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张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出张力是“具有倾向性的运动”,并且把“张力”放在了理论核心位置。本文试通过分析阿恩海姆对“张力”的理解,来探讨“张力”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艺术作品
  引 言
  “张力”是阿恩海姆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 《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明确阐述“张力”的内容和意义。在科学领域里,“张力”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从艺术领域对“张力”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张力”在艺术作品中无所不在,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方面。,“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动觉不是张力的知觉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加强因素,或是一种共鸣因素。”阿恩海姆在这里肯定了“张力”在视知觉中的重要地位。
  一、不动之动
  阿恩海姆在谈到张力一章中,开篇并不是急于对“张力”下定义而是先提出了一个核心词“运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运动,如升起的太阳、行驶中的汽车、风吹过的海浪等事物位置上的移动,而艺术领域中的,如中国的花瓶、希腊雕塑中的褶皱、巴洛克式建筑物正面的漩涡式等,虽然它们在物理上是静止的,但看起来却是在不断运动着的。阿恩海姆把这种“不动之动”理解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不动之动”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这种性质。“不动之动”并不是真实的运动,而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
  艺术作品是静止的,但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却会产生“运动”的知觉。这种“不动之动”实际上来源于艺术作品结构形式上的张力。因此只有艺术作品的结构形式具有张力才会使观赏者产生“不动之动”的感受。但是如果在一幅画中构图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倾向,虽然会使欣赏者产生某种运动经验。但实际上这种构图不仅不能使画面具有运动感,反而会使人感觉不舒服。阿恩海姆在这里证明了那种“认为只有当事物中清楚地显现出一种正在发生实际变化的倾向,或呈现出一种运动受到制止的倾向时,才能体现出画家和雕塑家所说的那种不动之动”的看法,与事实是不符的。如代表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陶盆内壁饰三组舞蹈图,每组均绘五位舞者,舞者手拉手共同绕盆一周形成一种无限旋转的运动感。人物的左侧的尾部饰物,好似为舞者增加了一条舞动的腿,更增加了舞蹈的连贯性,反而比两条腿的动作更有韵律感。我们仿佛透过这种“运动感”再现了先民们载歌载舞欢快的氛围和强烈的生命力。在静止的画面中却能带给欣赏者强烈的运动感,这种大胆的创造使人忍不住的赞叹中国的原始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力而引起的运动,而是人们在知觉到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感受到的力,“知觉式样的这种“动”,并不是以往的运动经验向知觉对象的投射,而是一种独立的知觉现象,它直接地或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所观看到的物体中。”阿恩海姆认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阿恩海姆在研究如何去认识一个视觉式样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本质时,通过两种间接的方式达到的,首先是对“伽玛运动”所具有的特征的解剖,是在静止式样中所观察到的运动特征或张力特征的解剖。然后是对俄普恩海默和布朗对运动力的研究实验,这两种实验得出的结论如出一辙,都肯定了不同的图形在视觉上的力是不同的。
  三、能夠创造“运动”的式样
  阿恩海姆通过对巴洛克风格的实验研究,试图探查不同式样中所具有的“倾向性的张力”。如圆形的运动力向各个方向均匀的发射造成圆形式样的静态特征,在垂直定向上向上的倾向比向下的倾向大,火焰的形状是所有形状中最活跃的形状,具有楔形形状的人体是最美的体型。最后证实了不同的图形在视觉上运动的力是不同的。
  四、动感的产生
  由倾斜造成的动感,阿恩海姆认为倾斜产生出了不稳定感,从而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而倾斜产生的运动强度,取决于物体偏离正常位置的角度,艺术创作中想要表现运动感,最主要的是表现出某种活动所达到的极限动作,如席里柯所绘的《爱普松高原上的赛马会》中的奔马姿态,虽然这种姿态在实际现实中不存在,但是在绘画中只有把马腿分离到最大限度时,才能将激烈的物理运动转换成绘画的运动力。
  由变形造成的动感,阿恩海姆认为由倾斜造成的动感只是位置上的偏离,而偏离还包括形状的变形。“某种形状的内在紧张力和表现性,还可以通过使该形状被知觉为是另一种比它简单的形状的变形而获得。” 通过变形会产生紧张力,从而增加事物的运动感。
  由频闪产生的运动效果,频闪一词来自于摄影,频闪是一个集合体,这些集合体能产生一种同时性的运动效果。运用这种方法的最典型的代表是未来派艺术家,他们探索性的将“运动透视”变成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如杜尚的《下楼梯的女人》、巴拉的《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等。通过这种混合图式而获得强烈的动感。对毕加索的作品研究更能清楚的认识“频闪”手法所产生的动感效果。如毕加索画中的双面人头像,两个脸面的位置都是倾斜的,阻碍对方的完整,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统一的知觉整体,从而产生一种紧张力,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将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阿恩海姆认为从静态的自然物中也可以知觉到强烈的运动。而自然物是由物理力造成的,这种由物理力造成的自然物体所产生的紧张力,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直接知觉到的。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来自“物理力” 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是能动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会注入个人感情,艺术创作就是把这种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的活动。如我们在张旭书法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整体迸发出的张力,正是书法家内在的情感力量借由毛笔的笔迹直接知觉到手的运动。这证明物理运动可以转化为视觉力,但离不开艺术家情感的参与。
  五、对某些富有运动感的作品的分析
  没有运动感的艺术作品是僵死的,阿恩海姆在这一小节里通过对某些富有运动感的作品的理性分析,认为只有一件作品的所有细节部分的运动与整个构图的运动严格一致时,才会产生运动感。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展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清明时节的风俗画长卷,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在整幅作品的构图中,不管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是每一个人物的姿态,都完全符合整幅画面的完整式样,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给欣赏者带来一种运动感。
  结 语
  阿恩海姆在整章通过对“不动之动”,“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能够创造运动的式样,由倾斜、变形、频闪、物理运动等产生的运动感,对某些富有运动感的作品分析,张力与简化这几个方面来解释“张力”,使我们加深了对“张力”的认识。阿恩海姆对张力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使科学与艺术离的更近了,也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艺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艺术领域里,优秀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张力”和激情,这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总是能散发着持久的生命力,可以触发欣赏者最基本的视知觉。“张力”对创作艺术作品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每一个艺术家要追求的,我们应该重视该理论的研究,使其运用到创作中,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影视作品设计能力的提升,若要呈现出更好的影视艺术作品,离不开视觉元素在其中的有效应用。本文分别对画面结构、画面运动、色彩搭配以及明暗对比等不同种类的视觉元素在影视设计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究出了一系列应用视觉元素提升影视设计作品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方法,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我国影视设计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影视设计;视觉元
期刊
【摘要】:目的是为了使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外观造型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及使用方式,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出发点,首先在分析了安全性、趣味性、易用性设计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上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对现有儿童陪伴机器人外观造型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产品的定位。方法以人性化设计,模块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展开对方案的构思。结论通过造型、色彩、材质以及互动方式对儿童陪伴机器人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工智能
期刊
【摘要】:在传统的服饰设计中,几何纹元素的应用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也有着特别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纹元素就已经用于彩陶的装饰上,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传统几何纹样更新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呈现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本文着重论述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几何纹元素如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科学合理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几何纹元素;现代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服饰中
期刊
【摘要】:须知舞蹈一直以来就主张同步呈现形态和动态美感效应,所以实际表演过程中,须保证融合舞蹈作品特征和舞者实际条件前提下,选择性地展现有关技巧,这样才能令觀赏群体深切感受到舞者传达出的情感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笔者的任务,就是在理清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的关联特征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现代舞蹈技巧应用于民族舞蹈中的可靠举措,希望能够引起各类舞者和艺术家们的强烈关注。  【关键词】:民族舞
期刊
【摘要】:“好的设计是将我们与竞争对手区分开的最重要方法”,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尹钟龙这样表达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尹钟龙的意思是:设计也是生产力。索尼、东芝以及韩国三星和LG,都把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第二核心技术”,被许多厂商视为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品牌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对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材料、制造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元素;设
期刊
【摘要】:从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现状着手,此设计主要针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处于轻、中度障碍期,存在运动机能障碍问题的老年人。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求助时,有一个可以暂时驻足休息的场所。这些老年人可以借助于拐杖、助行架、轮椅等自理、自立的生活。在分析这一特殊人群生理与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借助人机工程学原理,利用人机交互的大数据的科学手段,在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能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公共设施。 
期刊
【摘要】:在布鲁塞尔波澜壮阔的议会广场,你能听到历史的咆哮;在霍塔设计的私人住宅和塔赛尔公馆,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爬墙的痕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比利时的“先锋派”运动逐步走上国际舞台,平面、家具等设计都摆脱了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装饰风格,使得艺术更加轻松自然,贴近生活。在比利时新艺术风格期间,拥有前卫思想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理性的探寻和关于个性化的执着,都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设计作品,带给我们无限思考。 
期刊
【摘要】:意大利拥有两名叫“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才,一位活跃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罗波那洛提,另一位就是今天主角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克拉·普桑当时从法国来到罗马,观看卡拉瓦乔的作品后说:“卡拉瓦乔生来就是为了摧毁画的”。[1]  我认为把普桑的话可以理解成:“一滴墨落到纸上,从此就决定了纸的命运”。我之所以会选卡拉瓦乔,因为他是个不老的神话,是写不完的文字,有文字就会有讲不完的故事。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源远流长,许多都流传至今,锦灰堆就是其中一种绘画形式,锦灰堆又叫“八破”,画面素材有钱币、书画、瓦当、青铜、丝绸等种类,画面素材又都表现出不完整的形态,大都残缺破损,许多都被撕裂火烧,将这些不同种类的素材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破旧不堪的状态,出奇的给人一种古色古香、耐人寻味的感觉,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关键词】:锦灰堆;残缺;多元组合  锦灰堆于19C末发展到20C
期刊
【摘要】:清代,扬州盐商们财力雄厚,富比皇室,他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园林、住宅、会馆等①,并不惜重金装饰和点缀门楼,扬州的园林艺术风格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匠心之奇,装饰之巧,很有地方特色。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在于建筑中,融汇于生活中。研究扬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可以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扬州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从扬州园林在古代建筑的作用和地位探究出扬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扬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不仅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