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纳为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马歇尔
一、时空—思维活动的舞台
有一首歌叫长江之歌,久唱不衰。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其歌词写得也好。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
歌词共两段,词作者的思维穿越空间走廊和时间隧道,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角度把长江的风貌写得淋漓尽致,对长江的深情唱得荡气回肠。歌词就这两段,够了。如果再写出第三段,恐怕就是画蛇添足。我猜想,词作者一定学过物理学。
由物理学可知,欲描写物体的运动规律,只要求出其所处空间位置(x、y、z)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即可。也就是说,把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以空间和时间为着眼点,既考虑目前所处位置,还要考虑随时间的变化引起的位置变化。只谈论空间的变化,而不涉及对应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
例如,前几年在股市上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股评:“XX科技”的股票,目前价位在20元附近,因其业绩好,成长性高,有望可成为中国股市另一支百元股票,但不说什么时候升到100元。这种蹩脚的股评,无异于在引诱股民进入圈套。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变化,就发生在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坐标系统中。
因此,我们在进行思维时,一要在空间内左顾右盼,二要沿时间前思后想,去研究问题,判断事物。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符合现实,还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一件事情,其发展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又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因此,对该事件的研究,要从横向看诸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对此事的判断,还要从纵向看这些因素如何随空间和时间进行改变,经改变的因素又是如何对此事发生作用,以前的结论后来会产生什麽变化。有人辛辛苦苦判断屡屡失误,从思维方式上找判断失误的原因,却不明白影响决策的诸多因素,会因时过境迁发生变化。
例如,在对投资项目做决策时,只对近期影响可行性的各因素做论证,就认为可行。出于对市场热点的追逐,仓促拍板上马。一旦项目建成投产,投资热点又转换,当初认为可行的诸因素翻脸不认人,导致项目失败。这种案例,至今仍屡见不鲜。
要想避免认识出现偏差,必须把思考的问题,放到由空间和时间搭建的T型舞台上,象观看时装模特表演那样,来回审视掂量。
二、换位思考和动态思维
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判断。苏东坡登庐山,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到底啥样?他恍然大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先生的庐山之行,也揭示出同样的道理:要想认清事物的真相,不能囿于己见,而要跳出个人圈子,多角度去观察思考。用句流行的话,就是要转换空间,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有利于沟通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当人与人之间发生分歧时,双方各自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则沟通的平台就可搭建起来,心平气和地交流,从而取得共识。对于与自己交手的一方,设身处地揣摸他会怎么想,知己知彼,就能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换位思考,是在拓展思维空间,按全方位,多参照系的方式完成对一件事从片面到全面,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换位思考的结果,不仅开扩了自己的心胸,而且还会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
民间流行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说,仅管前后都是30年,但在时间长河的每一段中,时间所承载的事物的份量大不相同。因此,对同一件事情,放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去分析,就会做出迥异的结论,也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因此看问题,不能原地踏步,拘泥一时,要把它抛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去经受时光波浪的拍打,让它原形毕露,从而胸有成竹,应对自如。这就是动态思维。
动态思维,有助于人们应对顺境和逆境。得志时,人们会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善待他人;失意时,处惊不变,不怨天忧人,从眼前的困难和危机中发现成功的机会。
动态思维,有助于提高认识的前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把握住人生难得的机遇。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中外诗人转换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给世人留下的千古绝唱。
三、时空转换,发现价值
凡物皆有价值,而且价值具有多样性,既有显现的价值,又有
隐含的价值。具体到某物,其价值的表现:使用价值、商业价值、收藏价值等,随该物所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而进行转换。今天视为国家级文物的器皿,若干年前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品。这件东西当时只有使用价值,今天从地里发掘出来,尽管仍完好无损,但人们更看重的是其文物考古价值。许多集邮家,今天乐此不疲地收藏用过的和新发行的邮票,或可企盼若干年后凸现的邮票文物价值。
因此,在评价某件东西的价值时,一方面要立足于今天,把它放到不同的地方去研究,发现因场所改变其价值会出现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该物还会显现的其他价值。总之,把所研究的东西放到空间与时间的坐标体系中挪来挪去,就可以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象走马灯似地轮番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做,会为决策提供多种选择和优化的方案。
就个人而言,其价值因时空转变而发生变化。人生百年,每个年龄段,他都会有一个最佳的价值。他要是能够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找到能够体现他的时机和岗位,可以说,他这个人,已毕其能于一生。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先生说得好:“在时间与环境的变动中,随时将自己的专长组合出最佳价值。这就是生意,这也是人生。”
有人说,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废料”。只要把它们放到正确的地方,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老树疙瘩变成了根雕艺术品,课堂上教书平平的老师,到科学院成了著名数学家。“人挪活,树挪死”。对于善于把握事物价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转换的人来说,世界遍地是资源,未来时时有希望。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
1974年,美国纽约市政府招标清理给自由神像翻新而扔下的废料,但无人问津。有个犹太商人闻之,却满口应承。当地许多运输公司的老板暗自发笑,以为此举实属愚蠢,是桩赔钱的生意。因为纽约州对垃圾处理的立法很严格,弄不好,会吃官司。但是,这个商人有自己的见识。他从别人视为垃圾的东西中,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他组织工人对废料分类和再加工。废铜,经熔化后铸成若干小自由神像,水泥块和木块,加工成神像底座;废铝和废铅,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这些废料,全变成畅销的旅游纪念品。从自由神像身上清扫下来的灰尘和鸟粪,是优质的肥料,经包装后卖给花店。经他这么运作,把世人认为会赔钱处理的废料,变成了哗哗作响的350万美金。
市场的商机,总是偏爱那些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说,这个犹太老板,正是属于这类人。
但是,从发现价值到实现价值还有一个投入的过程。深埋在地下的古代用品,其考古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考古学家实地发掘、修复整理;集邮家收藏邮票,要花银子去买;那个犹太商人把清理的垃圾变成旅游纪念品和花肥,必须投入财力和精力。可见,要使创新思维开花结果,还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比较。其实,创新思维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价值随时空转换的规律,就是其一。
四、时间和空间可以互相转换
时间和空间都是宝贵的资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就是说,可以丢掉部分空间以换取一段时间;或是牺牲一段时间去换取某一部分空间。
兵法上的“金蝉脱壳”之计,就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应用。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12日,国民党胡宗南率20万大军、100多架飞机进攻延安,企图消灭党中央。当时我方留在陕北的兵力只有3万。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毛主席化名李德胜带领中央机关,在胡宗南眼皮下兜圈子。延安,成了套在胡宗南头上的绞索,动弹不得。毛主席用换来的一年时间,调兵遣将,赶走胡宗南,在第二年的4月18日,延安又弃而复得。从此,人民解放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的阶段。
“引而不发”、“围而不歼”、“欲擒故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也带有以时间换空间的意味。
以北平和平解放为例。解放军大兵压境,一方面截断傅作义西退和出海南逃的去路,并在新保安、张家口,消灭了他的嫡系部队;另一方面用重兵把北平团团围住,不急于攻城夺地。党中央希望和平解决,以保全北平文化古城。傅作义也不愿成为毁灭北平的历史罪人,希望自己的部下有个出路,只有走和平解决这条路。但是,必须给时间,以围促变。解放军攻克天津后,傅作义走投无路,最终接受和谈条件。
时间和空间互换其他的案例,还可以在股市中找到。在股票炒作上,有这么一说:“k线图上,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它是指,庄家为低成本吸筹,拼命打压股价,让股价长时间在其设定的低位上下晃动。经不住恐吓,耐不了寂寞的股民们,纷纷割肉一走了之。庄家待其筹码收足,自编或借用某个题材,迅速拉高股价,吸引买盘跟风,从而达到在高位出货的目的。此种说法的实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的运用。商场如战场。如果是这样的话,善于应用时间和空间互换的技巧,则可以在商战中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时间与空间互换,要换得恰到好处,有利可图。以时间换空间,时间没有给够,会欲速则不达。给多了,不是因时间的机会成本太大而得不偿失,就是因夜长梦多,徒生变数会坐失良机;以空间换时间,空间没有给足,所需时间换不到,会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全盘皆输。给多了,浪费资源,加大收复的难度。总之,必须把握好互换对价,才能使时间和空间互换奏效。
五、穿越时空要按章法
人们生活在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四维坐标系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思维活动的范围,对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不能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为了使我们做人做事不至于四面碰壁,举步维艰,我们的思维活动,必须有章法:一是思维可穿越的时空范围,要因人因事而不同;二是思维活动还应该符合与所思对象相关学科的原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间万物,其生存空间和生命周期各不相同。我们针对某物的思维活动,只能在它所拥有的空间和时间中去进行,把一件事尽量想得周密,想得全面,想得透彻些。不按事物发展规律,超越给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思维活动,就会使人摆不正位置,做出有失身份、不合时宜的事情,为环境和时代所不容。
在大跃进年代,有一句诗一般的口号:“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曾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随之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所幸,党中央及时予以制止。但这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教训,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
足球赛的规则有越位犯规一说,就是指进攻方队员站到了他当时不该站的位置。
按照章法让思维穿越时空,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恰恰相反,是科学的、理性的,据此思维指导行为,才能因地制宜,顺乎潮流。
六、结束语
本文的观点,源自对下面一组数学公式的思考和演绎。
V=F(K1,K2,……Kn)⑴
Ki=fi(x,y,z,t)(i,从1到n) ⑵
A1≤x≤A2,B1≤y≤B2, C1≤z≤C2⑶
T1≤t≤T2⑷
⒈由⑴式可知,某物的特征V是多因素K1、K2……Kn的函数,而每个因素Ki,又是空间坐标x、y、z和时间t的函数。这在数学上,是个泛函问题。因此,事物的特征V,最终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由此导出事物的特征会随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的结论。
⒉由于时空变量可以在其区间内选择不同的数值,因此事物特征V,会随时空转换呈现多样性。于是提出要换位思考和动态思维。
⒊如果把⑴式中的V定义为某物的价值,就可以从⑴和⑵式中发现,事物的价值也是随时空变化而发生转换。
⒋如果把某项措施要实现的目标值V,定为一个常数,则可以通过调整空间坐标和时间t的大小,此消彼长,加以确保。由此,派生出时空互换的道理。
⒌由⑶和⑷式可知,函数V=F(K1,K2……Kn)的函数定义域或有效区间为:A1—A2(△A),B1—B2(△B),C1—C2(△C),T1—T2(△T)。即,事物的生存空间由△A、△B、△C组成;生命周期为△T。因此在研究某个问题时,一方面要符合与该问题相关的V和K1,K2……Kn之间的函数关系F;另一方面,时空变量不能超越该函数F固有的有效区间。这两条,就是思维穿越时空的章法。
数学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反复论述的哲理,竟然用一组数学公式就概括完毕。可见跨学科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思维活动。无论我们的专业背景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掌握的知识升华为智慧--方法论。某些知识,可能因时过境迁而贬值,失效,但承载知识的方法论却象金子一样,永远闪光。现在提倡人们应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方法论,则是打开新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科跨越的桥梁。本文由一组数学公式出发,漫步文理而引伸出的时空转换的思维方式,是笔者探讨方法论的一次尝试。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马歇尔
一、时空—思维活动的舞台
有一首歌叫长江之歌,久唱不衰。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其歌词写得也好。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
歌词共两段,词作者的思维穿越空间走廊和时间隧道,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角度把长江的风貌写得淋漓尽致,对长江的深情唱得荡气回肠。歌词就这两段,够了。如果再写出第三段,恐怕就是画蛇添足。我猜想,词作者一定学过物理学。
由物理学可知,欲描写物体的运动规律,只要求出其所处空间位置(x、y、z)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即可。也就是说,把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以空间和时间为着眼点,既考虑目前所处位置,还要考虑随时间的变化引起的位置变化。只谈论空间的变化,而不涉及对应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
例如,前几年在股市上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股评:“XX科技”的股票,目前价位在20元附近,因其业绩好,成长性高,有望可成为中国股市另一支百元股票,但不说什么时候升到100元。这种蹩脚的股评,无异于在引诱股民进入圈套。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变化,就发生在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坐标系统中。
因此,我们在进行思维时,一要在空间内左顾右盼,二要沿时间前思后想,去研究问题,判断事物。这样得出的结论,不仅符合现实,还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一件事情,其发展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又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因此,对该事件的研究,要从横向看诸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对此事的判断,还要从纵向看这些因素如何随空间和时间进行改变,经改变的因素又是如何对此事发生作用,以前的结论后来会产生什麽变化。有人辛辛苦苦判断屡屡失误,从思维方式上找判断失误的原因,却不明白影响决策的诸多因素,会因时过境迁发生变化。
例如,在对投资项目做决策时,只对近期影响可行性的各因素做论证,就认为可行。出于对市场热点的追逐,仓促拍板上马。一旦项目建成投产,投资热点又转换,当初认为可行的诸因素翻脸不认人,导致项目失败。这种案例,至今仍屡见不鲜。
要想避免认识出现偏差,必须把思考的问题,放到由空间和时间搭建的T型舞台上,象观看时装模特表演那样,来回审视掂量。
二、换位思考和动态思维
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判断。苏东坡登庐山,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到底啥样?他恍然大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先生的庐山之行,也揭示出同样的道理:要想认清事物的真相,不能囿于己见,而要跳出个人圈子,多角度去观察思考。用句流行的话,就是要转换空间,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有利于沟通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当人与人之间发生分歧时,双方各自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则沟通的平台就可搭建起来,心平气和地交流,从而取得共识。对于与自己交手的一方,设身处地揣摸他会怎么想,知己知彼,就能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换位思考,是在拓展思维空间,按全方位,多参照系的方式完成对一件事从片面到全面,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换位思考的结果,不仅开扩了自己的心胸,而且还会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
民间流行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说,仅管前后都是30年,但在时间长河的每一段中,时间所承载的事物的份量大不相同。因此,对同一件事情,放到不同的历史阶段去分析,就会做出迥异的结论,也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也。”因此看问题,不能原地踏步,拘泥一时,要把它抛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去经受时光波浪的拍打,让它原形毕露,从而胸有成竹,应对自如。这就是动态思维。
动态思维,有助于人们应对顺境和逆境。得志时,人们会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善待他人;失意时,处惊不变,不怨天忧人,从眼前的困难和危机中发现成功的机会。
动态思维,有助于提高认识的前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把握住人生难得的机遇。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中外诗人转换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给世人留下的千古绝唱。
三、时空转换,发现价值
凡物皆有价值,而且价值具有多样性,既有显现的价值,又有
隐含的价值。具体到某物,其价值的表现:使用价值、商业价值、收藏价值等,随该物所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而进行转换。今天视为国家级文物的器皿,若干年前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品。这件东西当时只有使用价值,今天从地里发掘出来,尽管仍完好无损,但人们更看重的是其文物考古价值。许多集邮家,今天乐此不疲地收藏用过的和新发行的邮票,或可企盼若干年后凸现的邮票文物价值。
因此,在评价某件东西的价值时,一方面要立足于今天,把它放到不同的地方去研究,发现因场所改变其价值会出现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该物还会显现的其他价值。总之,把所研究的东西放到空间与时间的坐标体系中挪来挪去,就可以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象走马灯似地轮番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做,会为决策提供多种选择和优化的方案。
就个人而言,其价值因时空转变而发生变化。人生百年,每个年龄段,他都会有一个最佳的价值。他要是能够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找到能够体现他的时机和岗位,可以说,他这个人,已毕其能于一生。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先生说得好:“在时间与环境的变动中,随时将自己的专长组合出最佳价值。这就是生意,这也是人生。”
有人说,庸才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废料”。只要把它们放到正确的地方,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老树疙瘩变成了根雕艺术品,课堂上教书平平的老师,到科学院成了著名数学家。“人挪活,树挪死”。对于善于把握事物价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转换的人来说,世界遍地是资源,未来时时有希望。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故事:
1974年,美国纽约市政府招标清理给自由神像翻新而扔下的废料,但无人问津。有个犹太商人闻之,却满口应承。当地许多运输公司的老板暗自发笑,以为此举实属愚蠢,是桩赔钱的生意。因为纽约州对垃圾处理的立法很严格,弄不好,会吃官司。但是,这个商人有自己的见识。他从别人视为垃圾的东西中,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他组织工人对废料分类和再加工。废铜,经熔化后铸成若干小自由神像,水泥块和木块,加工成神像底座;废铝和废铅,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这些废料,全变成畅销的旅游纪念品。从自由神像身上清扫下来的灰尘和鸟粪,是优质的肥料,经包装后卖给花店。经他这么运作,把世人认为会赔钱处理的废料,变成了哗哗作响的350万美金。
市场的商机,总是偏爱那些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说,这个犹太老板,正是属于这类人。
但是,从发现价值到实现价值还有一个投入的过程。深埋在地下的古代用品,其考古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考古学家实地发掘、修复整理;集邮家收藏邮票,要花银子去买;那个犹太商人把清理的垃圾变成旅游纪念品和花肥,必须投入财力和精力。可见,要使创新思维开花结果,还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比较。其实,创新思维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价值随时空转换的规律,就是其一。
四、时间和空间可以互相转换
时间和空间都是宝贵的资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就是说,可以丢掉部分空间以换取一段时间;或是牺牲一段时间去换取某一部分空间。
兵法上的“金蝉脱壳”之计,就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应用。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3月12日,国民党胡宗南率20万大军、100多架飞机进攻延安,企图消灭党中央。当时我方留在陕北的兵力只有3万。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毛主席化名李德胜带领中央机关,在胡宗南眼皮下兜圈子。延安,成了套在胡宗南头上的绞索,动弹不得。毛主席用换来的一年时间,调兵遣将,赶走胡宗南,在第二年的4月18日,延安又弃而复得。从此,人民解放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的阶段。
“引而不发”、“围而不歼”、“欲擒故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也带有以时间换空间的意味。
以北平和平解放为例。解放军大兵压境,一方面截断傅作义西退和出海南逃的去路,并在新保安、张家口,消灭了他的嫡系部队;另一方面用重兵把北平团团围住,不急于攻城夺地。党中央希望和平解决,以保全北平文化古城。傅作义也不愿成为毁灭北平的历史罪人,希望自己的部下有个出路,只有走和平解决这条路。但是,必须给时间,以围促变。解放军攻克天津后,傅作义走投无路,最终接受和谈条件。
时间和空间互换其他的案例,还可以在股市中找到。在股票炒作上,有这么一说:“k线图上,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它是指,庄家为低成本吸筹,拼命打压股价,让股价长时间在其设定的低位上下晃动。经不住恐吓,耐不了寂寞的股民们,纷纷割肉一走了之。庄家待其筹码收足,自编或借用某个题材,迅速拉高股价,吸引买盘跟风,从而达到在高位出货的目的。此种说法的实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的运用。商场如战场。如果是这样的话,善于应用时间和空间互换的技巧,则可以在商战中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时间与空间互换,要换得恰到好处,有利可图。以时间换空间,时间没有给够,会欲速则不达。给多了,不是因时间的机会成本太大而得不偿失,就是因夜长梦多,徒生变数会坐失良机;以空间换时间,空间没有给足,所需时间换不到,会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全盘皆输。给多了,浪费资源,加大收复的难度。总之,必须把握好互换对价,才能使时间和空间互换奏效。
五、穿越时空要按章法
人们生活在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四维坐标系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思维活动的范围,对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不能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为了使我们做人做事不至于四面碰壁,举步维艰,我们的思维活动,必须有章法:一是思维可穿越的时空范围,要因人因事而不同;二是思维活动还应该符合与所思对象相关学科的原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间万物,其生存空间和生命周期各不相同。我们针对某物的思维活动,只能在它所拥有的空间和时间中去进行,把一件事尽量想得周密,想得全面,想得透彻些。不按事物发展规律,超越给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思维活动,就会使人摆不正位置,做出有失身份、不合时宜的事情,为环境和时代所不容。
在大跃进年代,有一句诗一般的口号:“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曾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随之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所幸,党中央及时予以制止。但这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教训,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
足球赛的规则有越位犯规一说,就是指进攻方队员站到了他当时不该站的位置。
按照章法让思维穿越时空,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恰恰相反,是科学的、理性的,据此思维指导行为,才能因地制宜,顺乎潮流。
六、结束语
本文的观点,源自对下面一组数学公式的思考和演绎。
V=F(K1,K2,……Kn)⑴
Ki=fi(x,y,z,t)(i,从1到n) ⑵
A1≤x≤A2,B1≤y≤B2, C1≤z≤C2⑶
T1≤t≤T2⑷
⒈由⑴式可知,某物的特征V是多因素K1、K2……Kn的函数,而每个因素Ki,又是空间坐标x、y、z和时间t的函数。这在数学上,是个泛函问题。因此,事物的特征V,最终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由此导出事物的特征会随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的结论。
⒉由于时空变量可以在其区间内选择不同的数值,因此事物特征V,会随时空转换呈现多样性。于是提出要换位思考和动态思维。
⒊如果把⑴式中的V定义为某物的价值,就可以从⑴和⑵式中发现,事物的价值也是随时空变化而发生转换。
⒋如果把某项措施要实现的目标值V,定为一个常数,则可以通过调整空间坐标和时间t的大小,此消彼长,加以确保。由此,派生出时空互换的道理。
⒌由⑶和⑷式可知,函数V=F(K1,K2……Kn)的函数定义域或有效区间为:A1—A2(△A),B1—B2(△B),C1—C2(△C),T1—T2(△T)。即,事物的生存空间由△A、△B、△C组成;生命周期为△T。因此在研究某个问题时,一方面要符合与该问题相关的V和K1,K2……Kn之间的函数关系F;另一方面,时空变量不能超越该函数F固有的有效区间。这两条,就是思维穿越时空的章法。
数学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反复论述的哲理,竟然用一组数学公式就概括完毕。可见跨学科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思维活动。无论我们的专业背景是文科还是理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掌握的知识升华为智慧--方法论。某些知识,可能因时过境迁而贬值,失效,但承载知识的方法论却象金子一样,永远闪光。现在提倡人们应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方法论,则是打开新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科跨越的桥梁。本文由一组数学公式出发,漫步文理而引伸出的时空转换的思维方式,是笔者探讨方法论的一次尝试。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