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片区是国家率先启动的扶贫攻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本文重点从金融财税政策支持的角度对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71个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实施以来,片区内扶贫开发金融财税各项政策落实情况良好,成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扶贫攻坚纵深推进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關键词】金融财税 武陵山 扶贫开发
一、武陵山连片地区经济金融基本情况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规定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同年,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湖南37个县市区、重庆7个县区、贵州16个县市(以下简称“71个片区县”)。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不仅是国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的创新举措,也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
(一)经济基础概况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该片区71个县市,3602.2万人口,占四省人口总数的13.3%;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42.5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财政收入772.6亿元,同比增长26.9%。
(二)金融发展情况
71个片区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06家,2998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3.9万人。截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26.6亿元,比年初新增597.7亿元;贷款余额3782.4亿元,比年初新增387.1亿元,存贷比为54.6%,较2011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二、扶贫开发金融财税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一)金融服务基础环境建设不断完善
1.片区金融机构不断健全。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共设立村镇银行20家、小额贷款公司102家。6月末,20家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已达56.9亿元,共支持了510余家涉农企业、163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健全。通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片区农村普惠金融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新增金融机构乡镇网点187个,消除金融空白乡镇154个,98.7%的乡镇均设有金融机构网点,较2011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其中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片区县均实现了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
3.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实现“助农取款村村通”的行政村达21426个,占比94.3%,较2011年提高了73.2个百分点;71个片区县农村地区共布放POS27135台,2011年来新增17087台;ATM2196台,2011年来新增1133台。通过持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足不出村”获取普惠金融服务的目标。
(二)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增强
1.运用多种信贷政策引导。四省市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片区的信贷投入。2013年,71个片区县共有24家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执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有43家法人机构获得了支农再贷款支持,共发放支农再贷款109.3亿元。
2.推广各种扶贫信贷品种。片区人民银行充分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创业就业贷款、民贸民品贷款等政策性信贷品种,大力宣传各类扶持性政策,同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跟踪督促贴息资金下达落实,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支持。如,2013年,71个片区县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4.85亿元,民品民贸贷款190.6亿元,累计贴息达4.7亿元。
3.加大片区内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各项贷款余额3782.4亿元,比年初新增387.1亿元,同比增长19.8%,存贷比为54.6%,存贷比较2011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改善
1.拓宽片区内农村地区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物范围,2014年上半年,71个片区县“两权”抵押贷款余额达324.3亿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为5.9亿元。如湖南邵阳绥宁县寨市镇36户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竹桥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林农分别凭林权证向信用社办理抵押贷款600万元,种植油茶950亩。
2.创新贫困县金融服务方式。如湖北恩施州中支通过开展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指导巴东县支行开展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在利川市创新四大信贷板块(返乡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红色信贷、商户联保及小微客户贷款),搭建“创业促就业”平台支持当地居民创业就业。
3.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特征创新信贷产品。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各涉农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开展的信贷品种达168种。如建设银行怀化市分行在会同、芷江县等开办“助保贷”业务,由政府财政首批出资500万元铺底风险补偿金,共为县域9个涉农项目提供了2370万元的信贷支持。
(四)金融配套服务协同推进
1.建立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为加大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由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牵头建立了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加强片区联动,促进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协作,推动片区金融扶贫开发的有关工作,提升片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2.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片区人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征集农户信息,完善农户、农村个体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档案,探索建立适合地方特点的农户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农户信用档案数为327.1万户,评定信用农户909.7万户。
3.扩大农村保险业务规模。在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71个片区县的农业保险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共有保险机构家285家,从业人员9430人,2014年上半年农业保险金额13.2亿元,同比增长33.7%,农业保险理赔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26.9%,较好地发挥了保障功能。
(五)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
1.对片区内金融机构实施财政奖补和税收减免。一是落实贫困地区税收减免政策,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应纳税所得额按收入总额90%计,2013年,71个片区县共减免涉农金融机构税金1.9亿元;二是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2013年,71个片区县政府财政共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奖励10797万元。
2.不断增加对片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资金。2013年,71个片区县获得各级转移支付975.6亿元,同比增加147.2亿元;获得专项扶贫资金57.2亿元,同比增加11.9亿元,充分体现了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开发的力度。
3.对符合规定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对片区县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并符合环保、节能等条件的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政策。片区有国家鼓励产业类企业9974家,其中4115家享受减按15%企业所得税政策,减税金额1.23亿元;符合“三免三减半”条件的企业有92家,减税金额1423万元。
三、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支持措施不完善,金融支持功能不强
一是片区内基础建设滞后。调查发现,尽管各县在扶贫开发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村推进、帮扶工程、扶贫搬迁等;但总体来看,由于片区县的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农村水利等多项基础建设滞后,金融支持难以进入扶贫攻坚深水区。
二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扶贫资金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资金投向以改善困难农户基本生活为主,投入方式多为到村到户到人,“输血性”强,“造血性”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力不强,无法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三是激励引导信贷投放的政策未落实。如按照财政部《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县级财政应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但湖南、重庆有部分片区县未及时落实。
(二)片区内金融服务功能不健全,金融资源配置不足
一是部分银行机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除少数银行在乡镇有机构外,大部分银行在乡镇没有网点,如湖南37个片区县中,78.6%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网点。
二是县域信贷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由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政策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文件中,比较宏观,缺乏明确的融资总量、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同時,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客户上,对贫困地区“三农”、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以片区内湖北某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2014年1至4月仅发放小额贷款1345笔,较上年同期减少515笔,降幅38.3%;累计金额4403万元,仅占该行累放贷款总额的6.0%。
(三)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信贷支持乏力
新一轮扶贫开发项目将会显著增加片区内资金需求,给片区资金供需带来严峻考验;而片区内县域融资渠道单一,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的34个县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缺口大,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怀化市为例,“十二五”期间,该市纳入片区扶贫攻坚重点项目824个,总投资5552亿元,其中需要各主体单位融资的约占四分之一,年均融资需求达280亿元,扶贫开发融资缺口更大,扶贫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四)信贷扶贫产品较少,信贷扶贫效果不佳
一是扶贫信贷品种少,长期以来,信贷扶贫品种仅有扶贫贴息贷款以及专项用于民族地区的民品民贸贷款;而且扶贫贴息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偏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周期和一些中小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是扶贫贴息贷款缺少针对银行的补偿和奖励,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甚至还降低了承贷银行的利润,因此,金融机构办理贴息贷款的动力不足。如湖南怀化市近三年的农户个人扶贫贴息贷款一直处于“零发放”状态。
三是财政贴息资金难以全额落实。贴息资金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按比例配套发放,但实践中市、县政府因财力不足,往往无力配套。如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片区内湖南某市促进就业的小额贴息贷款,就因县级贴息资金不能到位而暂停。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议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所有企业均能享受西部开发“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所有符合条件企业实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引进企业落户片区,壮大片区经济实力。二是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民贸利差补贴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武陵山地区特色产业、弱势群体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三是建议加大和完善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投放、涉农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增量资金奖励等办法的考核,结合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二)多元化增加农村金融机构
一是建议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金融主体,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主体。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现有的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恢复或新设立在县及以下的分支机构。
(三)提高扶贫信贷效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运作机制,提高特困地区的贷款额度和期限,提高贫困户融资满足率;提高武陵山片区民族贷款优惠利率补贴力度,提升贴息利率标准,在现有贴息2.88%的基础上提高额度。二是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加大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力度。各金融机构上级行(社)要适当下放基层金融机构授信自主权,鼓励分支行开拓思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同时建立武陵山片区信贷投放单独考核制度和尽职免责制度。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片区金融生态环境
继续在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推广信用村、镇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协调政府有关部门配合银行采取经济、行政以及司法等手段对拖欠贷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制裁,防止银行债权悬空。
(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鼓励分支行在用好现有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加强与财政、保险、担保等部门合作,大力开展信贷担保抵押品的创新,满足扶贫开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积极推广融资租赁、仓单质押、货权质押等创新业务,并将企业法人和股东的个人财产纳入抵押担保范围,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作者简介:刘瀛洲,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经济师,硕士。
【關键词】金融财税 武陵山 扶贫开发
一、武陵山连片地区经济金融基本情况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规定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主战场;同年,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湖南37个县市区、重庆7个县区、贵州16个县市(以下简称“71个片区县”)。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不仅是国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的创新举措,也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
(一)经济基础概况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该片区71个县市,3602.2万人口,占四省人口总数的13.3%;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42.5亿元,同比增长11.6%;实现财政收入772.6亿元,同比增长26.9%。
(二)金融发展情况
71个片区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06家,2998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3.9万人。截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26.6亿元,比年初新增597.7亿元;贷款余额3782.4亿元,比年初新增387.1亿元,存贷比为54.6%,较2011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二、扶贫开发金融财税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一)金融服务基础环境建设不断完善
1.片区金融机构不断健全。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共设立村镇银行20家、小额贷款公司102家。6月末,20家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已达56.9亿元,共支持了510余家涉农企业、163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健全。通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片区农村普惠金融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11年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新增金融机构乡镇网点187个,消除金融空白乡镇154个,98.7%的乡镇均设有金融机构网点,较2011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其中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片区县均实现了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
3.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实现“助农取款村村通”的行政村达21426个,占比94.3%,较2011年提高了73.2个百分点;71个片区县农村地区共布放POS27135台,2011年来新增17087台;ATM2196台,2011年来新增1133台。通过持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足不出村”获取普惠金融服务的目标。
(二)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增强
1.运用多种信贷政策引导。四省市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片区的信贷投入。2013年,71个片区县共有24家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执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有43家法人机构获得了支农再贷款支持,共发放支农再贷款109.3亿元。
2.推广各种扶贫信贷品种。片区人民银行充分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创业就业贷款、民贸民品贷款等政策性信贷品种,大力宣传各类扶持性政策,同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跟踪督促贴息资金下达落实,调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支持。如,2013年,71个片区县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4.85亿元,民品民贸贷款190.6亿元,累计贴息达4.7亿元。
3.加大片区内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14年6月,71个片区县各项贷款余额3782.4亿元,比年初新增387.1亿元,同比增长19.8%,存贷比为54.6%,存贷比较2011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持续改善
1.拓宽片区内农村地区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等“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物范围,2014年上半年,71个片区县“两权”抵押贷款余额达324.3亿元,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为5.9亿元。如湖南邵阳绥宁县寨市镇36户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竹桥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的林农分别凭林权证向信用社办理抵押贷款600万元,种植油茶950亩。
2.创新贫困县金融服务方式。如湖北恩施州中支通过开展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指导巴东县支行开展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在利川市创新四大信贷板块(返乡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红色信贷、商户联保及小微客户贷款),搭建“创业促就业”平台支持当地居民创业就业。
3.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特征创新信贷产品。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各涉农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开展的信贷品种达168种。如建设银行怀化市分行在会同、芷江县等开办“助保贷”业务,由政府财政首批出资500万元铺底风险补偿金,共为县域9个涉农项目提供了2370万元的信贷支持。
(四)金融配套服务协同推进
1.建立片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为加大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由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牵头建立了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加强片区联动,促进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协作,推动片区金融扶贫开发的有关工作,提升片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2.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片区人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征集农户信息,完善农户、农村个体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记录,建立信用档案,探索建立适合地方特点的农户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截至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农户信用档案数为327.1万户,评定信用农户909.7万户。
3.扩大农村保险业务规模。在各部门的共同推动下,71个片区县的农业保险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2014年6月末,71个片区县共有保险机构家285家,从业人员9430人,2014年上半年农业保险金额13.2亿元,同比增长33.7%,农业保险理赔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26.9%,较好地发挥了保障功能。
(五)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
1.对片区内金融机构实施财政奖补和税收减免。一是落实贫困地区税收减免政策,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应纳税所得额按收入总额90%计,2013年,71个片区县共减免涉农金融机构税金1.9亿元;二是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2013年,71个片区县政府财政共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奖励10797万元。
2.不断增加对片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资金。2013年,71个片区县获得各级转移支付975.6亿元,同比增加147.2亿元;获得专项扶贫资金57.2亿元,同比增加11.9亿元,充分体现了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开发的力度。
3.对符合规定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对片区县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并符合环保、节能等条件的企业,实施“三免三减半”政策。片区有国家鼓励产业类企业9974家,其中4115家享受减按15%企业所得税政策,减税金额1.23亿元;符合“三免三减半”条件的企业有92家,减税金额1423万元。
三、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支持措施不完善,金融支持功能不强
一是片区内基础建设滞后。调查发现,尽管各县在扶贫开发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村推进、帮扶工程、扶贫搬迁等;但总体来看,由于片区县的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农村水利等多项基础建设滞后,金融支持难以进入扶贫攻坚深水区。
二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扶贫资金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等多个部门,资金投向以改善困难农户基本生活为主,投入方式多为到村到户到人,“输血性”强,“造血性”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力不强,无法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三是激励引导信贷投放的政策未落实。如按照财政部《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县级财政应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但湖南、重庆有部分片区县未及时落实。
(二)片区内金融服务功能不健全,金融资源配置不足
一是部分银行机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除少数银行在乡镇有机构外,大部分银行在乡镇没有网点,如湖南37个片区县中,78.6%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网点。
二是县域信贷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由于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政策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文件中,比较宏观,缺乏明确的融资总量、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同時,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少数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客户上,对贫困地区“三农”、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以片区内湖北某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2014年1至4月仅发放小额贷款1345笔,较上年同期减少515笔,降幅38.3%;累计金额4403万元,仅占该行累放贷款总额的6.0%。
(三)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信贷支持乏力
新一轮扶贫开发项目将会显著增加片区内资金需求,给片区资金供需带来严峻考验;而片区内县域融资渠道单一,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的34个县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缺口大,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怀化市为例,“十二五”期间,该市纳入片区扶贫攻坚重点项目824个,总投资5552亿元,其中需要各主体单位融资的约占四分之一,年均融资需求达280亿元,扶贫开发融资缺口更大,扶贫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四)信贷扶贫产品较少,信贷扶贫效果不佳
一是扶贫信贷品种少,长期以来,信贷扶贫品种仅有扶贫贴息贷款以及专项用于民族地区的民品民贸贷款;而且扶贫贴息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偏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周期和一些中小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是扶贫贴息贷款缺少针对银行的补偿和奖励,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甚至还降低了承贷银行的利润,因此,金融机构办理贴息贷款的动力不足。如湖南怀化市近三年的农户个人扶贫贴息贷款一直处于“零发放”状态。
三是财政贴息资金难以全额落实。贴息资金由中央、省、市、县财政按比例配套发放,但实践中市、县政府因财力不足,往往无力配套。如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片区内湖南某市促进就业的小额贴息贷款,就因县级贴息资金不能到位而暂停。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议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所有企业均能享受西部开发“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对所有符合条件企业实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引进企业落户片区,壮大片区经济实力。二是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民贸利差补贴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武陵山地区特色产业、弱势群体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三是建议加大和完善对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投放、涉农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增量资金奖励等办法的考核,结合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结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二)多元化增加农村金融机构
一是建议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金融主体,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二是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主体。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现有的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恢复或新设立在县及以下的分支机构。
(三)提高扶贫信贷效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运作机制,提高特困地区的贷款额度和期限,提高贫困户融资满足率;提高武陵山片区民族贷款优惠利率补贴力度,提升贴息利率标准,在现有贴息2.88%的基础上提高额度。二是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加大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力度。各金融机构上级行(社)要适当下放基层金融机构授信自主权,鼓励分支行开拓思路,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同时建立武陵山片区信贷投放单独考核制度和尽职免责制度。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片区金融生态环境
继续在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推广信用村、镇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协调政府有关部门配合银行采取经济、行政以及司法等手段对拖欠贷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制裁,防止银行债权悬空。
(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鼓励分支行在用好现有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加强与财政、保险、担保等部门合作,大力开展信贷担保抵押品的创新,满足扶贫开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积极推广融资租赁、仓单质押、货权质押等创新业务,并将企业法人和股东的个人财产纳入抵押担保范围,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作者简介:刘瀛洲,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经济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