具有的支撑作用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开展德育期间,教师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对具体的德育资源和活动内涵进行有效丰富,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储备,在文化探索的过程中有效汲取其中所蕴含的优秀道德内涵。比如说,搜集《论语》《弟子规》等优秀的文化,将其作为重要的载体有效的应用到德育管理当中,构建完善性的班级体制,让学生学习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并就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及日常的生活表现进行自主规范。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组织丰富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趣味的故事和文化典故,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在故事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
(四)拓展班级德育活动
教师要认识到班级作为重要的环境载体,在促进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中所具有的影响。要关注班级环境的建设,并明确具体的活动主题,规范的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首先,加强主题讲座的开展,关注学生的素质表现以及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确定具体德育目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德育主题。比如说,可以针对小学生的乐于助人品质建设设置主题活动,并结合实际丰富的生活案例,列举榜样的故事,然后通过渗透基础道德内涵的方式让学生对优秀的助人品质形成准确的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积极开展法治知识讲座,渗透丰富的法律常识,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所掌握的法律常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自我保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实践类的德育活动,比如说利用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在端午节等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当中,如组织大家一起包粽子,来增强班级整体凝聚力,也可以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爱国意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其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搜集与屈原有关的资料,并促使其积极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爱国品质。 (五)与学科融合,拓展德育空间
教师要明确德育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关联,并本着融合性教学的原则,打造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德育体系,从而让德育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德育内涵,并在情感层面上形成深刻的认知与体验。例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载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思想有效渗透其中,深入发掘教材中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并分别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比如说,在围绕遵守规则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案例法的方式有效列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规范遵守社会规则,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六)将德育落实到一日生活当中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是德育效果有效反馈的重要载体,反之,在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加强德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在具体的德育目标上进行合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德育体系,从而保证所开展德育活动在内容以及形式上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比如说,在制定学生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思想,加强学生日常道德素质规范性引导。其次,在学生就餐以及其他班级活动当中,进行德育管理。比如说,渗透传统文化,告诉学生要珍惜粮食,体谅农民伯伯的辛苦,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健康意识,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建设,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七)家校合作,实现共同育人
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德育工作领域,家长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在具体的思想上进行调整,关注家校合作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育人,促进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依托于现代化的技术载体,与家长保持良性的沟通关系。针对小学生目前在道德与法治等综合素质品格方面的具体建设情况进行有效沟通,加强信息反馈,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就具体的德育方案和管理举措进行合理优化,让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通过规范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结束语
依前所述,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幼兒道德品质建设需求,在德育方面进行合理规范。彰显德育的魅力,让其在小学的校园中有效绽放,将其在幼儿品质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德育目标正确导向下,教师需要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思想,针对具体的德育课程的进行有效完善,规范开展德育活动,加强班级活动的有效拓展与开发,将其有效的落实到一日生活当中,通过家校合作以及构建德育档案等多种方式来完善德育体系,从而拓展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全面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亚君.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探析[J].才智,2020(06):5.
[2]杨小媚.校园文化构建视野下小学生德育管理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1-12.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有效开展
在小学阶段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做的是要转变德育思想, 就具体德育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将德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有效的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当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道德内涵,并在具体的行为品质上进行有效规范,从而让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获得显著性的提高。在德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发掘德育资源,并构建完善性的德育体系。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可以发现教师在具体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执行挑战。具体表现在当前的德育工作所包含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学生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以及认知基础比较片面,同时,在德育活动组织形式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师未能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有效分析,是导致德育工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所开展德育活动与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之间偏差比较显著,一些学生对所开展的活动缺乏兴趣,那么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整体的参与表现以及执行力都有很大的被动,这给德育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和落实都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确定目前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在具体的德育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上进行合理规划,这样能够保证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举措分析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教师要全面关注新时期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思想,要全面分析国家在素质型人才培养与储备需求下,针对德育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要关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全能型人才储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祖國的建设而提供服务。要本着全面性、全过程的原则,从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观念、行为品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要让学生的综合品德都能够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学本角度出发,要深入分析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然后立足于立德树人发展之根本,就德育方案进行合理规划,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的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素质建设真实诉求,让德育之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彰显。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支撑德育活动规范开展,实现深度落实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关注德育目标,并根据小学生素质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有效规范,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德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规范、具体。首先,加强对德育资源的深入发掘十分的必要,教师需要提炼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将其作为德育素材有效的融合到课程当中,让小学生通过学习有效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疫情社会趋势,将疫情期间一些逆行者的优秀故事进行发掘与渗透,列举李文亮医生的感人事迹,以及无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经历,让学生在了解真实生活案例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积极学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让小学生懂得奉献与服务,并能够以身作则,规范的参与到健康防护当中。同时,加强思政资源有效开发,将其与德育课程有效融合也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发掘思政课程的德育内涵,如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升法治素养等方面就课程进行规划设置,例如围绕诚实守信搜集相关案例,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优良品德的塑造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诚实守信,并自主规范自身日常表现。
(三)发掘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底蕴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着显著的传承价值,同时其在德育有效促进和深化落实方面所具有的支撑作用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开展德育期间,教师需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对具体的德育资源和活动内涵进行有效丰富,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储备,在文化探索的过程中有效汲取其中所蕴含的优秀道德内涵。比如说,搜集《论语》《弟子规》等优秀的文化,将其作为重要的载体有效的应用到德育管理当中,构建完善性的班级体制,让学生学习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并就自身的学习态度,以及日常的生活表现进行自主规范。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组织丰富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趣味的故事和文化典故,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在故事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
(四)拓展班级德育活动
教师要认识到班级作为重要的环境载体,在促进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中所具有的影响。要关注班级环境的建设,并明确具体的活动主题,规范的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首先,加强主题讲座的开展,关注学生的素质表现以及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确定具体德育目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德育主题。比如说,可以针对小学生的乐于助人品质建设设置主题活动,并结合实际丰富的生活案例,列举榜样的故事,然后通过渗透基础道德内涵的方式让学生对优秀的助人品质形成准确的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积极开展法治知识讲座,渗透丰富的法律常识,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所掌握的法律常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自我保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实践类的德育活动,比如说利用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在端午节等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当中,如组织大家一起包粽子,来增强班级整体凝聚力,也可以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爱国意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其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搜集与屈原有关的资料,并促使其积极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爱国品质。 (五)与学科融合,拓展德育空间
教师要明确德育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关联,并本着融合性教学的原则,打造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德育体系,从而让德育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德育内涵,并在情感层面上形成深刻的认知与体验。例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载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思想有效渗透其中,深入发掘教材中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并分别从道德和法治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比如说,在围绕遵守规则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案例法的方式有效列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规范遵守社会规则,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
(六)将德育落实到一日生活当中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是德育效果有效反馈的重要载体,反之,在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加强德育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在具体的德育目标上进行合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德育体系,从而保证所开展德育活动在内容以及形式上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比如说,在制定学生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思想,加强学生日常道德素质规范性引导。其次,在学生就餐以及其他班级活动当中,进行德育管理。比如说,渗透传统文化,告诉学生要珍惜粮食,体谅农民伯伯的辛苦,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健康意识,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建设,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
(七)家校合作,实现共同育人
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德育工作领域,家长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在具体的思想上进行调整,关注家校合作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育人,促进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依托于现代化的技术载体,与家长保持良性的沟通关系。针对小学生目前在道德与法治等综合素质品格方面的具体建设情况进行有效沟通,加强信息反馈,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就具体的德育方案和管理举措进行合理优化,让家长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通过规范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结束语
依前所述,在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幼兒道德品质建设需求,在德育方面进行合理规范。彰显德育的魅力,让其在小学的校园中有效绽放,将其在幼儿品质方面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德育目标正确导向下,教师需要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思想,针对具体的德育课程的进行有效完善,规范开展德育活动,加强班级活动的有效拓展与开发,将其有效的落实到一日生活当中,通过家校合作以及构建德育档案等多种方式来完善德育体系,从而拓展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全面提高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亚君.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探析[J].才智,2020(06):5.
[2]杨小媚.校园文化构建视野下小学生德育管理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