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家迈克尔·洛克菲勒失踪之谜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11月18日,全球最大金融帝国之一的继承人迈克尔·洛克菲勒在新几内亚的沿岸一带失踪。有关他的失踪之谜至今还没有解开。不久前刚从那个地区探险回来的一支俄罗斯探险队的人员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当地的土著人为了得到具有魔力的战利品,猎取了迈克尔的头颅。
  在1961年11月18日以前,还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有阿斯马特人——一个生活在新几内亚南部海岸的不大的部落。但就是在那一天,在该地区发生了一个让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的事件——美国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儿子、全球最大金融帝国之一的继承人迈克尔·洛克菲勒在遍布沼泽的热带丛林中神秘失踪。
  迈克尔是率领一支探险队到那个地区去为纽约原始人博物馆搜集民族学资料的,他本人就是该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
  有关迈克尔在新几内亚神秘失踪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40多年以后,俄罗斯的一支探险队在著名旅行家奥列格·阿利耶夫的带领下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角落。探险队成员暂时作为部落酋长的“孩子们”在阿斯马特人村庄居住了几个星期,试图最终复原迈克尔最后几天的生活情况。
  ……载着4名乘客的一艘小船从阿加茨城(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出发,前往阿斯马特人居住地——阿特西村。在这4人中有两个白人:23岁的迈克尔·洛克菲勒和他的旅伴——荷兰人雷涅·瓦辛格。另外两人是他们在当地人中雇的向导,一个叫列奥,另一个叫西蒙。之前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他们一直在周围村庄转来转去,用铁斧、烟草和钓鱼钩换取代表阿斯马特文化的木制品。
  海面虽然不平静,但是海浪并不大,因此他们4个人还能掌握小船的平衡。但是很快就起了大浪,由于船上的马达功率很小,所以小船被海浪抛来抛去。船身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船里已经进了水。
  阿利耶夫探险队在当地档案馆查看到一些资料,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来自印度尼西亚马老奇市的荷兰官员写道,迈克尔·洛克菲勒在这些地区大大刺激了当地民族猎取头颅的兴趣,各个村庄的代表纷纷去找省长,请求批准他们的猎杀人的要求。迈克尔·洛克菲勒为他们提供空前的高额奖赏——一颗头10把铁斧头。而在这些地区,娶一个妻子的礼金也就是一把斧头。
  于是当地人也许就产生这样一个概念:村里的战士只要能弄来迈克尔本人的头颅并挂在首领家门口,就能获得空前的力量,战胜所有来犯之敌。迈克尔还非常不谨慎,把自己的名字也告诉了阿斯马特人。阿斯马特人非常熟悉“迈克尔”这个名字,而这样对迈克尔是很危险的,因为按照阿斯马特人的信念,所猎取的头颅只有知道被杀死人的名字才会具有魔力。而且迈克尔在这一带到过的村庄至少有50个,所到之处的人并不全是那么有分寸和善解人意。有一次,迈克尔及其旅伴到过奥特斯扎涅普村,几年前荷兰的一支巡逻队曾在那里向当地人开枪。因此,当地居民对白种人自然抱有仇恨。奥特斯扎涅普村距离海岸不远,按理说迈克尔在1961年11月18日那不幸的一天会到那里。
  据荷兰传教士扬·史密斯(后来被印度尼西亚人杀死)指证,他是最后一个与迈克尔·洛克菲勒接触的人。他的传教士团距离奥特斯扎涅普村最近,所以他看见了当地居民手里拿着迈克尔·洛克菲勒的衣服,他们还让他看了好像是属于年轻美国人的骨头。不过,也不能排除衣服是迈克尔·洛克菲勒上次来奥特斯扎涅普村留下的。至于那些骨头,要想确定是谁的就不容易了。
  1962年3月份,即迈克尔·洛克菲勒失踪4个月之后,另一个荷兰传教士威廉·赫克曼肯定地说,迈克尔是被奥特斯扎涅普村的战士杀死的:迈克尔刚一上岸,他们就抓住了他。赫克曼还说,该村庄的居民给他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还补充说死者的颅骨在他们手里。
  后来,关于迈克尔·洛克菲勒的不幸事件还时有所闻。1964年,从阿斯马特人居住地区逃出来的难民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达卢。约有30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似乎在阿斯马特人中广泛流传一种说法:迈克尔·洛克菲勒是被奥特斯扎涅普村的战士杀死的,“把他煮熟吃了”。迈克尔的颅骨显然是被作为一种巨大的魔力带回了村里,以便在遭遇邻村战士进攻时起到壮胆作用。
  不过,1969年还有三个难民说,找到迈克尔·洛克菲勒的是另外一个在沼泽地里捕杀鳄鱼的奥曼德谢普村的战士。迈克尔当时身体非常虚弱,于是那个战士把他弄回村里,好像他就死在那里。不难想象,得到迈克尔的头颅作为战利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但他们又不敢将头颅留在村里,于是便在沼泽地找了个秘密地方藏了起来。
  一位名叫阿尔方索·索瓦达的主教曾经让俄罗斯探险队看过传教士团档案馆的一份文件,并说:“在1958年4月份,政府的一支巡逻队在追捕猎人头的土著人时,曾打死了奥特斯扎涅普村的几位首领。很可能这就是三年后迈克尔·洛克菲勒被害的原因。”
  虽然当地政府对猎人头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在这些地区仍屡禁不止,也许,迈克尔·洛克菲勒就这样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在迈克尔和瓦辛格曾经到过的一个阿斯马特人居住的村庄,俄罗斯探险队与一位名字叫姆比辛的约40岁的阿斯马特男人进行了一番交谈,了解到阿斯马特人自古以来有一个传统:男子成年之后都必须经历一个考验,那就是猎取一颗人头,然后才去娶妻。否则的话,就不能举办他们这个猎头民族的传统婚礼。也可能是这个传统使迈克尔·洛克菲勒丧失了性命。
其他文献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24——)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以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饮誉文坛,随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和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等战争题材的小说,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以保护生态为主题,作品塑造了一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定地从事生态保护事业的英雄叶戈尔的形象,他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却有一颗善于忍耐、宽厚、慈
今年七月上旬的一天,我们随团参观游览了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赫氏巧克力博物馆。下了旅游公司的大巴车,就看见好多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完了出来,十分热闹。博物馆外面的环境十分优雅,下车就可看到迎面醒目的广告牌——赫氏巧克力世界,花树丛中还立着六块各色各样的广告牌,诸如“赫氏巧克力之旅”“赫氏工厂的产品”“逼真的大3D展示”等等。  进博物馆以后先是观看赫氏的有关介绍,然后坐上了游览车
一项来自美国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具有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的习惯。  美国全国保险公司上个月通过对1503 名美国开车者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在16到30岁年龄层的美国手机用户当中,40%承认在开车时有打手机和发送短信的习惯。  调查人员说,当前的社交和职业常规是,没有马上对来电或电子邮件做出回应,那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因此,开车时分心的行为是常有的事。  据美国交通部公路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
2018年比利时科学家在卫星数据的帮助下,建立了全球氨地图,揭示了全球各地氨排放的热点地区。据2018年最新研究,全球空氣可吸入颗粒(霾)中绝大部分组成部分是硝酸铵,而其中的氨主要来自化肥和动物粪便,同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也是部分来源。  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氨一旦进入大气很容易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铵等二次污染物。由于这些硝酸铵颗粒非常小,往往不到2.5微米,因此它们在空气中
满天的雾霭,灰白色的雾霭,时而遮天蔽日,令人压抑,时而不安地翻卷,露出隐隐的天际。迷雾之中有多少真相被遮蔽在历史的深处?  一座铁路桥上,逃难的波兰人拥挤着匆匆赶路,德国人的炮弹追逼着他们。不料桥的另一端也出现了逃难者,“苏联人打过来了”,“华沙不存在了”。这些惊慌失措、恐惧万分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必须要逃却又无路可逃。波兰历史影片《卡廷惨案》以极富象征意义的开头,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灾多难的波
岛田雅彦被誉為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旗手”,是日本纯文学界有名的“儿童派”作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另类”作家,因為长相俊朗,风度儒雅,有着“文坛王子”的美誉。  1961年岛田雅彦出生于东京,父亲是共产党系的机关报记者。1965年举家移居神奈川县川崎市,他自幼兴趣广泛,曾经迷恋绘画,后来改迷写小说的快感。大学时正逢美苏冷战,岛田雅彦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同龄人对美国马首是瞻疯狂学英语,而
记忆有温度吗?过去未曾想过。但当我读过蓬生同志的这本《泰晤士河上那座蓝桥》的《自序:远游无处不消魂》中的这段话:“走向远方的景致,不是简单世俗地用眼睛看看而已,最好要用身心去感受与触摸,这样,积淀在你灵魂深处的是鲜活生动、带着温度的记忆。”和读了这本书之后,始信记忆确实有温度,这本书正是一本“带着温度的记忆”的书。  蓬生,本名苗鹏生,江苏沭阳人,由于家乡老宅前有一条名叫六塘的河,故亦用过六塘人的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位于苏格兰东海岸入海口,雄踞于绵延的火山灰和岩石峭壁上,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的自然风景。它是苏格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交流枢纽。然而,爱丁堡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还是它的古老和沧桑。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铁血过去和恩怨故事,在两者征战、联姻的漫长历史中,爱丁堡总是扮演一个中心角色,爱丁堡人威武不屈的精神,象征了整个苏格兰追求
我和你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那一天,  永远铭记心中。  像语言  钟情于双唇。  像水  钟情于焦渴的喉咙。我们一见钟情,  像鸟儿钟情于天空。像大地,  与久盼的瑞雪  一见钟情  在初冬,  我和你  就这样一见钟情。我们一见钟情,  当我们对于善恶  还一无所知,  懵懵懂懂……  日历上的这个时刻,永远和我们  一见钟情。  译 谷羽  罗伯特·伊万诺维奇·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3
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在现今的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已经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璀璨的古巴比伦文明早在3000-40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一问题的解答。除此之外,世界上其它几大文明古国,诸如古埃及、中国和古希腊均各自发现并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理论原型。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这一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我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