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拥有至高的美”。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挖掘和捕捉数学课中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以境激情,动手操作,有效追问,拓展素材,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美。这学期笔者上了一堂《平面图形的密铺》,对此感受颇深。
一、 创设情境,使学生泛起想象的涟漪
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依托表象、联想和想像等展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片段一】
师:老师住的小区门前的一条路雨天泥泞不堪,修路工人想在这路面上铺地砖,有这样三种方案(如下图)。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我会选择第一种方案。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二种?
生:因为路面有空隙,会积水。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三种?
生:因为路面地砖有重叠,走在这样的路面上感觉不平整。
师:像第一种铺法那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生活中,你还看哪些密铺的现象?
生:人行道上的地砖是密铺在一起的。
生2:教室的地面是正方形的地砖密铺出来的。
生3:蜜蜂巢是由六边形密铺成的。
……
师:的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密铺,图形密铺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
学生在这种熟悉又亲切的背景素材中,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图形密铺,进而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密铺现象,在美的感受中不知不觉地感悟了数学知识,为下面深入探究图形密铺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 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应是活动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
【片段二】
师:长方形能不能用来密铺?正方形呢?
生:能?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教室的墙壁就是由一个个长方形墙砖密铺而成,地面就是由一个个正方形地砖密铺而成的。
师:平行四边形能不能用来密铺?请同桌合作拼一拼,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师:如果有很多平行四边形,还能密铺吗?
生:能!能向各个方向无限制地密铺下去。
师:还有别的铺法吗?
(学生展示铺法)
师:图形只要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那么三角形能密铺吗?
(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铺法。)
师: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相等的边拼在一起。
师:如果不铺,你能说明三角形也能密铺吗?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能密铺,三角形也就密铺。
师:如果将钝角三角形换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生: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们也都能密铺。
师:梯形能密铺吗?为什么?
(学生同桌说一说。)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与分析等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提高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有效追问,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有效的课堂追问能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将粗浅的“体验”升华,发现事物的规律。
【片段三】
师:三角形能密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也能密铺,那么一般的四边形能密铺吗?
(学生动手尝试后汇报交流。)
师: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相等的边铺在一起。
师:这说明图形能否密铺和边是有关系的。除了和边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有关。
师:与角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一个接拼点都是∠1、∠2、∠3、∠4凑在一起的。
师:这是巧合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l、∠2、∠3和∠4拼在一起,就能密铺呢?请讨论。
生:接拼处的4个角拼起来是一个360度的周角,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因此,一边形也能密铺。
当学生知道图形能否密铺与边有关系后,我没有让学生停留于现状,而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出能密铺的图形的条件:图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学生在释疑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思维的突破与发展。
四、 素材拓展,使学生品味数学之美
笔者认为,数学课中可挖掘的人文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应在知识的基础上使数学与人文相融,在融合中获得升华。
【片段四】
师: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一个平面,用两种甚至更多种的平面图形也能密铺一个平面。出示由多种平面图形合起来密铺的图案如下:
师:(介绍密铺的历史背景)
(学生欣赏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创造的密铺图案。)
师:希望大家学了今天的知识,能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智慧创造美。
(学生在七巧板中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奇妙而有趣的平面。)
让学生当设计师,设计密铺图案,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就能在活动中“了解数学艺术,体验数学魅力”,从而使数学知识在学生内心得到升华,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一、 创设情境,使学生泛起想象的涟漪
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依托表象、联想和想像等展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片段一】
师:老师住的小区门前的一条路雨天泥泞不堪,修路工人想在这路面上铺地砖,有这样三种方案(如下图)。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我会选择第一种方案。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二种?
生:因为路面有空隙,会积水。
师:为什么不选择第三种?
生:因为路面地砖有重叠,走在这样的路面上感觉不平整。
师:像第一种铺法那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生活中,你还看哪些密铺的现象?
生:人行道上的地砖是密铺在一起的。
生2:教室的地面是正方形的地砖密铺出来的。
生3:蜜蜂巢是由六边形密铺成的。
……
师:的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密铺,图形密铺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
学生在这种熟悉又亲切的背景素材中,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图形密铺,进而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密铺现象,在美的感受中不知不觉地感悟了数学知识,为下面深入探究图形密铺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 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数学教学应是活动的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
【片段二】
师:长方形能不能用来密铺?正方形呢?
生:能?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教室的墙壁就是由一个个长方形墙砖密铺而成,地面就是由一个个正方形地砖密铺而成的。
师:平行四边形能不能用来密铺?请同桌合作拼一拼,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师:如果有很多平行四边形,还能密铺吗?
生:能!能向各个方向无限制地密铺下去。
师:还有别的铺法吗?
(学生展示铺法)
师:图形只要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那么三角形能密铺吗?
(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铺法。)
师: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相等的边拼在一起。
师:如果不铺,你能说明三角形也能密铺吗?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能密铺,三角形也就密铺。
师:如果将钝角三角形换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生: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们也都能密铺。
师:梯形能密铺吗?为什么?
(学生同桌说一说。)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与分析等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提高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有效追问,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有效的课堂追问能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将粗浅的“体验”升华,发现事物的规律。
【片段三】
师:三角形能密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也能密铺,那么一般的四边形能密铺吗?
(学生动手尝试后汇报交流。)
师: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相等的边铺在一起。
师:这说明图形能否密铺和边是有关系的。除了和边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有关。
师:与角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一个接拼点都是∠1、∠2、∠3、∠4凑在一起的。
师:这是巧合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l、∠2、∠3和∠4拼在一起,就能密铺呢?请讨论。
生:接拼处的4个角拼起来是一个360度的周角,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因此,一边形也能密铺。
当学生知道图形能否密铺与边有关系后,我没有让学生停留于现状,而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出能密铺的图形的条件:图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学生在释疑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思维的突破与发展。
四、 素材拓展,使学生品味数学之美
笔者认为,数学课中可挖掘的人文素材是极其丰富的,应在知识的基础上使数学与人文相融,在融合中获得升华。
【片段四】
师: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一个平面,用两种甚至更多种的平面图形也能密铺一个平面。出示由多种平面图形合起来密铺的图案如下:
师:(介绍密铺的历史背景)
(学生欣赏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创造的密铺图案。)
师:希望大家学了今天的知识,能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美,用智慧创造美。
(学生在七巧板中选择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奇妙而有趣的平面。)
让学生当设计师,设计密铺图案,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就能在活动中“了解数学艺术,体验数学魅力”,从而使数学知识在学生内心得到升华,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