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yigyaoatc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经过这几年的课改,我的教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初中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并不是培养史学专家的。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学习,过分强调深入研究,过分强调历史的系统化,却不重视学习过程,于是当学生结束初中学习后,历史知识忘光了,等于白学了三年。因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这节课,前三十分钟我几乎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五分钟,又做了几道练习题。还剩十分钟,干什么呢?好吧,书后有活动建议:“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的时间里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我——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了。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和班主任老师感到惊喜。
  一个文弱的小女生,想象着自己在遥远的时代,如何被野兽追得到处逃窜,又如何在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猎杀了这头猛兽。这样的想象不正说明这名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吗?
  新颖独特并且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还有许多。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生在文学想象和与作文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给其他学科提供了练兵的机会。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此后,我在每一节课上都会尽量多地给他们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信任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评价方式上的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问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现在,我给他们的信任令他们格外珍惜。每节课上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都会很客观地审视,给自己公正地打分,然后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互评,或者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发表本组见解,全班给予评分。遇有自评过高的,我便让本人发表见解,只要有道理就不再更改他的自评分。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极大的信任下,都做到了公正甚至谦虚地自评,工工整整地把分数记在自己的档案袋中,留做期未总评。而个别学生曾有过组评或班评时故意给他人评低分的行为,在同学们自发的批评和帮助下得到了改正。
  正是信任,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质疑;也正是信任,使我更坚定了课程改革的信心。它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学起来达到了以往所想象不到的自觉、主动,在此,他们也尝到了以往所体验不到的成功感。整个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比以往也格外愿意学历史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几副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在新课程中,恰恰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的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表格形式的,有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历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课是学生们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活动课。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团”是第一节活动课,应该怎样上?没有答案。我将活动分为两部分:各组负责一件彩陶,讨论、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谜团;然后再自行设计一件陶器,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流。这两项安排看上去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比如关于“小口尖底瓶进入水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们在组内热烈讨论、想象,在全班发表意见时各执己见,纷纷要求上前面画图演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终于在课后做了实验后在第二节课中互相达成了统一。这不正验证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理论吗?
  经过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我觉得收获丰富、感受颇多。这种课程设计,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由主角变成了以引导为主的配角,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材、适应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其他文献
高中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了解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基础现状,对症下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此应做到:  一、注重集体备课  为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我们高三生物组进行了高效的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必须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期刊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教学要求。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达到学物理、用物理和爱物理的目的呢?  一、通过实验和联系生产生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
期刊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落实合作教学中的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准确评价以及科学总结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将合作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具有的优势  合作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初期是为了减少种族对立而促使不同种族的儿童为一个共同目标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主要渠道,它在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有限的几十分钟课堂时间和有限的教室这个空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学,这是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也可以说在教育基础相对薄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式 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审视现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有的恪守教材而教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地照本宣科,有的脱离教材而随意另选材料。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思想方法及课程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新课程又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
期刊
数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但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数学的奥妙与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笔者对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既要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上作深入的挖掘,又要在情感目标上作细致的思考,领会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问题考虑要全,内容理解要深,背景了解要宽;既要把握本节课内
期刊
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原意为:汲取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爱上数学,完全可以多用点“拿来主义”。  一、从故事中“拿来”  故事能以独特的情节,强烈地吸引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加法的交换律
期刊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虽说“浅易”,对学生而言却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引导学生充分地预习、充分地读,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还要注意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通句,即读通文句,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恰当  要通过读准字音,恰当而分明地读出节奏,达到初读要求——通文句,这是学生阅读的第一个目标和着手点。  音准上不拘泥于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