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堂价值的理想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巧妙地设置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上读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堂价值的理想体现,也是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从而激发起无穷的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巧妙地设置各种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让学生产生想读的冲动,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上读的效率与质量。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泛舟漓江中,踩着木筏沐着江风,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一位朗诵家来读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会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走上讲台朗读。
二、示范点拨,教孩子们会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点拨、读悟结合,教孩子们会读,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
1.示范引路放缓坡度。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范读既能正音,培养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感情,又直接传达出教师本人的态度与情感,其在读中流露出的鲜明的爱憎情绪可以强烈地影响学生,使师生达到情感共鸣。
听听老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或是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将文字所蕴涵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领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理解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2.读悟结合以声传情。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语调、语气的变化来支撑朗读,教师要提醒学生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读悟结合,读中有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先“意会”而后才能言传,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教师应该在此方面下足工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学生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难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教学时,我让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出这短短的一句话?”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突出了“大”字,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感悟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反复朗读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的,这样他们对此句理解得更深,更全面,朗读也到位了。
三、反复诵读,促学生多读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逐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共鸣。
“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教师不妨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反复地读,一遍遍地吟诵。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极大的推动。久而久之,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诗文内涵,还能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学生在经历多种形式的充分朗读后,烂熟于心,真正领略到春雨的美,从而点燃学生非凡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浓郁而确切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进来,让他们想读、会读、多读,让朗读点亮语文课堂,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责任编辑 王 芸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堂价值的理想体现,也是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从而激发起无穷的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巧妙地设置各种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让学生产生想读的冲动,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上读的效率与质量。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泛舟漓江中,踩着木筏沐着江风,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一位朗诵家来读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会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走上讲台朗读。
二、示范点拨,教孩子们会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点拨、读悟结合,教孩子们会读,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
1.示范引路放缓坡度。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师范读既能正音,培养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感情,又直接传达出教师本人的态度与情感,其在读中流露出的鲜明的爱憎情绪可以强烈地影响学生,使师生达到情感共鸣。
听听老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或是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将文字所蕴涵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领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理解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2.读悟结合以声传情。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语调、语气的变化来支撑朗读,教师要提醒学生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读悟结合,读中有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先“意会”而后才能言传,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教师应该在此方面下足工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学生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难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教学时,我让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出这短短的一句话?”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突出了“大”字,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感悟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反复朗读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的,这样他们对此句理解得更深,更全面,朗读也到位了。
三、反复诵读,促学生多读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逐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共鸣。
“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教师不妨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反复地读,一遍遍地吟诵。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极大的推动。久而久之,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诗文内涵,还能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春雨的色彩》一文中这样写道:“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像这样的段落,学生在经历多种形式的充分朗读后,烂熟于心,真正领略到春雨的美,从而点燃学生非凡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浓郁而确切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参与进来,让他们想读、会读、多读,让朗读点亮语文课堂,让课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