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我也曾雄才大略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每每提起楚怀王,想到的都是一个内惑于南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聩之主。然而,历史上的楚怀王并非如此不堪。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频发。秦国谋士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楚与齐国绝交,秦国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与齐绝交后,秦国仅以六里土地回馈,实为戏弄楚怀王。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诓骗了,他怒而兴兵伐秦,结果惨败。
  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故事彰显了张仪的聪慧与楚怀王的愚钝。可这件事仅仅是秦楚两国交战的一段序曲而已。
  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爆发丹阳之战。此战的结果是楚军大败,八万余精兵被杀。丹阳之战后,秦惠文王和大臣们欢欣鼓舞,认为楚国经此大败,在短时期内定不会对秦国构成威胁,于是放松了警惕。
  可令秦国君臣没想到的是,楚怀王在短时间内,又迅速征调了江汉地区的楚国精兵,袭击秦国。楚军不但一举收复失地,而且攻破秦国门户武关,并沿着丹江走廊直扑蛲关。楚兵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情一路狂奔,等到秦国君臣反应过来的时候,蛲关已经失守,楚兵攻进关中。
  关中地区,古称四塞之险。楚兵攻入蓝田地区之后,面前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了,大秦再也无险可守,只能背靠渭水决一死战。根据《诅楚文》竹简记载,当时战局对秦国相当不利,以至于秦王不得不祭天祈求神灵保佑蓝田之战能够“克剂楚师”。之后,秦惠文王集结关中地区的全部兵力,与楚兵在蓝田激战,最终两败俱伤,秦不能胜楚,楚不能灭秦。此时,秦国的外交攻势取得了成功,韩、魏两国偷袭楚国的宛城,迫使楚国回兵救宛。从这一战看,楚怀王是有胆略、有眼光、有勇气的。
  几年以后,秦楚再次狭路相逢。楚怀王此时面临的局势是,秦国已于数年前成功攻灭了位于今天汉中及四川盆地的巴、蜀、苴三个国家。从战略上,秦国已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此时的楚国要想打破僵局,有两种途径可选:要么趁着秦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收服巴蜀民心,迅速与之决战;要么就是楚国自己也吞下一块极具地缘潜力的土地,拉近与秦国的差距。第一种方法楚怀王已通过丹阳、蓝田两次战役尝试过了,可惜功败垂成。楚怀王决定尝试第二种方法,他的目标就是越国。
  可以说,楚怀王的战略判断相当准确。既然无力在西部与秦国争夺四川盆地、也难以北上中原去面对三晋,那么作为战略补偿,其视野自然就瞄准了长江下游。毕竟,如果能顺利灭越,一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两岸,确保东部无忧,楚国的战略优势就将再次显现,且有可能在西部与秦国进行新一轮竞争。
  楚怀王等待灭越的时机足足等了五年。秦惠文王死于蓝田之战后第二年,秦武王继位,将主要精力转向三晋地区,他多次发动大规模攻伐战,与韩、魏二国逐渐交恶。这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楚国的压力,楚国得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陷入内乱。一年后,楚国瞅准时机,利用秦、魏、韩三国无暇南顾之机,完成了战略上的逆袭,一举攻灭了越国,一統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两岸。楚怀王灭越,时机把握之准、攻击速度之快,体现了大国君主的风范。
  在战国中后期激烈的生死争夺中,是没有弱者的生存空间的。所以,无论是蓝田之战的果决,还是灭越之役的敏锐,楚怀王的表现,都称得上可圈可点。然而,如此有战略眼光的楚怀王,为何会被张仪用六百里土地的说辞轻易蛊惑呢?其实,与其说楚怀王愚蠢,倒不如说他太急功近利。
  张仪允诺给楚怀王的六百里土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于之地”——秦昭襄王约楚怀王见面的地点武关,正是商于之地的南大门。这块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里是秦国的死穴所在。
  丹江通道是沟通关中平原与南襄盆地的战略通道,武关将这个通道一分为二,楚有其南,秦占其北。秦国控制着丹江通道北半部的人口——武关。后来,刘邦就是穿越了丹江通道最终一举灭亡秦国的。因此,丹江通道实乃秦国的命门所在。这就不难理解,当初张仪用商于之地游说楚怀王的时候,楚怀王为何会动心了。
  因为他已经准确地判断出了商于之地的战略价值。假使秦国是个守约的国家,楚国拥有商于之地后就会打破战略平衡,灭秦的概率就会极大增加。一旦能灭秦或者重创秦国,强国格局就要被重写。而且楚国自成大国,也无须忧虑如何与周边小国结盟了,齐国和三晋的态度,更是不会被楚怀王放在眼里。
  所以说,楚怀王并不愚蠢,他是急功近利,以至于忘了兵不厌诈这个简单的常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失信”二字本就是兵家毫无介怀的。也可惜了一代军事枭雄楚怀王因此留下了昏庸、愚钝的骂名。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其名称来源于西楚霸王项羽给其的分封。灭秦之后,项羽执天下牛耳,主管灭秦功臣分封事宜,刘邦被封在巴蜀汉中之地,故称汉王。刘邦而后夺得天下,国号遂定为“汉”。是刘邦喜欢项羽给他的这个封号吗?  非也,刘邦非但不喜欢,还非常愤怒,甚至到了不惜和项羽拼命的地步。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刘邦的受封之地,是秦朝时流亡犯人的地方,那个地方地势崎岖,山高路远,荒蛮异常。项羽对刘邦的这种分
盛度是宋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他身材肥胖,肚子很大,骑在马上从前面看就像他在趴着,从后面看就像他在仰躺,他因此常常遭到同僚的挖苦。  一天,盛度从前殿步行到后殿办公,不巧的是,宰相走在了他后面。他觉察到后,觉得这很不礼貌,便想快步避开,以致累得他气喘呼吁。参知政事石中立看见后就问他怎么回事,盛度如实相告。石中立又问:“相公问你了吗?”盛度回答:“没有。”石中立掩嘴而笑。石中立离去后,盛度才反应过来,
公元189年,弥留之际的汉灵帝将心腹宦官叫到病榻前,口授传位次子刘协的遗诏。汉灵帝生前,一直纠结于立储的问题。嫡长子刘辩本是理所当然的储君,奈何汉灵帝认为他举止轻佻而不喜欢他;而次子刘协因为长相似父而成为汉灵帝心中属意的太子。汉灵帝时代的太子之位就在各种纠结中迟迟未定。直到弥留之际,汉灵帝决心废长立幼,以托孤宦官的方式进行秘密立储。然而最终,汉灵帝的托孤还是失败了。  正是汉灵帝此次失败的废长立幼
1949年初,三大战役以解放军的全胜而结束,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全国只剩下胡宗南的40万大军尚可一战。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胡宗南的老巢西安也很快攻陷,胡宗南只得逃到汉中,以秦岭为屏障,继续与解放军抗衡。这时,宋希濂到胡宗南的司令部来了。  他对滇缅边境非常熟悉,于是建议胡宗南到滇缅边境去建立根据地,就算形势不好也可以退居缅甸。宋希濂不愧是抗日名将,若胡宗南真的去了,战略影响不可想象。几乎同
洪武初年,苏州人严德珉出任大明帝国都察院的御史,因工作稳重,所以在洪武一朝历次的政治风浪中都幸运地挺了过去。后来,朱元璋擢升他为左佥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  官越大,严德珉就越担心,因为那时朱元璋治国用的是铁腕政策,官员动辄得咎。严德珉为了自保,找了个适当的机会,跟朱元璋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提出了辞职请求,不想却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严德珉抓了起来,处以黥刑(在犯人的脸上或
谷雨時节正值春海水暖之时,也是百鱼行至浅海、人们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沿海渔民均要举行海祭,以祈祷海神保佑。  旧时,山西一带的人在谷雨这天会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乾隆年间有书记载:“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也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谷雨这天,苏州地区的人们会举行“走谷雨”活动。届时,青年妇女走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这时,一位又高又瘦的男子走过问路,他就是邹佩珠舍友的二哥、受邀到国立艺专教授的李可染。就这样,在舍友的介绍下,邹佩珠和李可染正式认识了。  从舍友口中,邹佩珠得知李可染从小热爱画画,但因为家贫,他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画戏剧人物,常常惹得邻人围观;还得知他曾是西湖艺术院的学生,并深得该校校长的喜爱;知道他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文
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认为美的东西记录在艺术作品中。所以看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女人,大概就能了解到这个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定义。  1  这个雕塑诞生于两万多年前,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足以看出这是一个半满的女性……那时女性主要负责孕育、培养后代,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就是美女。  2  古埃及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只是孕育后代的象征,她们可以自由结婚、离婚,拥有自己的财产。于是新的审美观形成了——人瘦
在唐代,门第、血统是士人走向仕途很重要的门径,然而读书求教则为贵族士大夫们所不齿。韩愈却是“另类”,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教育为本选拔有识之士管理各级部门,并极力为教育运筹帷幄,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嘲笑他爱出风头。  为了回击那些诋毁,公元802年,韩愈写出著名的《师说》一文。这下更引起众怒,“讨伐”之声此起彼伏。韩愈为解心中郁闷,告假回乡祭祖,途中碰巧遇见当朝丞相之子郑浣。郑浣素以家世为荣,对韩愈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罐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