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改革破解“熵增”

来源 :信息化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熵增”原理来观察数字化改革,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改革反复强调系统性、开放性,强调不同地方、部门、领域的联动协同,进而有助于抓住多跨场景应用这一关键环节重点加力
  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这被科学界公认为一种客观规律。
  在国家、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要对抗社会系统因封闭、割裂等带来的“熵增”,就必须逐步构建整体智治模式。数字化改革是对抗这种“熵增”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如果以“熵增”原理来观察数字化改革,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改革反复强调系统性、开放性,强调不同地方、部门、领域的联动协同,进而有助于抓住多跨场景应用这一关键环节重点加力。
  对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是对抗“熵增”的有效实践
  以“熵增”原理观之,“十三五”时期,浙江的省域治理现代化探索,也不妨解读为一个对抗“熵增”的有效实践。2017年,浙江省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数据“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成功破解了人民群众高频事项办理所引起的“熵增”;2018年,通过数字赋能、系统融合、综合集成,聚焦政府履职的业务,打破单个部门系统封闭状态,实现跨部门开放协同,为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十四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浙江都需探索新路径来对抗社会系统的“熵增”。浙江省委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强化数字化技术、思维和认知,掀起新时代浙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新改革。从实践看,很多时候我们是在鼓励各地各部门通过开放、非线性发展及远离平衡的方式来实现“熵减”——
  全省通过“1+5+2”体系架构,构建整体智治平台,打破原来各个厅局、各部门、各系統相对孤立的数据系统,建立更加高效统一的数据开放系统,发挥数据的生命活力,避免各个部门数据的沉默;通过多跨场景的落地,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开放协同,避免单个部门成为一个孤立系统走向“熵增”;在数字经济领域中,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相关产业数据,从单一企业的孤立系统走向开放协同的行业产业大脑、省域产业大脑……
  改革的重要之处在于保持开放性、实现“熵减”
  同时,从“熵增”原理来看,改革的重要之处在于保持开放性。全省的整体智治平台亦应长期保持开放性。各个体系在技术上、思维上和认知上均应保持开放、包容、共享、解耦能力。要用整体智治平台顶层设计的确定性来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熵减”。
  保持开放性还体现在数字化改革对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全面拥抱。对成熟技术,加快其对传统场景的赋能。对类似5G、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技术,要遵从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线性影响,保持战略投入。
  对人才的使用、发掘亦应尊重这一规律。对于在数字化改革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加强激励,使其实现非线性成长。用常态化的非线性,来激发更多人才投身数字化改革,避免在改革大潮中出现落伍者、迷失者、掉队者,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作者系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之江产经智库首席专家。本文原载浙江新闻客户端。)
其他文献
面向治理端,打造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推进镇域数字化改革的迭代升级;面向服务端,升级“善治河上”App,大大提升了应用场景的互动性和便民性按照全省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要求,在萧山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区镇村三级一体化驾驶舱的支撑下,河上镇打造了两大数字平台,为萧山争当数字变革省级标杆贡献力量。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为我国区域和城市数字经济描绘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道路。全国各地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应势而谋,大有可为。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各地近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能持续
日前,浙江省數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全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了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工作主要目标和任务。
期刊
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数字化转型热潮,凸显数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强大韧性,助力转型加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通过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那么,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