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14日上午,纪念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5位不同时期、不同界别的全国青联委员在座谈会上发言。白春礼的发言声情并茂,充满激情,使人感觉到他不停奔流的青春激情,使人又想起在青春岁月,白春礼用奋斗串起的那段激动人心的音符。
曾经是“兵团”的战士,顺利地考入中科院化学所,十年苦读,他站在了科技时代的前沿
回首30年前,白春礼是戈壁滩黄河岸边的一名普通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他在部队中身兼两职:卡车司机和文书。部队4年的时光里,白春礼住在“干打垒”的泥土房;听着“苦不苦,一天二两土,今天不够明天补”的民谚;领每月5元的津贴;买几分钱半斤的全麦饼干改善生活;开着大卡车驰骋在茫茫大草原上……
时代的艰难夺取了很多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白春礼发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创造力,让他开始自学高中涉及的各门课程,知识成为他的精神源泉。他感觉,那是离心中的自己越来越近的目标,开启的思想令眼前的景致焕然一新,似乎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思想上的超越给白春礼带来了一种说不清的安慰和信心。
1974年,经过全连战士三轮不记名投票评选和参加文化考试,21岁的白春礼满载部队的各项荣誉,作为“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来到了他神往的精神殿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一如既往,用生命去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理念,让满腔的热情爆发出生命的火花。
1978年1月,白春礼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工作,这里成为白春礼第一块成长的沃土,也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那时的中科院虽然正处于‘文革’后的低谷时期,但是中国科学院和这些尚处于受压抑状态的科学家们,在我心中依然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这里是中国科研领域令人仰止的高峰。”怀着对前辈的崇敬,白春礼继续报考了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师从北大教授唐有祺先生进一步深造。经过三载寒窗,1981年秋天,在那个丰收的季节里白春礼也收获了他的硕士学位。
沉浸在科学的浩渺世界中,白春礼的向往永无止境。1982年,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是时代给予白春礼的机遇,向他敞开了一道通向追求目标,更近的大门。
白春礼在化学所研究有机分子构象的分子力学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两项课题。在作博士论文期间,随着课题的深入,白春礼发表了17篇科研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于《中国科学》杂志。1985年3月,白春礼面对面与时任化学所所长朱丽兰,以及柳大纲、唐有棋、徐光宪、梁栋材、梁敬魁答辩委员会的5位学部委员,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对白春礼的学位论文给与了“优秀”的认定。
在“科学的春天”起飞。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自春礼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从上大学到读完博士,白春礼如饥似渴地在化学王国里钻研,整整10年,他乐于与书相伴,全然不问冬夏春秋。在大学,他学的是催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学的是结构化学,基本上是在研究分子原子的结构,比较偏重于物理多一点。这就为他日后研究纳米科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9月,白春礼受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委派,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很快,白春礼就以他的天赋及勤奋,赢得了曾任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副主任的白尔德·斯楚维勒教授的赏识。经教授的举荐,白春礼进入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这是由美国航空局与加州理工学院共管的著名实验室。当年,钱学森曾在此创下辉煌的业绩。
白春礼最初从事的研究课题是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谱,不久,他发现白尔德教授正在从事一项叫做STM(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工作。通过细致分析,白春礼意识到这是表面科学领域革命性的技术。当时,STM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白春礼向白尔德教授提出要参加STM的研究。经过评估,申请获得批准,他成为跻身于这一领域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1987年召开的第二届STM国际大会上,白春礼与美国同仁合作的《2-H二硫化钼层状半导体性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STM研究》被列为大会报告,他编制的STM软件被美国海军实验室采用。30来岁的白春礼,不仅得到了白尔德教授的称赞,也得到了美国同行的认可。
1987年10月30日,白春礼毅然踏上回国旅途。他把在异国他乡辛辛苦苦挣来的美元全部变成了STM的研制资料、关键元器件。回到祖国,一切困难都在白春礼的预想中。当时的化学所在负债几百万的状况下,仍借出了12万元人民币给白春礼的课题组。分配这杯水车薪的12万元,从不过问家务的白春礼这会儿却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他曾扛着锹镐蹬上三轮去捡破烂,从旧螺钉、旧电线到废弃的实验台,破桌椅,见到什么他捡什么,活像个破烂王;他曾坐公共汽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京郊买实验用的机箱,然后扛着箱子在众人的白眼相向中挤公共汽车回城。
1988年初,白春礼提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学及材料表面结构研究”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中之重项目,两年拨款96万元。1988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STM在白春礼的领导下研制成功;随后,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检测AFM、低温STM、超高真空STM等相继研制成功;BEE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的研制达国际先进水平……
此后,白春礼STM研究小组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水平实验室,他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级、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中、外文专著十余部。STM后来被誉为纳米科技研究的“手”和“眼”,推动纳米科技成为一个新的前沿领域。白春礼和同事们用自己研制的STM,在表面纳米结构和分子纳米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国外科学界所注意,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白春礼,这位孜孜以求的纳米专家,在难忘的奋斗岁月中,和青联组织结下了浓厚的感情
1995年,白春礼出版了他关于纳米科技的第一部专著《纳米科学与技术》;2000年12月14日,他在国务院科技知识讲座上作了题为“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的报告;2001年出版《纳米科技:现在与未来》,同年以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制定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
2001年10月4日,国际化学工业协会在美国授予白春礼2001年度“国际奖章”,以表彰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所发挥的领袖作用。国际化学工业协会成立于1881年,涵盖了化工、能源、环境、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产业和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协会成员遍布70多个国家,具 有很高的权威。白春礼是继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因发明工业制碱法于1943年获“荣誉会员”奖之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当年白春礼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于2000年底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4月,白春礼受命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这些年,在从事科技宏观管理的同时,白春礼不仅继续坚持纳米科学研究,还指导了不少研究生。谈到如何指导研究生,白春礼说,作为导师要教书育人,不能仅仅在科研上做出指导,而是要育人为先。他特别强调,导师要善于和研究生交朋友,导师要用真情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做出表率。自1996年,白春礼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2004年担任常务副院长几年间,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宗旨,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重视人才,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白春礼在领导岗位上非常注意的事情。特别是担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后,他认为,将中科院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科研教育机构,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成为一流人才集聚和输出基地,在国家级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是历史赋予中科院的重要使命。重视“帅才”选拨的白春礼在看到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提出了“既要改革教育体制,又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既要提供公正公平的事业发展机会,又要注重将有限资源向领军人才集聚;既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又要在‘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给予必要授权;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又要创造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既要崇尚淡泊名利,又要保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其团队的合法权益;既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又要注重对未来人才培养”立体的人才管理理念。
天道酬勤。中国的STM研究凝结着白春礼的无数心血,辛勤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获得了全国首届青年化学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因为那串用奋斗串起的青春音符,白春礼也走入了青联大家庭,在这里,他和青联结下了浓厚的感情。1990年8月19日,全国青联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1990年,是白春礼回国后的第三年,任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七届全国青联三中全会上宣布成立国家机关青联,白春礼也因此担任了中央国家机关第一届青联副主席。这是白春礼真正参与到全国青联工作中,真正走上青联领导岗位的标志性开始。与白春礼共同担任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全国青联副主席的还有周强同志、孙金龙同志、任泽民同志等。
青联的感召力、凝聚力,给初入青联,沉浸于科研这片唯一天空的白春礼,以深刻的影响和震撼。他说,“在这里我们拥有了共同学习的机会,结识了有着相似经历的挚友,建立了特别的青联友谊。青联向我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一片新的天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宗教、文艺、政治等各个领域、行业的前沿信息,经过思想的沉淀在这里碰撞,擦亮彼此的眼睛。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汇聚成一种奋进的力量,热爱祖国的主旋律发乎于每个人的内心。
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海内外青联组织的每一名杰出的青年人,在白春礼看来,青联不需要沾染一点沽名钓誉的杂念。于个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于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切才智和力量;以奉献充盈心灵,以信念回报祖国。
青联,把白春礼与祖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么多年的青联岁月里,带领人才队伍不断开创科研领域的新突破,为国家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珍惜每一次难得的机会,用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立体的人才管理理念,引领中国科技走向繁荣。如是,每一个日日夜夜,倾听祖国在内心的召唤,向祖国倾诉着自己对它的感怀。
白春礼同志在纪念全国青联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共同回忆在青联大家庭中度过的难忘岁月,共同抒发对青联组织的深厚感情,共同寄托对青联事业的美好祝愿。
回首60年全国青联事业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天”以来的历程,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青联有着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优良传统。在第一届全国青联的四位副主席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即列其间;早在1953年,在钱伟长向青联做《关于青年技术人员问题》的报告中,就已将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列入全国青联的日程。实践证明,青年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工作,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陈景润、“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等等,他们的事迹都曾经鼓舞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掀起了学习科学、尊重知识的热潮;“全国青年科技先锋”、“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的事迹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青年的崭新风貌,创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1987年,我结束了在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回到祖国。回国以后,我一心沉浸于振兴祖国的科研事业,一开始对青联组织的了解和关注并不多。但青联的感召力、凝聚力给初入青联的我,以深刻的影响和震撼。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汇聚成一种奋进的力量,热爱祖国的主旋律发乎于每个人的内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宗教、文艺、政治等各个领域、行业的前沿信息,经过思想的沉淀在这里碰撞,擦亮彼此的眼睛。在这里我们拥有了共同学习的机会,结识了有着相似经历的挚友,建立了特别的青联友谊。青联向我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一片新的天地!
青联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在崇高目标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青年聚集在青联这个大熔炉、大舞台、大学校、大家庭里,怀着一颗赤炽的“中国心”,为了共同的理想,秉承着共同的理念,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祖国昌盛、民族进步、人民福祉而殚精竭虑、不辞劳苦。也正是因为这种进取追求的氛围,我时时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青联就是这么一个引导青年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对祖国诺言的组织, 青联就是这么一个团结向上的组织、不断学习的组织、积极进取的组织。在青联的时间越长,我的感受越深,触动越大。
青联让我更加懂得了“青春”的含义。对于敢于赢得胜利、积极接受挑战的青年入来说,青春的本色就是付出、就是对新知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就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青春的骄傲就是承认失败,但不言放弃,用铁一般的意志和超乎寻常的努力,抒写生命的壮丽。在青联大家庭里,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用艰辛努力和坚强意志,勇立潮头,革故鼎新,不断前行,努力实现着富民强国的时代梦想。这就是当今中国青年的“青春”品质。也正是有了身边这许许多多的鲜明榜样,让我深切明白成长之磨炼、事业之奋发、生活之厚重、人生之多彩。
青联让我更加学会了“真诚”与“宽容”。我是七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现任全国青联之友联谊会会长,先后伴随了八任全国青联主席。在与委员朋友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感温暖无处不在,宽容与生俱来,笃诚从不缺少。青联是个大平台,五湖四海齐聚,天南地北兼纳。虽然岗位、职务、地域和年龄不同,但是每一位委员都受到了同等的尊敬,得到了同样的关怀,都能以真诚之心走到一起,胸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谋划事业、推动事业、成就事业。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从不遮遮掩掩;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朋友般的情义、家庭般的温暖。
青联又是一个宽容有度、胸襟博大,充满战斗力和感召力的集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委员们彼此容谅、亲和、凝聚,容人之过、容人之言、容人之才,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相互鞭策,大家携手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这份真善美的感情,这份永远甩不掉、割不断、揉不烂、捏不碎的感情,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受益终身!
回望青联,我感受到了欢乐——因光荣而欢乐、因工作而欢乐、因奉献而欢乐,因朋友而欢乐、因信赖而欢乐、因关怀而欢乐;展望青联,我感受到了欣慰——一个有旗帜、讲理想、重精神的组织在成长、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朋友在源源不断地为青联注入新鲜血液。
青春无悔,风雨同舟两秩暖;
联步有缘,云帆共济一世情!
全国青联留下了我的挚爱,留下了我人生青春岁月的酸甜苦辣。心中总是对青联说,我是您永远的一员!
曾经是“兵团”的战士,顺利地考入中科院化学所,十年苦读,他站在了科技时代的前沿
回首30年前,白春礼是戈壁滩黄河岸边的一名普通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他在部队中身兼两职:卡车司机和文书。部队4年的时光里,白春礼住在“干打垒”的泥土房;听着“苦不苦,一天二两土,今天不够明天补”的民谚;领每月5元的津贴;买几分钱半斤的全麦饼干改善生活;开着大卡车驰骋在茫茫大草原上……
时代的艰难夺取了很多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白春礼发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创造力,让他开始自学高中涉及的各门课程,知识成为他的精神源泉。他感觉,那是离心中的自己越来越近的目标,开启的思想令眼前的景致焕然一新,似乎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思想上的超越给白春礼带来了一种说不清的安慰和信心。
1974年,经过全连战士三轮不记名投票评选和参加文化考试,21岁的白春礼满载部队的各项荣誉,作为“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来到了他神往的精神殿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一如既往,用生命去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理念,让满腔的热情爆发出生命的火花。
1978年1月,白春礼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工作,这里成为白春礼第一块成长的沃土,也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那时的中科院虽然正处于‘文革’后的低谷时期,但是中国科学院和这些尚处于受压抑状态的科学家们,在我心中依然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这里是中国科研领域令人仰止的高峰。”怀着对前辈的崇敬,白春礼继续报考了中科院化学所研究生,师从北大教授唐有祺先生进一步深造。经过三载寒窗,1981年秋天,在那个丰收的季节里白春礼也收获了他的硕士学位。
沉浸在科学的浩渺世界中,白春礼的向往永无止境。1982年,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是时代给予白春礼的机遇,向他敞开了一道通向追求目标,更近的大门。
白春礼在化学所研究有机分子构象的分子力学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两项课题。在作博士论文期间,随着课题的深入,白春礼发表了17篇科研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于《中国科学》杂志。1985年3月,白春礼面对面与时任化学所所长朱丽兰,以及柳大纲、唐有棋、徐光宪、梁栋材、梁敬魁答辩委员会的5位学部委员,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对白春礼的学位论文给与了“优秀”的认定。
在“科学的春天”起飞。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自春礼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从上大学到读完博士,白春礼如饥似渴地在化学王国里钻研,整整10年,他乐于与书相伴,全然不问冬夏春秋。在大学,他学的是催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学的是结构化学,基本上是在研究分子原子的结构,比较偏重于物理多一点。这就为他日后研究纳米科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9月,白春礼受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委派,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很快,白春礼就以他的天赋及勤奋,赢得了曾任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副主任的白尔德·斯楚维勒教授的赏识。经教授的举荐,白春礼进入了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这是由美国航空局与加州理工学院共管的著名实验室。当年,钱学森曾在此创下辉煌的业绩。
白春礼最初从事的研究课题是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谱,不久,他发现白尔德教授正在从事一项叫做STM(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工作。通过细致分析,白春礼意识到这是表面科学领域革命性的技术。当时,STM研究在中国尚属空白。白春礼向白尔德教授提出要参加STM的研究。经过评估,申请获得批准,他成为跻身于这一领域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1987年召开的第二届STM国际大会上,白春礼与美国同仁合作的《2-H二硫化钼层状半导体性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STM研究》被列为大会报告,他编制的STM软件被美国海军实验室采用。30来岁的白春礼,不仅得到了白尔德教授的称赞,也得到了美国同行的认可。
1987年10月30日,白春礼毅然踏上回国旅途。他把在异国他乡辛辛苦苦挣来的美元全部变成了STM的研制资料、关键元器件。回到祖国,一切困难都在白春礼的预想中。当时的化学所在负债几百万的状况下,仍借出了12万元人民币给白春礼的课题组。分配这杯水车薪的12万元,从不过问家务的白春礼这会儿却像个精打细算的主妇,他曾扛着锹镐蹬上三轮去捡破烂,从旧螺钉、旧电线到废弃的实验台,破桌椅,见到什么他捡什么,活像个破烂王;他曾坐公共汽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京郊买实验用的机箱,然后扛着箱子在众人的白眼相向中挤公共汽车回城。
1988年初,白春礼提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学及材料表面结构研究”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中之重项目,两年拨款96万元。1988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STM在白春礼的领导下研制成功;随后,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检测AFM、低温STM、超高真空STM等相继研制成功;BEE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的研制达国际先进水平……
此后,白春礼STM研究小组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水平实验室,他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级、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中、外文专著十余部。STM后来被誉为纳米科技研究的“手”和“眼”,推动纳米科技成为一个新的前沿领域。白春礼和同事们用自己研制的STM,在表面纳米结构和分子纳米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国外科学界所注意,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白春礼,这位孜孜以求的纳米专家,在难忘的奋斗岁月中,和青联组织结下了浓厚的感情
1995年,白春礼出版了他关于纳米科技的第一部专著《纳米科学与技术》;2000年12月14日,他在国务院科技知识讲座上作了题为“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的报告;2001年出版《纳米科技:现在与未来》,同年以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制定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
2001年10月4日,国际化学工业协会在美国授予白春礼2001年度“国际奖章”,以表彰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所发挥的领袖作用。国际化学工业协会成立于1881年,涵盖了化工、能源、环境、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产业和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协会成员遍布70多个国家,具 有很高的权威。白春礼是继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因发明工业制碱法于1943年获“荣誉会员”奖之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当年白春礼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于2000年底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4月,白春礼受命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这些年,在从事科技宏观管理的同时,白春礼不仅继续坚持纳米科学研究,还指导了不少研究生。谈到如何指导研究生,白春礼说,作为导师要教书育人,不能仅仅在科研上做出指导,而是要育人为先。他特别强调,导师要善于和研究生交朋友,导师要用真情关爱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做出表率。自1996年,白春礼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2004年担任常务副院长几年间,对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宗旨,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重视人才,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白春礼在领导岗位上非常注意的事情。特别是担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后,他认为,将中科院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科研教育机构,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知识创新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成为一流人才集聚和输出基地,在国家级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是历史赋予中科院的重要使命。重视“帅才”选拨的白春礼在看到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提出了“既要改革教育体制,又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既要提供公正公平的事业发展机会,又要注重将有限资源向领军人才集聚;既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又要在‘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给予必要授权;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又要创造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既要崇尚淡泊名利,又要保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其团队的合法权益;既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又要注重对未来人才培养”立体的人才管理理念。
天道酬勤。中国的STM研究凝结着白春礼的无数心血,辛勤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获得了全国首届青年化学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因为那串用奋斗串起的青春音符,白春礼也走入了青联大家庭,在这里,他和青联结下了浓厚的感情。1990年8月19日,全国青联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1990年,是白春礼回国后的第三年,任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七届全国青联三中全会上宣布成立国家机关青联,白春礼也因此担任了中央国家机关第一届青联副主席。这是白春礼真正参与到全国青联工作中,真正走上青联领导岗位的标志性开始。与白春礼共同担任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全国青联副主席的还有周强同志、孙金龙同志、任泽民同志等。
青联的感召力、凝聚力,给初入青联,沉浸于科研这片唯一天空的白春礼,以深刻的影响和震撼。他说,“在这里我们拥有了共同学习的机会,结识了有着相似经历的挚友,建立了特别的青联友谊。青联向我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一片新的天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宗教、文艺、政治等各个领域、行业的前沿信息,经过思想的沉淀在这里碰撞,擦亮彼此的眼睛。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汇聚成一种奋进的力量,热爱祖国的主旋律发乎于每个人的内心。
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海内外青联组织的每一名杰出的青年人,在白春礼看来,青联不需要沾染一点沽名钓誉的杂念。于个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于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切才智和力量;以奉献充盈心灵,以信念回报祖国。
青联,把白春礼与祖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么多年的青联岁月里,带领人才队伍不断开创科研领域的新突破,为国家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珍惜每一次难得的机会,用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立体的人才管理理念,引领中国科技走向繁荣。如是,每一个日日夜夜,倾听祖国在内心的召唤,向祖国倾诉着自己对它的感怀。
白春礼同志在纪念全国青联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共同回忆在青联大家庭中度过的难忘岁月,共同抒发对青联组织的深厚感情,共同寄托对青联事业的美好祝愿。
回首60年全国青联事业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天”以来的历程,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青联有着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优良传统。在第一届全国青联的四位副主席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即列其间;早在1953年,在钱伟长向青联做《关于青年技术人员问题》的报告中,就已将做好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列入全国青联的日程。实践证明,青年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工作,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切实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足发展。“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陈景润、“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等等,他们的事迹都曾经鼓舞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掀起了学习科学、尊重知识的热潮;“全国青年科技先锋”、“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的事迹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青年的崭新风貌,创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1987年,我结束了在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回到祖国。回国以后,我一心沉浸于振兴祖国的科研事业,一开始对青联组织的了解和关注并不多。但青联的感召力、凝聚力给初入青联的我,以深刻的影响和震撼。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汇聚成一种奋进的力量,热爱祖国的主旋律发乎于每个人的内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宗教、文艺、政治等各个领域、行业的前沿信息,经过思想的沉淀在这里碰撞,擦亮彼此的眼睛。在这里我们拥有了共同学习的机会,结识了有着相似经历的挚友,建立了特别的青联友谊。青联向我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一片新的天地!
青联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在崇高目标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青年聚集在青联这个大熔炉、大舞台、大学校、大家庭里,怀着一颗赤炽的“中国心”,为了共同的理想,秉承着共同的理念,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祖国昌盛、民族进步、人民福祉而殚精竭虑、不辞劳苦。也正是因为这种进取追求的氛围,我时时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青联就是这么一个引导青年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对祖国诺言的组织, 青联就是这么一个团结向上的组织、不断学习的组织、积极进取的组织。在青联的时间越长,我的感受越深,触动越大。
青联让我更加懂得了“青春”的含义。对于敢于赢得胜利、积极接受挑战的青年入来说,青春的本色就是付出、就是对新知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就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青春的骄傲就是承认失败,但不言放弃,用铁一般的意志和超乎寻常的努力,抒写生命的壮丽。在青联大家庭里,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用艰辛努力和坚强意志,勇立潮头,革故鼎新,不断前行,努力实现着富民强国的时代梦想。这就是当今中国青年的“青春”品质。也正是有了身边这许许多多的鲜明榜样,让我深切明白成长之磨炼、事业之奋发、生活之厚重、人生之多彩。
青联让我更加学会了“真诚”与“宽容”。我是七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现任全国青联之友联谊会会长,先后伴随了八任全国青联主席。在与委员朋友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感温暖无处不在,宽容与生俱来,笃诚从不缺少。青联是个大平台,五湖四海齐聚,天南地北兼纳。虽然岗位、职务、地域和年龄不同,但是每一位委员都受到了同等的尊敬,得到了同样的关怀,都能以真诚之心走到一起,胸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谋划事业、推动事业、成就事业。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从不遮遮掩掩;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朋友般的情义、家庭般的温暖。
青联又是一个宽容有度、胸襟博大,充满战斗力和感召力的集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委员们彼此容谅、亲和、凝聚,容人之过、容人之言、容人之才,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相互鞭策,大家携手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这份真善美的感情,这份永远甩不掉、割不断、揉不烂、捏不碎的感情,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受益终身!
回望青联,我感受到了欢乐——因光荣而欢乐、因工作而欢乐、因奉献而欢乐,因朋友而欢乐、因信赖而欢乐、因关怀而欢乐;展望青联,我感受到了欣慰——一个有旗帜、讲理想、重精神的组织在成长、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朋友在源源不断地为青联注入新鲜血液。
青春无悔,风雨同舟两秩暖;
联步有缘,云帆共济一世情!
全国青联留下了我的挚爱,留下了我人生青春岁月的酸甜苦辣。心中总是对青联说,我是您永远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