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百变,心流成业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企业“做空”了自己
  1977年,诺基亚开始制造手机,此后整整14年稳坐全球手机行业第一把交椅。2008年,诺基亚拥有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40%,高居榜首。但仅仅4年后,一度如日中天、市值2000亿欧元的诺基亚被以47亿美金卖掉,商业巨星黯然落幕。诺基亚曾是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率先制造智能手机,率先做触摸屏手机。但在安卓系统横空出世后,它却坚决拒绝使用,只因为“那是由别人控制的”。
  犯过类似错误的还有微软。Windows和Office是微软最大的收入利润来源,微软不甘放弃,拼力捍卫这两棵“摇钱树”。结果,在苹果不久前发布的新版本里,Office软件全部免费。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良好的管理反而会使成熟的大企业遭遇失败?
  通过企业实地调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曾一度推动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老大的管理方法(譬如听取主流客户意见、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更大的市场而不是小市场为目标等),同时也会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最终必将取代原有产品和产业,占领最广大的市场。”通俗点讲,就是在螃蟹这种丑陋的物种还未进入大多数饕客视线时,一个主打满汉全席的大餐馆,很难尝试推出“螃蟹宴”,因为主流客户不认可,且“小众”新品不能为餐馆带来更高的利润。于是,听取主流客户意见等等被视为“正确”的常规管理方法,最终也成为阻止大企业冲入蓝海的桎梏。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将推动进步的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延续性技术,另一种是破坏性技术。推动产品性能改善的新技术是“延续性技术”,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所看重的性能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成熟度,是基于某种产品特性的一种改良。而破坏性技术则具有颠覆性,是从主流市场之外斜刺里冲出的“黑马”,在不被认可之前它的价格便宜,利润也较低。当然,这种“小众”产品也是为领先企业的资深客户所不屑的。因此,破坏性技术譬如微信,一开始都是在新兴市场或者不重要的市场投入商业化运作,直至其受到大众认可并逐渐占领大部分市场,于是“小众”的破坏性技术完成了向延续性技术变身的过程。
  在延续性技术上,优秀企业往往能够成为业界领头羊,比如Google早期对搜索速度的提升、对索引量的优化等,都是延续性技术的体现。而苹果手机的出现,则几乎是对手机甚至个人电脑的颠覆,属于破坏性技术。苹果手机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此前最优秀的手机品牌在三五年内就被市场残酷淘汰。害怕放弃优势,害怕改变带来的动荡,于是,那些优秀企业“做空”了自己,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边缘化,甚至被时代彻底抛弃。
  别把自己“抄底”了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价值网络理论。
  大多数管理者自认为是组织的掌控者。但实际上,“真正对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决定权的是企业的客户。只要企业能够明确地知道客户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是什么,企业就愿意为技术上存在风险的项目投入巨额研发资金;但如果现有客户不需要它们的产品,企业就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施哪怕是非常简单的破坏性创新项目”。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行动自由仅限于满足企业以外的客户和投资者的需求,因为客户和投资者“为企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只有当企业的员工和系统满足客户和投资者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和利益时,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做不到这一点,企业将无法获得它们赖以生存的收入,并将最终被淘汰。
  “价值网络”则是指一种大环境,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企业正是在价值网络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需求,并对此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在价值网络内,即便管理者拥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想要带领企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但那些已经适应了企业竞争环境、以客户为导向的人员和流程等,将会在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阻挠管理者去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
  简而言之,成熟企业之所以能在特定的“价值网络”中保持领先,核心原因是它建立并强化了一套“资源依赖体系”,不断地对价值网络进行优化——越是优秀的企业,越善于倾听主流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意见。
  面对新兴市场和相对边缘的消费人群时,成功企业往往无法进入。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固有的消费者(主流客户)与投资者,而不是内部员工,更不是几个高层管理者,整个产业链的既得利益阻碍了企业进行资源重新分配。
  第二,新兴价值网络刚出现时,总是无法满足成功的大企业的增长需求。其利润率更低,这是大企业不愿意进入的重要原因之一。譬如,对于一家年营收10亿美元的企业而言,当它面对一个一开始只有2000万美元回报的新市场时,管理者或投资人会直接放弃这块市场;企业发展得越大,小市场就愈加没有吸引力。大企业总是倾向于往利润率更高的高端市场发展,直到新兴的破坏性技术进化到足以挤占旧有生态系统的部分生存空间为至。
  第三,成熟企业现有的市场分析方法无法对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充分的市场研究和良好的战略规划,以及随后按计划执行是优秀管理的基本特征。在对延续性技术进行创新时,遵循这套方法论能让成熟企业保持最佳竞争力。但在应对新兴市场的破坏性技术时,市场研究人员和负责战略规划的管理者却失去了方向,因为他们所要进行分析的“市场”尚未形成,对变幻莫测的新兴价值网,成熟企业没办法用自己那套已成系统的方法去规划和计划。
  第四,新兴价值网也新在“消费者”。成功企业习惯于关注现有“主流”客户的感受,无法找到少数的边缘性客户,也就无法准确定位新兴市场。
  “对掐”为哪桩
  不可否认,客户在决定企业投资方向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面对被客户明确拒绝的破坏性技术时,管理者该何去何从?是去说服企业内的每一个人,告诉他们,尽管得不到手握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流客户的认可,尽管这种产品的营利能力要低于高端市场的同类产品,但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还是另辟蹊径?
其他文献
在人力资源领域,经常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如何将培训跟企业战略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最近,笔者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将学习与发展跟企业战略相结合”,出现了将近3100万个结果。显然,业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个话题很重要。  企业在培训方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根据《培训》杂志最新刊出的《培训行业报告》,在2015/2016年,美国的培训支出总额为706亿美元。这些投资要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实现企
谈到战略,首先印入我们脑海的肯定是如下这样的:  “我们公司的战略是成为一流的图形艺术服务供应商!”  “我们公司的战略是年收入将至少保持20%的增长率!”  “我们将向客户提供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  这些战略是好战略吗?为什么?无论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好像都不太容易。  事实上,战略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它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甚至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 
不做挑三拣四的“评论家”  “你确定还要继续吃吗?”“它在你计划的饮食范围里吗?”“这个冬天你肯定胖了好几斤……”随便去找一个曾经努力减过肥的人,问问他如何看待这样唠叨个不停的配偶或父母。然后你再问同一个人,与有教练(甚至包括拥有语音反馈功能的在线程序)鼓励你相比,例如“你的体重增加了一公斤,不过别放弃,只要回到你原来的饮食计划,你就一定能成功”,哪种情况减肥效果更好?我敢保证,他们一定会选鼓励。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重中之重是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引导企业主动想办法、“发内功”,采取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发挥内部安置潜力;企业确需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偿还拖欠的工资、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支持创业平台建设和职工自主
實习生崔洋刚刚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和实习生涯画上了句号。与往届毕业生不同,由于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这一届的毕业生都是在网上进行论文答辩。隔着屏幕准备着毕业,甚至没有和老师们来一个深情的拥抱以作告别;更让她难受的是,各大高校为了防控疫情,连最后的毕业典礼都取消了。崔洋觉得,自己读了个“假研究生”。在没有任何仪式的毕业后,从学生一下变成了真正的职场人,虽然与新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她的心理还需时间复原
全球金融危机硝烟未散,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当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裁员已经不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索尼、松下和诺基亚等跨国巨头们的裁员消息纷至沓来,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关乎生计的切身威胁。  裁员——是企业永远不愿面对却又无法规避的问题。有些企业的裁员是被动的——降低成本以抵御风险,有些企业的裁员是主动的——兼并重组、战略转型或结构调整,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以持续经营为目标。而另一种裁员则是针对破产清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人或几个人正在愉快地聊天,有一个人的脸色忽然由晴转阴,而另外一个人还浑然不知,甚至最后两人的关系彻底闹僵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网上有一个段子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况,“男朋友问女朋友:你生气了?女朋友回答:没有!男朋友说:哦,那就好!结果女朋友就真的生气了。”看起来无厘头的对话,其实包含着一个心理现象——人际敏感。  幼年已形成  有一类人,在和别人交往中总是很挑剔,
谈到工厂或者仓库,你的头脑中是不是会闪现这样的画面:许多工人围坐在一起,简易操作台上摆放了不少半成品;或者在一些重工业制造业车间里,机器的轰鸣震耳欲聋,工人们来往穿梭忙碌不堪……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沙箱协作实验室主任布莱恩·弗莱明说:“你头脑中的画面,还停留在我们祖父辈那个时代的制造工厂。现代工厂或仓库已经超乎你的想象——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的工作。”  沙箱协作实验室是南新罕布什尔大
作者简介:  Jay M. Dorio博士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IBM Kenexa公司的员工呼声与评估总监,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力资本管理咨询经验。多里奥博士的首要工作目标是,对提交的员工呼声与评估解决方案进行指导,以此来帮助企业改善业务绩效。  利用员工的集体呼声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提高效率,促进参与度……    当今,几乎在每一次互动之前、互动期间和互动之后,消费者都可以为品牌提供即时反馈。提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时代,某些东西似乎正在改变和消逝,同时其他新生事物正在试图崛起。就像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剧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所说:“我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所谓的现代化时代已经结束。今天,许多事情预示着,我们正处于一个蜕变时期:有些东西正在消亡的过程中,而另一些东西正在经历着分娩的痛苦。好像一些东西在垮下去,在腐朽,在耗尽自己,而另外一些东西,虽然尚不明晰,却正在从废墟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