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的发展让教育深入人心,人们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应用于教育管理中,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以人为本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12-01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学生们的思想更开放与自由,更具有主体性,需要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学校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观念,有效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在教师和学生间营造恰当和谐的环境,对保障高校教育稳定、持续发展和学生更好成长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以人为本是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延伸,深化需要科学,细化需要学科,以人为本人在哪儿,以人为本本为何,由于大千世界有不同的人,由于芸芸众生有不同的本,因此在大步前行的同时,为身边的每个学生创造美好大学生活,将成为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破解的新课题。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培养有素质、有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对人的平等权利的尊重和对公证的渴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个体的人作为基础与中心构建起来的一种管理观念,把人性化、人本化的观念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认可学生的主体位置。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尊重、认识、了解学生,关爱、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与管理者两个主体的作用。在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沟通与教育,在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同时激發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借助多种工具,得到各类信息,滞后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应再采用传统服从命令的培养模式来管理学生,教育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社会前进的需求与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为基础,编制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案,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整体素养共同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在学生、教师和高职院校间建立良好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和学校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教师和学校具有抵触和反抗的心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矛盾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则从根本上弱化了这种矛盾,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让学生来管理自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有利于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其他能力。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要进一步发挥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涉猎多种知识,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型人才。
四、“以人为本”高职教育管理思想的运用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环境
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改变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学生的需要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听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建议,如:举办座谈会、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让学生成为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需要科学的激励体系的推动和支撑。经过构建健全的学生管理激励体系,能够指引学生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学生的现实诉求,运用多元化激励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如:设立合理的物质激励,以奖学金等形式给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合理运用文化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奉献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三)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
以人为本思想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管理过程的人性化,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的问题。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才能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更快更好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在教育管理模式应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转变角色即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开设公共课程,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对个体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基本能力和素养,一方面又具备自己的优势。
(四)加大校企合作的质量深度
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实践管理思想,高职院校在保障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应确保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在企业和学生间搭建桥梁,配合用人单位做好学生实践工作。结合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引导、交流活动,指引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挥自我优势,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践和社会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更好开展校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定位,结合时代特点,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思维,鼓励、支持学生创业。
五、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化解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和教师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之间的突出矛盾。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应当深入探究怎样开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主动在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舒兵.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刍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3-24
[2] 王欢.基于“以人为本”思想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卷宗,2016(2).
[3] 杨超.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5(4):110-112.
[4] 尹志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J][J].当代青年月刊,2015(2):174-174.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R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2-0012-01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学生们的思想更开放与自由,更具有主体性,需要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学校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观念,有效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在教师和学生间营造恰当和谐的环境,对保障高校教育稳定、持续发展和学生更好成长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以人为本是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延伸,深化需要科学,细化需要学科,以人为本人在哪儿,以人为本本为何,由于大千世界有不同的人,由于芸芸众生有不同的本,因此在大步前行的同时,为身边的每个学生创造美好大学生活,将成为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破解的新课题。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培养有素质、有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对人的平等权利的尊重和对公证的渴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个体的人作为基础与中心构建起来的一种管理观念,把人性化、人本化的观念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认可学生的主体位置。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尊重、认识、了解学生,关爱、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与管理者两个主体的作用。在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沟通与教育,在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同时激發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借助多种工具,得到各类信息,滞后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应再采用传统服从命令的培养模式来管理学生,教育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社会前进的需求与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为基础,编制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案,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整体素养共同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在学生、教师和高职院校间建立良好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和学校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教师和学校具有抵触和反抗的心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矛盾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则从根本上弱化了这种矛盾,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让学生来管理自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健康、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有利于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其他能力。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要进一步发挥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涉猎多种知识,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注重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型人才。
四、“以人为本”高职教育管理思想的运用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环境
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改变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学生的需要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听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建议,如:举办座谈会、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信息化平台,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让学生成为管理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完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发展,需要科学的激励体系的推动和支撑。经过构建健全的学生管理激励体系,能够指引学生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学生的现实诉求,运用多元化激励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如:设立合理的物质激励,以奖学金等形式给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合理运用文化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奉献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三)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
以人为本思想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管理过程的人性化,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困难的问题。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才能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更快更好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在教育管理模式应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转变角色即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开设公共课程,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对个体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基本能力和素养,一方面又具备自己的优势。
(四)加大校企合作的质量深度
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实践管理思想,高职院校在保障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外,还应确保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在企业和学生间搭建桥梁,配合用人单位做好学生实践工作。结合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引导、交流活动,指引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挥自我优势,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践和社会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更好开展校企合作提供重要保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定位,结合时代特点,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思维,鼓励、支持学生创业。
五、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化的发展,化解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和教师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之间的突出矛盾。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应当深入探究怎样开展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主动在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舒兵.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刍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3-24
[2] 王欢.基于“以人为本”思想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卷宗,2016(2).
[3] 杨超.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5(4):110-112.
[4] 尹志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J][J].当代青年月刊,2015(2):174-174.