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说”的艺术?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是最基本的……”而新颁发的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几方面入手:
  1.紧密结合激励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2.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以在质疑解疑中、在评议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最基本、最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过关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先生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及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新颁发的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已不再单独提听话、说话训练,而是综合起来提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是使用得最多、最广且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而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
  一、紧密结合以下原则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1.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评价小学生时采取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尤其刚开始练习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但无论学生会说与否,教师都不应批评或指责学生,使学生的信心受挫。而应该多鼓励他们,并在他们“说”的基础上引导、帮助他们,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能早日掌握表达的技巧。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这是培养学生愿意“说”的大前提。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我们在语言训练中,除了应按照大纲的要求和语文教材的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还应该尽可能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多关心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引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说”的机会的一种重要途径。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就要求教师懂得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训练学生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好个别能说善道的学生去带动全体学生,起一个积极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个别说、小组说、全体说及表演说、比赛说等形式,全面提升整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反馈性原则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把注意力指向了学习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对于好词好句,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加以学习;对于不足之处,不应由老师单独纠正,而应该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其听说内容。这一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对不同年级按循序渐进的要求进行训练。
  例如,一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听话时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学习说普通话,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以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学习使用礼貌语言。根据这些要求,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初期,教师应该开始训练他们说话要完整,说话的声音要响亮,在别人说话时懂得认真听、细心想。到了第一学期中期,教师除应继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说一句完整的话外,还应要求他们在说话时能用上恰当的礼貌用语,声音响亮,仪态要大方自然,并能够专心听别人说话。而到了第二学期时,学生已基本达到一年级上学期提出的听说训练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始培养学生在看图或观察周围简单事物后,能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语句连贯的话,并要求他们能当众说话,口齿清晰,声音响亮,懂得使用各种礼貌语言。
  以上五大原则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时最基本的、不可违背的准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1.在质疑解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在解疑这一环节,就是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议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第二册语文教材的《三只白鹤》一课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看图,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就是三只白鹤的其中一只,自己提出问题并想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能否行得通,哪一种办法更好。方法较好的同学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四人小组内提出,大家讨论修改。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小组内选一位擅长表演、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全班同学则进行评议和评分。这样做,不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相机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训练。众所周知,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紧时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做小老师,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的活动也正是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评议”的环节,要把这一环节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评议”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先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
  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里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并互相评议等。通过种种形式拓宽口语交际训练面,增加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也增加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口语训练形式。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教学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因此,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多实践。教师可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例如,考察活动(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服务活动(组织慰问、做好事等)、联欢活动(与国内外小朋友联欢等)。通过这些活动,就会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但在现实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很大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要想使学生爱讲、敢讲、会讲,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例如,可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学生表演创设情境,借助学生热门的话题创设情境。这种做法不仅直观,而且十分形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校内或班内开展模拟的社会活动,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的活动。
  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景物;模拟在“购物商场”活动中当售货员,向“顾客”推介商品;模拟在“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等。通过这些模拟活动,不仅能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带来很大帮助,也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打下良好的语言沟通基础。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瞬息万变的社会。而交往活动,则是21世纪人最基本、最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自身得以顺利发展。善于交往,并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1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正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