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536例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发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发热疾病患者发热原因、规律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热门诊收治的536例发热疾病患者,统计并分析所有患者年龄分布、就诊时间分布及血常规指标。结果: 发热性疾病以中低热为主,约占92.7%;536例患者中,16-35岁中青年有316例,约占59.0%;其中2月份就诊患者152例,占28.36%,1月份就诊患者90例,占16.79%,发病高峰为1、2月份;患者血象變化以淋巴细胞(LC)降低并中性粒细胞(NC)增高变化为主,约占22.01%,其次为单纯淋巴细胞减少和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C)、中性粒细胞(NC)同时异常。结论 :发热疾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要原因,以中低热为主,中青年为发热疾病的多发人群,需加强中青年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发热门诊 发热疾病 流行病学 白细胞
  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于机体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1]。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致热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致热源有致病微生物、致热类固醇等,外源性致热源有包细胞介质、干扰素等,还包括创伤、免疫低下、失血性休克等形成的应激反应的作用[2]。本文旨在探讨发热疾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筛查方法,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发热门诊收治的536例发热疾病患者,男376例,女160例,年龄4个月-83岁,平均(34.6±10.4)岁,腋下体温37.3-41.0℃,平均(39.4±0.9)℃,发热时间最长124d,最短6h,平均发热时间为(16.3±4.7)d,其中少于30d有411例,多于30d有125例;咳嗽的患者有112例,扁桃体红肿的有232例,胸闷的有124例,咽喉痛的有68例,左肺听诊有细湿啰音144例,右肺听诊有细湿啰音230例,两肺同时听诊有细湿啰音186例;头痛189例,乏力409例;胸部X线片显示肺组织纹理变粗379例,斑片状阴影21例(排除肺结核可能);伴关节红肿30例,皮疹64例,血红蛋白36g/L的11例。
  1.2 方法
  详细登记患者个人资料,检查并消除影响体温测试的因素后于腋下测量体温,问询病史及伴随症状,然后进行常规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测、X线胸片等,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有指征时进行进一步辅助检查。一般发热患者可给予240mg炎琥宁溶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再给予青霉素800万U试敏后溶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阿齐霉素0.5溶入5%的葡萄糖500 ml中或克林霉素0.9溶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直至体温降至正常,咽部充血消退;其他患者转到对应可是做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发热程度分布、年龄分布、就诊时间分布及血常规情况。
  3 讨论
  发热疾病的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并伴随畏寒、乏力、咽痛、咳嗽、盗汗、咳痰、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多数患者经短时间药物治疗后痊愈,而部分患者因诊断不明确,未能得到有效的对症治疗,使得病情迁延不愈、复杂并恶化,且长时间高热不退易导致多器官受累[3]。发热门诊是2003年我国大范围爆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诞生的,是筛查SARS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热呼吸道传染病的特殊科室,通过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等方式控制其蔓延,作为感染性疾病首诊的重要窗口,发热门诊有效掌握着流行病学资料[4]。
  通过对我院门诊收治的发热性疾病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显示发热疾病主要发生于16-35岁的中青年,中青年多为学生和职工,活动区域人群密集,更易接触到致病因素,且发热以中、低热为主,而发病时间以1、2月份为多,冬春季是我国北方季节性流感活动的高发期,应重点在学校、企业等人群密集的区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5]。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是发热门诊常规检测项目,C反应蛋白浓度与机体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其计数是判断细菌感染型发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指导临床用药;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可反映感染微种类、感染灶范围、感染程度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降低,提示是病毒感染所致,可进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本文统计显示,发热疾病以淋巴细胞降低并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6]。
  参考文献:
  [1]陈鑫,王东幸,李莲等.发热门诊236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23):82-84.
  [2]张理华,雷小红.感染性的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0,2(20):58.
  [3]陈宏.发热门诊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95-96.
  [4]石秋萍,王超,徐定华等.不明原因发热372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4):298-302.
  [5]胡荣书. 274例发热病人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4):2241-2242.
  [6] 赵丽娟,张亚南,王宝增等.877例发热门诊患者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14,36(3):190-193.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加用洛伐他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
期刊
摘 要:目的 : 探究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尿内皮素含量,判断肾脏的受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排泄率比较t=36.5046(P=0.0000);血内皮素比
期刊
摘 要:目的 : 探究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与醒脾养儿颗粒共同治疗小儿肠炎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選取我院门诊2010年9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肠炎患儿(2岁以下)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儿口服醒脾养儿颗粒及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口服阿莫西林并用蒙脱石散灌肠治疗。1个月内随访观察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结果: 两组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以及病理特征。方法 : 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3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相关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以及病理特征。结果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部疼痛、体重减轻等;影像学检查示:胰头肿大,肝脏内部及外部胆管发生扩张,胆总管的直径约在4.0c
期刊
摘 要:目的: 分析喜炎平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喜炎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分别为(2.62±1.54)d、(2.71±1.68)d、(2.9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宫血宁治疗对于上环术后月经过多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上环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0例患者在术后不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治疗后上给予口服宫血宁胶囊,比较两组3 个月、6 个月时月经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发现,研究组患者在术后3 个月、6 个月月经量要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确切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思他宁对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晚期恶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晚期恶性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保守+思他宁治疗,B组给予单纯常规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Karnofsky评分与相关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Karnofsky评分与相关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恶性肠梗阻常由腹盆腔恶性肿瘤、后腹膜恶性肿瘤等直
期刊
据美联社8月15日报道,当地时间14日,经历艰难抉择后,利比里亚政府表示,第三名接受未经测试的埃博拉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很可能是医护人员,加之此前公布的两名医生,利比里亚共有三人将接受试验。目前,此次埃博拉病毒爆发已经引发了全球有关医药试验道德和谁将接受试验的热议。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自三月份检测到埃博拉病毒以来,它已致使1,970人患病,其中1060余人死亡。而目前尚无官方认可的治疗方法,医生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索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气管切开而且成功拔管的患者(排除死亡或自动出院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100例采取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02例采取传统气管切开术,。结果:经皮气管切开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外切口长度明显短,术中出血明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气管切开组术早期术后出血、皮下/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住院部收治的发生股骨转子下骨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髋关节评分比较t=0.0180(p=0.98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