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与中日建筑景观艺术之浅析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书法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沉淀,不但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也体现在由古至今的中国建筑景观艺术中,而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后,也大兴书法之风,从而在其建筑中,也多模仿中国园林作风,并结合本民族特点不断改进创新,使得书法艺术在中日的建筑构思中得到了共同延伸,本文就是从中国的建筑空间景观构成与书法线条的交叉联系方向做些简单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书法文化 建筑景观 园林 美学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独创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化内在传承息息相关,也暗合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如道家的宇宙观是一个气化的世界,而对气最好的表达即是线条。在日本,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因而兴书法之风。圣德太子所抄录的《法华经义疏》,是受六朝书风格影响,日本遣唐史将大批王羲之手迹带回国之后。因此在中日古典园林的构成中,也受到了这种根源智慧的影响,将这种传承着文化、哲学、美学观点的艺术着眼于实际,正所谓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这之中的自然是指自我本来的样子或状态。从古至今,景观建造师们都在书法气韵线条中不断开拓着艺术境界。
  一、书法文化在中日建筑景观中的外在体现
  梁实秋言“中國绘画之笔触及章法中,及在建筑之形式与构造中,吾们将认识其原则系书法发展而来。”中国书法讲究点线画的结构,而中日古典建筑采用的梁柱结构产生的建筑空间:若干柱子,一个屋顶构成一个建筑,而剩下的内部空间均基于此分割破立。遂有“墙倒而屋不塌”之说。这种间架形式在最有东方意味的建筑——亭子中展露无遗。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者。为文人苏舜钦的私园。园中水面、池岸、亭榭、假山融为一体,而经典的沧浪亭隐于山间,其高踞丘陵,飞檐凌空。整个亭子飘逸欲飞,有着明显的波线,更有飞翔之态势,然中国书法之隶书最有插翅欲飞的灵动与飘逸。汉隶中,大量字形如“八”一样左右分列,如亭顶斜脊有一双相反走向的斜面曲线,如王羲之所言:“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顽,翱翔弄翎凌轻霄而接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园林乐水,蜿蜒曲折,流向的是一种动态的境宇;而日本园林则“好石”。以石组景,运用充满冥想的“空”来象征某些含义:几块大石的堆叠形成山,一地白沙,划分几条波纹为水。六世纪以来,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造园术也传入日本,使得早期日本园林多以模仿中国局部园林造型为主。在借鉴和模仿的同时,日本园林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不断改进与创新。这也是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大特征。当中国园林从自然的模仿过渡到人文山水景观时,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创立出一种“枯、寂、禅”的超凡脱俗的风格来,使其小巧而精致;这种风格与道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观点相契合。日式造园理念强调虚的世界,无形的世界。如京都金阁寺中,枯山水以情静恬淡、枯寂洁雅为特征,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自然。一处园林可以不见一草一木,不开一池半渠,一处细沙白石伴几块形态迥异、错落有致的原石,原石周围理出的波纹,像水的涟漪,这所带来的视觉美感如书法的虚实之道。但并不是说留白多即可产生灵气,而是看留白的部分是否构成生命的有机形态。枯笔飞白,漫幻迷离,都指向一种拙的美感。
  书法中有说法为“万岁枯藤”,也是造园上的生动意象。看似古拙、苍莽、粗糙,却有种不加修饰的率真美感。之所以以枯藤为喻,是因藤中即含柔韧的筋力,同时打上了时间积累沉淀的印迹。蔡羽曾云:古木苍藤不记年。园林建筑均有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而生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孔子临江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书法中的“万岁枯藤”正通过时空的意向反衬生命的短暂易逝,而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应属同源,就如同双生花各自繁茂。亭台楼阁、草木沙石,经历岁月的厮磨,更增一美。这就是具有历史感的美。园林的出现作用大抵如此:在饱受无穷无尽的身心荼毒的疲顿中,人们把身心寄隐于此。让时间凝固,进入一种与气化宇宙同吞吐的空间之中,是心灵无迁无往,不将不迎,不粘不滞,使感觉永恒即当下,转眼几千年。
  二、书法文化在中日建筑建造手法上的内在精神联系
  从时空的变化历程来看书法与建筑景观的内在联系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向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转化与提炼,造园师在时空的变化中也呈现出了时代的改变与进步。中国书法的线条既不是僵直的平面,又不是色彩形式上的单一,在提笔顿笔的间隙会显露出有深浅的交融和平面的空间感。那是流转飞动中的丰富层次。书法中的线条随着时空的展开,笔法结构的改变而构成的二点五维度的空间形式又能使人在一篇精美的文稿中体会到时间的流淌与空间的内在形式。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们也往往会以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方式带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形成一种流动的三维立体空间,并以形赋景。然则使用书法线条的设计将空间化、时间化,或将一些繁琐的细节都加以净化以及简化亦或是淡化,最终成为抑扬顿挫的形态构成设计。客观的人群在欣赏或参观中就能够感受到流动的线条,从线条的不同形态、方向可以给人们 带来时间的推移与墨法书写的空间形式一同存在的感受。建筑景观以及周围景观作为存在于某一空间艺术设计形式,它客观的外在的生态空间都是易于暴露或使人能够感知的,但存在于建筑形态中的抽象的时空因素却往往被大众所忽视。
  书法讲究的是停顿的笔划,在入画之际是同样的道理。阴阳、抑扬都是书法中的精髓。阴与阳、柔与刚也在过程中互相结合,就是所言之阴柔或阳刚。西方美学一直倡导壮美与优美,或者是表现力的与崇高;中国的美学则从另一方面强调了阴柔美和阳刚美。在研究中国美学运用于建筑景观中需借鉴西方对美的形态空间表达,但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独有的文化积淀。《易传·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其说为:各种事物的交相错杂之后才会有文采的产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无一不将”在书法中所体现的思想与情绪同样地体现在了笔划的轻重当中。在建筑空间中会发现它所呈罩的一切都是静止不动的,然则事实上它却处于流动的时间中随着时刻的改变而慢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时空的同时变化在长时间内会显现出空间序列。中国现代设计师马岩松就对自己所设计的黄山村的概念公寓赋予了时空的见证。他将古代的水墨书画运用于设计当中,在风景中发现自我。通过观赏审视而找到新的自我。他在解释这一充满诗意的环境时说:当地的景色很神秘,像极古代的水墨,而非现实的风景。继而根据流线风景而设计出了这个阴阳和谐,充满起伏的概念公寓。使之在古老景观中又升华了现代的功能性卓越的建筑造型,利用时空的交错感是建筑空间的构造呈现出多样化。   这种的空间间隔停顿也同样运用于日式的建筑造型中。书法艺术从唐代传入日本,在日式思想理念下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规整简约的风格主义设计思维。在色彩上不在大范围内做改变,秉承一种古朴的格调,将日式传统的庭院设计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就像中式书法所说:无色的世界,被视为世界的本色,外在色彩的绚烂美,都是在对比中得到肯定,并不能保持长久。所以,书法之中的黑白形态才是一种最本源的艺术形式,才是体现本源世界有利的据理,聚天地之本色。以形整的书写,例如楷书般散中显整,笔触的硬朗中又描绘出了一种亲和力,这些能从谷口吉生的设计中得到验证。同样的是从时空的变迁上做文章,他对建筑的空间组织即加入了动线的多向设计,同时又保留并发展了日式传统的建筑空间的特点。如他在日本的丰田市美术馆的设计中所提出的诠释传统与现代形式美的和谐交融,简洁而净的建筑外观下隐含着其独特的空间优势。在设计手法上的纯净与丰富,既体现了建筑的轻盈通透或在细节上的精致围合。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在书法中楷书形式的规整思路,而且使整个美术馆产生空净、静谧、深远的禅宗境界。在内部空间的设计整理中,美术馆又呈现出了整齐的人流路线,又加之三层的环形观赏顺序在给连续的视线转移下产生了观赏的趣味性。正如同楷书的整体效果一样,在规整中寻求内置的变化。在设计色彩上也是偏向于相近色的交织,少量相近色多材质的艺术表现也形象地突出了黑白即恒。
  时间与空间的重叠是现代中国以及日本等设计的一种趋向性,它来源于书法的表现历程与艺术形式的表现。书法与建筑形态在时空观的设计表达中有着相似的思维构架。时间与空间的设计传达表现了建筑及周边设计作品的空间意向是由“形”而达到“象”的本质层面。中日的建筑构思在时空观中所运用的共性延伸的方法也是作为一种东方设计的形象思想路线的存在的。这也正能突出表现东方文化的意境特征的共性。
  三、结语
  总之,区域性的建筑景观没有定式,东方建筑与园林艺术设计独特于西方的同时亦是有变化发展的。在建筑、景观园林的创作中吸取书法创作艺术的手法或书法中所运用的美学思想,达到各方的综合表达,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增色。
  参考文献
  [1] 崔树强著《笔走龙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07.
  [2] 蔣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01.
  [3]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9.07.
  [4] 伍斌《味禅风和——日本艺术的文化特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8.
  [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兴起海岛开发热潮,在旅游资源突出的海岛中,发展旅游业成为明确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新寻找一种基于海岛特征及地区人文特征,以多元化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海岛建设路径和规划方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结合汕头南澳县后宅隆澳盐场新城区规划实践的方法与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旅游海岛;规划方法;路径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是海岛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享受沿海
期刊
【摘 要】 绿色生态建筑体系是国际建筑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是绿色文化的子系统。我国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故应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设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未来居住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节能型的建筑已经被普遍推行,节能技术的应用使建筑业发展的更快,更受到广大业主、商家的亲睐,本文详细介绍了施工节能技术的一般要求以及在建筑施工中对节能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施工技术 节能技术 应用  就现在全球的资源状况来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并急需解决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占全行业所消耗能源的
期刊
【摘 要】 能源危机全球性的爆发和加剧,使得各类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我国虽然一直以地大物博自称,然而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的不足仍凸显了我国资源缺乏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运行中仍存在能源严重浪费的情况。该论文主要就电网调度节能的措施展开讨论,以提高节能效率为中心,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电网能源 调度节能 节能措施  能源提供是电力企业的根本职责,而在提
期刊
【摘 要】 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农村因地方差异在设计与建设施工中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倍受重视,这也是设计师孜孜不倦、为之研究的新课题。如何积极对待与处理新农村规划与地方民俗风情的协调融合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开始的基础因素之一。  【关键词】 功能,地方特色,融合  中国农村和乡镇有7亿多人口,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推进,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交通和通讯日益便捷,近年来农村农民生活水平进一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开始了建设,土木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环节备受我们重视,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产业能耗大,与目前的低碳发展理念有着很大的差距,土木工程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影响都很大,所以为了保证土木工程的健康发展,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需要我们这些工程建设者们在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很多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本文作者多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工作,下面在这里以
期刊
【摘 要】 本文中,笔者从学生和“学生街”的互动关系出发,将“学生街”定义为这一互动现象的物质载体,并抓住这一关系,重点探讨了将环境行为学引入“学生街”规划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环境行为学指导下的“学生街”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生街、环境行为学、互动关系  1 我国“学生街”的发展演变  “学生街”,顾名思义,是以学生为主要群体的街区。在我国,“学生街”只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封建科举制度下,由
期刊
【摘 要】 沉降施工技术具有施工简便、开挖量小,且能减少对周围临近建筑、路面的不利影响等特点,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广泛采用。本文结合沉降施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中的应用,从沉井制作、沉井下沉、下沉观测、防偏、终沉控制、沉井封底等方面介绍了沉降施工要点,其经验和体会值得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 沉井;下沉;防偏措施;终沉控制;沉井封底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为了减少工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以来,随着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及严峻,绿色建筑的现代化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实现和深入的开展。目前,全国范围内均在大力的倡导绿色建筑,在促进社会、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希望能够对绿色建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体现  1 前言
期刊
【摘 要】 城市特色是城市自然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综合外在表现,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源泉与结晶,本文对抚顺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塑造 “城在山中、林在城中”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关键词】 绿地 塑造 特色  城市特色是千百年来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其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而且随之往往产生更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城市个性特征的塑造,越来越引起社会各层面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