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向学生提出,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然而据我观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学优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些提问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激发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力求新颖,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她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上课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提问,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王国中去,教学就会达到最佳境界。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摘到。对于提问的设计,教师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作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分层设计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可依据学生“近期发展水平”的低、中、高把他们分层。在提问时,难问题由高层次的学生去“侦察”,一般性问题由中层次的学生去突破,易答问题由低层次的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学有所成,获取成功的体验,消除厌学、怕学情绪。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外,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教师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如让学生根据作品描写的内容对文中人物、情节展开想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另外,提问的艺术还涉及到提问的方式、教师的教态、课文的优劣等诸多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总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实施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就一定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
[2]韦志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向学生提出,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然而据我观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3.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学优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些提问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要把握时机,激发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力求新颖,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她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上课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提问,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王国中去,教学就会达到最佳境界。
二、提问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摘到。对于提问的设计,教师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顺序。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作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分层设计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可依据学生“近期发展水平”的低、中、高把他们分层。在提问时,难问题由高层次的学生去“侦察”,一般性问题由中层次的学生去突破,易答问题由低层次的学生去完成。这样做,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学有所成,获取成功的体验,消除厌学、怕学情绪。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另外,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教师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如让学生根据作品描写的内容对文中人物、情节展开想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另外,提问的艺术还涉及到提问的方式、教师的教态、课文的优劣等诸多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总之,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实施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就一定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
[2]韦志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