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钱”正在成为海外投资大潮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证实: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
这充分表明,和平崛起的东方巨龙已经凭借积累多年的经济实力,开始润物细无声地向全球输出资本,实施全球战略。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南美之旅,就明确向世界展示了这条巨龙的综合国力:中国未来10年内将向拉美投资1000亿美元,而仅在阿根廷,投资额就达200亿美元之巨。
投资海外知多少
中国资本,会不会继“中国制造”之后,成为又一个影响全球格局的因素?
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收购数量鲜有权威数据公布。
比如,现在几乎连德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中国从德国购买了多少企业和设备。联邦银行2004年这个数字只有9000万欧元;联邦经济部说是1.62亿欧元。而来自德国媒体的消息则称有300多家企业在一年内售给了中国公司。
2005年年初,商务部首次对对外投资中的利润再投资部分进行预估,当时预估2004年对外投资总额为36.2亿美元,但随后商务部收到的企业报表显示,实际数据远远高于这一预估。为此不得不在2005年9月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将2004年对外投资总额修正为55.3亿美元。
从本次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在整个对外投资中占的比重明显加大。
“目前制造业投资的主要趋势是,跨国并购的方式明显增加。”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刚说,“以前在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一般性投资,比如加工贸易和绿地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现在中国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拥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凭借资本充裕、可以利用国家优势和资源的先天优势,大规模进行跨国并购。”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新特点,一是频率越来越快;二是规模越来越大,从前几年的几千万美元,到后来的几亿、几十亿美元,再到如今的上百亿美元。随着政府指令的逐步弱化,市场性质的并购会越来越多。
各国竞相引中资
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跨入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对外投资将迅速增长。事实也证明了专家们的预测:包括瑞典、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近期纷纷在中国开设用以专门吸引中国投资的办事处,美、加等国也不甘落后,不断派代表来中国洽谈引资项目。
尽管与每年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额还显得很少,但发展势头很猛。据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求知预计,5年后,中国企业每年的海外投资总额将达150亿到200亿美元。巨大的潜力促使富国政府纷纷到中国招商引资。
“我们不想错过中国这班车,15年前我们错过了日本那班车。”意大利投资促进署吸引外资开发部负责人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日本加大了海外扩张力度。这名官员说,德国和英国当时在吸引日本投资方面更为成功。去年9月,意大利投资促进署终于把其在欧洲以外的首个办事处设在了上海,以帮助中国投资者更好地进入意大利。
瑞典是最早对中国海外投资“打主意”的欧美国家之一。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自2003年起,先后在上海、北京两地成立了办事处,中国也是该机构唯一在境外设有两个办事处的国家。
2月9日,英国伦敦经济发展署也表示,将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据悉,中国是英国的第四大投资国。
在欧洲以外,美、加等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中国资金充满期待。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是推动中国到美国投资的先锋。就连加拿大的最小省份爱德华王子岛省,其主管贸易与出口发展的高官日前也专门飞赴中国,以游说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或开出优厚条件,或提供各种便利,以吸引中国投资。例如,德国科隆政府许诺,如果中国企业在那里安家落户,所有申请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手续将在4周之内完成。而在以往,类似的申请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些富国政府如此不遗余力地吸引中国投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保持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本国百姓就业。
收购资源大手笔
值得注意的是,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狂扫世界不动产市场不同,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外收购重点还多在重要资源上。
如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并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巨量的资源保障,而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在全球又处于较低水平,故收购国外资源就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之举。
尼日利亚的尼日尔三角洲海面风高浪急,OML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究竟可以带来多少桶油,目前仍没有准确定论。
2月20日,中海油公司发出股东通函,披露以22.68亿美元收购OML130项目的45%权益,并预期会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收购事宜。
根据分成合同,如果该区块产量为0至3.5亿桶,合同者可得利润油(收回成本及缴付一切适用税项后)的70%;如果产量达3.51亿至7.5亿桶的话,合同者可得65%;7.51亿桶至10亿桶可得52.5%;10.01亿桶至15亿桶可得45%,15.01亿至20亿桶可得35%。中海油收购的资产占该合同的45%,可按比例得到利润油。
另有种种迹象表明,总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的中石化伊朗合作项目将有重大突破。
近期伊朗石油部长瓦兹利•哈马纳公开表示,伊朗与中国有关开发亚达瓦兰油田合同不存在任何问题,只需要进行技术谈判。
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预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同时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
2004年10月28日,中、伊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原则上同意中石化以“回购”方式参与开发亚达瓦兰油田;而中石化则承诺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据推测,这一合作项目如若成为现实,涉及资金将高达1000亿美元。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评论道:“中石化通过这种内引外联,试图将自己与这些产油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既弥补了其上游资源不足的瓶颈,又加快了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这显然是经过精心谋划的战略行动。”
不少学者都指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加强对战略资源的控制,是保障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从投资主体看,目前率先走出国门的企业也多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队”,但随着中小企业的实力日渐增长、中国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会尾随而出。
法国伟人波拿巴•拿破仑早有此预言:“如果中国睡狮醒来,世界将为之一动。”那就让世界记住这句话吧。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证实: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
这充分表明,和平崛起的东方巨龙已经凭借积累多年的经济实力,开始润物细无声地向全球输出资本,实施全球战略。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南美之旅,就明确向世界展示了这条巨龙的综合国力:中国未来10年内将向拉美投资1000亿美元,而仅在阿根廷,投资额就达200亿美元之巨。
投资海外知多少
中国资本,会不会继“中国制造”之后,成为又一个影响全球格局的因素?
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收购数量鲜有权威数据公布。
比如,现在几乎连德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中国从德国购买了多少企业和设备。联邦银行2004年这个数字只有9000万欧元;联邦经济部说是1.62亿欧元。而来自德国媒体的消息则称有300多家企业在一年内售给了中国公司。
2005年年初,商务部首次对对外投资中的利润再投资部分进行预估,当时预估2004年对外投资总额为36.2亿美元,但随后商务部收到的企业报表显示,实际数据远远高于这一预估。为此不得不在2005年9月发布的《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将2004年对外投资总额修正为55.3亿美元。
从本次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在整个对外投资中占的比重明显加大。
“目前制造业投资的主要趋势是,跨国并购的方式明显增加。”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刚说,“以前在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一般性投资,比如加工贸易和绿地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现在中国一部分企业,尤其是拥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凭借资本充裕、可以利用国家优势和资源的先天优势,大规模进行跨国并购。”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新特点,一是频率越来越快;二是规模越来越大,从前几年的几千万美元,到后来的几亿、几十亿美元,再到如今的上百亿美元。随着政府指令的逐步弱化,市场性质的并购会越来越多。
各国竞相引中资
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跨入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对外投资将迅速增长。事实也证明了专家们的预测:包括瑞典、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近期纷纷在中国开设用以专门吸引中国投资的办事处,美、加等国也不甘落后,不断派代表来中国洽谈引资项目。
尽管与每年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额还显得很少,但发展势头很猛。据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求知预计,5年后,中国企业每年的海外投资总额将达150亿到200亿美元。巨大的潜力促使富国政府纷纷到中国招商引资。
“我们不想错过中国这班车,15年前我们错过了日本那班车。”意大利投资促进署吸引外资开发部负责人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日本加大了海外扩张力度。这名官员说,德国和英国当时在吸引日本投资方面更为成功。去年9月,意大利投资促进署终于把其在欧洲以外的首个办事处设在了上海,以帮助中国投资者更好地进入意大利。
瑞典是最早对中国海外投资“打主意”的欧美国家之一。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自2003年起,先后在上海、北京两地成立了办事处,中国也是该机构唯一在境外设有两个办事处的国家。
2月9日,英国伦敦经济发展署也表示,将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据悉,中国是英国的第四大投资国。
在欧洲以外,美、加等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中国资金充满期待。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是推动中国到美国投资的先锋。就连加拿大的最小省份爱德华王子岛省,其主管贸易与出口发展的高官日前也专门飞赴中国,以游说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或开出优厚条件,或提供各种便利,以吸引中国投资。例如,德国科隆政府许诺,如果中国企业在那里安家落户,所有申请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手续将在4周之内完成。而在以往,类似的申请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些富国政府如此不遗余力地吸引中国投资,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保持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本国百姓就业。
收购资源大手笔
值得注意的是,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狂扫世界不动产市场不同,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外收购重点还多在重要资源上。
如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并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巨量的资源保障,而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在全球又处于较低水平,故收购国外资源就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之举。
尼日利亚的尼日尔三角洲海面风高浪急,OML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究竟可以带来多少桶油,目前仍没有准确定论。
2月20日,中海油公司发出股东通函,披露以22.68亿美元收购OML130项目的45%权益,并预期会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收购事宜。
根据分成合同,如果该区块产量为0至3.5亿桶,合同者可得利润油(收回成本及缴付一切适用税项后)的70%;如果产量达3.51亿至7.5亿桶的话,合同者可得65%;7.51亿桶至10亿桶可得52.5%;10.01亿桶至15亿桶可得45%,15.01亿至20亿桶可得35%。中海油收购的资产占该合同的45%,可按比例得到利润油。
另有种种迹象表明,总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的中石化伊朗合作项目将有重大突破。
近期伊朗石油部长瓦兹利•哈马纳公开表示,伊朗与中国有关开发亚达瓦兰油田合同不存在任何问题,只需要进行技术谈判。
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预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同时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
2004年10月28日,中、伊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原则上同意中石化以“回购”方式参与开发亚达瓦兰油田;而中石化则承诺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据推测,这一合作项目如若成为现实,涉及资金将高达1000亿美元。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评论道:“中石化通过这种内引外联,试图将自己与这些产油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既弥补了其上游资源不足的瓶颈,又加快了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这显然是经过精心谋划的战略行动。”
不少学者都指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加强对战略资源的控制,是保障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从投资主体看,目前率先走出国门的企业也多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队”,但随着中小企业的实力日渐增长、中国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会尾随而出。
法国伟人波拿巴•拿破仑早有此预言:“如果中国睡狮醒来,世界将为之一动。”那就让世界记住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